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昕彤,徐秀蒙,孙 璇,邢淑丽,王泓午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00)
中医养生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主要探索人类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方法[1]。随着时代的发展,养生观念逐渐深入到大众心中,“健康中国2030”提出“治未病”的概念,预防为主正在成为健康的新趋势[2-3]。因此,深入挖掘中医健康养生,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对增进大众健康福祉有深远意义和重大价值[4]。本研究利用CiteSpace 5.5软件对中医养生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直观地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史,并预测该领域的发展趋势[5-6]。
1.1 文献来源与检索 纳入文献均来自于中国知网(CNKI),设定检索策略为“主题=中医and养生”(精确)进行检索,检索时间限定为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
1.2 纳入标准 研究中医养生的期刊论文及学位论文;若内容雷同且经判定为同一研究者,选择资料最完整的文献纳入。
1.3 排除标准(1)主要研究内容未涉及中医养生的文章;(2)科普类、文摘类、新闻稿约类文章;(3)文章内容重复或雷同的文献。
1.4 数据分析方法 将纳入文献的题录以Refworks格式导出并将文件名称保存为download_XX格式,导出的文献记录中包括文献作者(A1)、研究机构(AD)、题名(T1)、发表年份(YR)、关键词(K1)、摘要(AB)、期刊(JF)等信息[7],使用CiteSpace 5.5内置的CNKI数据转换器将文件转化为软件可识别的数据格式,利用CiteSpace 5.5可视化工具进行分析并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
1.5 CiteSpace 5.5软件设置 时间分区(Time Slicing):2010—2019年,每1年1个分区;节点类型(Node Types)[8]:分别设置为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word);阈值与修剪选项:节点类型为作者时阈值选择(Top N% per slice)=30,修剪选项(Pruning)选择无;节点类型为机构时阈值选择(Top N% per slice)=100,修剪选项(Pruning)选择无;节点类型为关键词时阈值选择(Top N% per slice)=30,修剪选项(Pruning)选择关键路径(Pathfinder)与修建切片网络(Pruning sliced networks)。CiteSpace 5.5依据网络结构与聚类清晰度提供聚类模块性Q值(Modularity Q)与平均轮廓性S值(Mean Silhouette)作为评价图谱的依据,聚类模块性Q值(Modularity Q)>0.3,平均轮廓性S值(Mean Silhouette)>0.5则认为聚类结构显著并合理[6]。
2.1 检索结果 中国知网(CNKI)共检索文献3 610篇,查重排除50篇,根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最终纳入文献1 153篇,其中期刊论文999篇,学位论文154篇。
2.2 文献发表时间分析 发文量变化可以反映一个领域的发展趋势,对纳入研究的1 153篇文献按发表时间进行统计,2010—2019年中医养生文献大致符合对数增长模型[y=29.323ln(x)+71.009],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年发文量最少,为66篇,2014—2019年发文量均在100篇以上,2017年达到峰值147篇,说明近10年有关中医养生的研究经历了兴起、流行并趋于稳定增长几个阶段。(见图1)
图1 2010—2019年中医养生文献发文量变化趋势图
2.3 文献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通过CiteSpace 5.5分析作者的合作网络,可了解网络基本布局和作者发文量分布。图中节点表示作者,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作者间的合作关系,发文量则与节点大小成正相关。对纳入研究的作者及其发文量进行统计,纳入共现图谱的作者有185人,出现频数273次。发文量最高的作者是刘焕兰、郭教礼、于琦、于彤和李敬华,发表论文9篇,发文量在3篇及以上的作者共42人。有关中医养生领域的研究形成了2个稳定的高产团队,各研究团队内部合作密切,但不同研究团队间合作较少,通过设置聚类标签可清晰看出各研究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及代表作者,其中以聚类ID中“#0”的节点数最多,作者发文量也最高,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见图2、表1)
图2 2010-2019年中医养生文献作者合作网络视图
表1 2010-2019年中医养生研究的高产作者团队标签
2.4 文献研究机构网络分析 通过CiteSpace 5.5对科研机构进行分析,可了解该领域研究热点的分布及主要研究机构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11]。对纳入研究的文献作者所属机构名称进行整理,发表机构是某大学内二级院所的统一归类为某大学,医院内详细科室统一归类为医院。利用CiteSpace 5.5绘制研究机构共现图谱,研究机构通过图中圆形节点表示,节点大小表示该机构发文量的多少,机构间合作强度通过节点间连线粗细表示。纳入图谱的机构有54家,主要是科研院所及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表2为发文量≥5篇的研究机构,其中科研院所占88.89%(16/18)。对中医养生关注较密切的机构有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发文量前10的机构相互间合作较多,可见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有利于该领域的发展。(见图3)
表2 2010—2019年中医养生相关研究机构列表
图3 2010—2019年中医养生研究机构合作网络视图
