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方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芶江中学 贵州 遵义 563000)
教育决定人类的发展,当下全球经济深入发展背景下,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育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在此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其创新性能力。在此背景下思维的培养是关键,利用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有目的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是提升其化学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值得教师深入教研分析。
问题链教学形式的运用需要师生一同完成,即在课前认真准备好问题,为教学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集中其注意力的基础上思考化学问题,产生质疑,然后经历释疑与再质疑的活动,逐渐完善教学活动。
1.1 教师提问。化学问题的提问一定要注意内容的清晰,对于其中认知动词的使用要仔细斟酌,如对比、回忆、计算等,整体语言表述不拖泥带水,助学生直接找到解题方向。另外问题还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直指教学内容,不东拉西扯让学生对问题核心产生混淆。问题表述时的语调和语气等也要有序调整,适当增加肢体语言辅助,助学生掌握问题核心[1]。
1.2 等候回答。问题提出后,需教师为学生留有更多充足的时间思考,切记问完问题直接叫学生回答问题,等候回答的时间还需结合问题的难度确定,并调整学生解决问题的形式,如合作交流或者自主探究等,以此助学生回答问题更有积极性,回答的问题也能更加完整,以此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1.3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的环节,就是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一般情况下,难度较小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即可,但是如果是难度较大的问题,就可使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质疑,最后统一观念,整合思路,最后获得全面的答案。
1.4 教师反馈。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对其进行总结分析,判断其思路或者答案是否正确。教师谨记对问题回答要给予积极的肯定,以此及时是回答问题不正确的学生也不会丧失信心。或者教师以追问的形式助学生找到问题并纠正。当学生不能找出问题的答案的时候,教师可以重组或者转换问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解答,促使其发展思维。
以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奇妙的二氧化碳》中“二氧化碳的性质”为例,本此案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并在此实验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分析与观察能力,可以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问题链形式的教学过程为:
(1)问题导入。以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做导入,如Ⅰ“临时舞台的舞台云雾效果是怎样产生的?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吗?”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猜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时老师再介绍二氧化碳的颜色、气味、状态和干冰的有关知识,效果会事半功倍,加之用实验“干冰放入热水中”产生的云雾效果会使学生大开眼界,同时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接着问题Ⅱ“干旱的夏季,让老天下雨的原理是什么?”激发学生思考,得出干冰的妙用。接着问题Ⅲ“打开可口可乐汽水瓶或啤酒瓶瓶盖后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怎样验证呢?”引导学生猜测气体名称,并设计对应的实验过程。并经过实验验证最后确定可口可乐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使用的验证实验方法是将气体通入到成澄清的石灰水中,发现其变浑浊,从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接着问题Ⅳ“打开啤酒瓶盖,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能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还有哪些?”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与总结,彻底抓住学生的思维,集中精力学习。
本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对学生化学思维的锻炼,即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过程中一直以学生为主体,在问题链的推进下设计实验、创新实验。上述几个实验现象都比较明显,即使是不明显的实验也进行了改进,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空间,大大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问题链教育方式运用到初中课堂中不但可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还能在问题中去发现,去创新,进而获得学习真理。在这种梯度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依次进行实验探究,逐一验证,让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能力都获得更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