陈凯华,常 春,吴 静,徐晓艺,高艳群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2)
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在学校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体育教学最直接、最基本的功能是健身功能。当前,虽然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十分注重体育教学,但是很多学校体育教学质量较低,造成该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多数学校体育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对体育教学的作用认识程度较低、掌握运动技能的速度较慢,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缓慢。
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俱乐部为组织形式开展体育教学的一种模式。该教学模式顺应学校体育教学“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以学生兴趣爱好、运动潜能为出发点,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自由的学习氛围,有利于体育教师开展分层次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下的体育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包括学生常见的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游泳等传统体育项目,还包括高尔夫球、滑雪、滑冰、定向、攀岩等时尚体育项目。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激发其学习动机,使其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从而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俱乐部制教学形式不仅有教学课,还有训练课、辅导课、活动课等,教学方法不仅有传统的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还有游戏法、竞赛法、观摩法等。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多样性,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进而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在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体育教师、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自己对学习过程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例如,俱乐部制教学体育活动课一般安排在周六、周日全天任一时间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上课学习,灵活的教学时间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同时增强其对自我体质健康的关注度。另外,在俱乐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主动地进行自我测试、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
3.1.1 教学思想方面,积极贯彻“健康第一”思想学生体育俱乐部的体育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思想,肯定体育运动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促进功能;选用安全系数高、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教学方法;严格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期间的运动安全;依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进行测试,然后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设置运动强度;全面分析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各种内外因素,制订有效的解决方案。
3.1.2 教学内容方面,项目设置突出健身性编排体育俱乐部制教学内容时,体育教师不能仅选择竞技性强的体育项目(如田径、篮球、足球等),还要坚持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多选择一些健身性强的体育项目(如啦啦操、健身瑜伽、健身运动等)。学生体育俱乐部不能成为某些运动基础好、运动潜力强的学生的封闭式课堂,而要成为所有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科学锻炼方法的开放式课堂。在进行俱乐部制教学前,学校要通过调查问卷、课堂提问、面对面访谈等途径对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调查,然后结合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合理设置俱乐部制教学中的体育项目。无论何种体育项目,其教学内容都可以大致分为套餐式学习和菜单式学习2 类,其中套餐式学习是指导体育教师根据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系统地组织学生学习,主要面对没有体育基础的学生;菜单式学习是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训练、专题讲座、竞赛等,主要面向有体育基础的学生。
3.1.3 教学形式方面,实现“教+训+赛”相结合俱乐部教学应加强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包括运动训练和体育比赛)的融合发展,创建“教+训+赛”三位一体的体育教学形式。(1)教学课:由专业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实行“大班制”(50 人左右)教学,教学对象为没有体育基础或体育基础较弱的学生,旨在传授学生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2)训练课:由专业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实行“小班制”(30 人左右)教学,教学对象为有一定体育基础或体育基础较好的学生,旨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和身体素质。(3)活动课:由专业指导教师和基础较好的学生联合负责指导,实行“小班制”教学,教学对象为有一定体育基础或体育基础较好的学生,开展体育游戏、体育比赛、体育观摩交流等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3.1.4 教学评价方面,建立完善的教学考核体系(1)学生考核:学校应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结合学生体质健康实际情况建立俱乐部制教学评价体系,将“身体形态”“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等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考核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量评与质评结合、他评和自评结合,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体育教师尤其要注重学生的自评,自评能够培养学生自我体质健康监测意识和能力,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若在体质健康测试过程中发现问题,体育教师要在做好记录并及时上报学校领导,召开研讨会议,制订解决方案。(2)指导教师考核:参照学校体育教师考核办法,通过同行专家听课、学生评教的方式对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考核,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知识储备与应用能力”“体质健康知识编排能力”“学生运动安全保障能力”等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鼓励学生及其家长对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考核。(3)学生体育俱乐部考核:从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实际运行状况、学生参加情况、指导教师的工作成效等方面对其进行年度考核。针对考核不达标的学生体育俱乐部,应要求其及时整改,若连续2 年考核不达标则予以取缔。
3.2.1 建立学生体育俱乐部管理组织学校要建立学生体育俱乐部管理组织并完善组织设置。学校可以建立由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教务处主任和体育教研室主任为副组长,体育教师和学生代表为组员的学生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领导小组。该小组负责制定学生体育俱乐部管理各项制度,如《××学生体育俱乐部章程》《××学生体育俱乐部选项细则》《××学生体育俱乐部考核、考勤管理办法》等,同时负责制定学生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各项活动计划和活动大纲,如《××学校篮球俱乐部2021 年冬季竞赛活动计划》。学生体育俱乐部管理组织能够为俱乐部制教学的规范化运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2.2 增加学生体育俱乐部经费投入当前,很多学校学生体育俱乐部的运营经费主要来源于会员(学生)的会员费,而学生并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会员费只能从其有限的生活费中节省出来,金额少且不稳定,难以保障俱乐部的稳定运营。鉴于此,学校应当设置学生体育俱乐部专项经费,并根据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逐步增加经费投入。
3.2.3 加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建设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下的授课时间较固定,学生比较集中,对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的需求较大。若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不足,会直接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其体育锻炼动机。因此,学校要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如《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等文件,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建设,为俱乐部制教学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体育场地与设施方面,学校体育馆在开放时间内可以供学生体育俱乐部会员免费使用。体育场地与设施不完善的学校,可以通过校际合作实现体育场地与设施共建共享。在器材方面,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初级会员使用的器材应由俱乐部提供,不适合公用的器材应由会员个人自备。
3.2.4 加强学生体育俱乐部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结合学生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实际需要,在现有体育教师队伍中选拔出一批职业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担当学生体育俱乐部的指导教师。新聘的指导教师由俱乐部提出申请,再由教务处、人事处与体育教学部联合对新聘指导教师进行统一考核,确定其任职资格。学校要为学生体育俱乐部的指导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培训机会,督促其加强体育知识、健康知识、运动生理学知识、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不断提高其体育教学水平、运动训练水平、辅导水平和活动指导水平。
学生的体质健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研究发现,我国学校体育教学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依然很突出,学生学习动机不强,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缓慢。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能够采用多样的教学内容、形式与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因此,学校在体育教学中应积极应用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以提升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