2.5 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 关键词用精简的语言高度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出现频数较高的关键词通常与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相关[12-13]。为使关键词共现图谱更具代表性与真实性,对纳入研究的文献中含义相同的关键词进行了整理,如:将“《内经》”与“《黄帝内经》”合并为“《黄帝内经》”,将“膳食养生”与“饮食养生”合并为“饮食养生”等。
使用CiteSpace 5.5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4),图谱包含194个节点431条连线,聚类模块性Q值(Modularity Q)=0.526 8,平均轮廓性S值(Mean Silhouette)=0.599 9,表明该图谱能很好地反映文献研究热点情况[14]。表3为排名前10的高频关键词及其中心性,根据社会网络分析理论,除词频外关键词的中心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表明节点之间的关联性及其在网络中的地位[15-16]。排名前3的关键词为“中医养生”“养生”“中医”,中心性较高,分别为0.51、0.26、0.15,这与检索式的设定有关,也验证了本文的研究主题[17]。
表3 2010—2019年中医养生高频关键词列表
图4 2010—2019年中医养生关键词共现图谱
将关键词共现图谱转换为Time Line时间视图(见图5)并检测突现词(见图6),突现词是通过对词频的考察,将特定时间内变化较高的关键词从主题词中探测出来[18]。图5中关键词密集于2010—2013年,该时期的关键词主要有“治未病”“藏象学说”“养生保健”“整体观”“养生观”等中医养生思想,“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情志养生”“体质养生”等养生方法,以及“糖尿病”“高血压”“银屑病”等疾病。这一时期中医养生的研究主要涉及养生理论及对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2013年后出现的关键词主要有“养生旅游”“知识服务”等中医养生应用,以及“大学生”“老年居民”“高校教师”等特定人群。这一时期中医养生的研究主要涉及中医养生理论在日常生活及特定人群中的应用。
图5 2010—2019年中医养生关键词共现时间视图
图6 2010—2019年中医养生关键词突现图
对中医养生研究相关文献进行聚类分析发现,中医养生相关文献主要关键词共形成16个聚类,具有代表性的聚类共9个,表4中平均轮廓值为0.844,轮廓值可衡量整个聚类成员同质性,因此中医养生相关研究的主题较集中,可信度较高[6]。
表4 2010—2019年中医养生关键词聚类明细
知识图谱可以从大量文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参考[19]。本研究应用CiteSpace 5.5软件共现分析功能,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对2010—2019年有关中医养生研究领域的文献数量、作者与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关系及关键词进行共现图谱的可视化分析,对我国中医养生领域相关研究情况做一个较为客观的总结。
在近10年文献数量上,中医养生领域相关文献大致符合对数增长模型,在2017年达到峰值,总体呈增长模式,可预见未来几年有关中医养生研究的热度仍会增长。
在作者合作方面,纳入图谱的作者共185人,发文量在3篇及以上的作者占22.70%(42/185),最高发文量为9篇。图谱中形成了2个较为稳定的高产作者群,以于琦为代表的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养生知识的应用,以郭教礼为代表的团队主要挖掘当代名老中医养生思想。图谱中作者群内部合作较多,但不同团队之间合作量较少,这可能成为限制中医养生领域发展的原因之一。
在研究机构合作方面,纳入图谱的机构共54家,以科研院所为主,主要集中在广东与北京地区,发文量最高的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发文54篇,发文量在5篇及以上的机构占33.33%(18/54),广州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在该领域贡献较大,不同机构之间合作较多,有利于促进中医养生的发展。
在关键词共现方面,纳入图谱的关键词共194个,从高频关键词可见,中医养生的相关研究中主要包括养生理论、养生思想及养生方法。理论是一个领域研究发展的基石,通过关键词共现图谱可见,中医养生理论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20],并形成了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中医养生学。养生思想主要涉及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等[21]。在养生方法中饮食养生与运动养生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对于环境养生、情志养生、体质养生等关注度较少。由关键词共现时间线图及突现图可知,2010—2013年研究着重于中医养生的内涵理论和对古籍中医养生思想的挖掘,也有结合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探讨性研究。近几年,中医养生逐渐应用于临床,如结合养生方法干预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同时结合健康管理、知识宣教等方式融入大众生活。
综上所述,近10年中医养生研究关注度较高,逐渐趋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更多方式融入到大众生活中,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逐渐完善也为以中医养生为主的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支撑,但实际上有关中医养生的研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各团队之间合作较少,养生方法的挖掘不够深入,养生应用的研究也不够广泛。因此应加强养生方法的探索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为大众养生提供更多科学依据,同时提高中医养生的可及性和服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