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东看传播美学时代的节目主持艺术
——以《奇葩说》为例

2021-11-22 05:54谭筠鹏
新疆艺术 2021年4期
关键词:奇葩说木鱼马东

□ 谭筠鹏

如今,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随着各类新老媒体相互融合,网络传播遍布全国乃至全世界。琳琅满目的传播工具和传播手段充斥着大众的日常生活。《电视艺术理论》一书中说:“如果从美学角度审视的话,人类也很自然地进入了传播美学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电视艺术蓬勃发展,焕发出盎然生机,电视艺术美学的研究进程也随之向前推进。而主持人作为电视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美学研究价值也不言而喻。由爱奇艺推出的网综辩论节目《奇葩说》目前已经举办了七季,即便已经算是一个“长寿”节目,每一次播出仍旧能够引发收视狂潮,登上微博热搜。这其中,马东作为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也举足轻重。观众在接受信息传播时,更乐于接受那些能够激发人们情感活动的信息,以便获得轻松、愉悦的审美享受,情操受到陶冶,心灵得以静化,感情得到抚慰。”可以说,马东在节目中的种种表现展现出的艺术美学,赋予了《奇葩说》别样的特质,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一、形象之美

美的事物都是形象的、具体的。美是欣赏者凭借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故而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节目主持艺术的理论范畴里,外在的具象形象或可体现在主持人根据节目风格或效果需要而自然流露出的“自我”上。但这种表演与演员的表演是不同的。《广播电视概论》一书中说:“虽然节目主持人与演员都是媒介人物,但节目主持人不是演员,或者说是一种非角色的表演。”换言之,主持人在节目中扮演的不是某一个角色,而是展现出符合节目特质的“自己”,把自己融入节目氛围中,也引领着观众身临其境。

(一)爱八卦的“市井小民”形象

马东常在节目中表现出顽皮、八卦、喜欢给人“挖坑”的形象,在对每期邀请的嘉宾访谈中,常常哪壶不开提哪壶,以开玩笑的形式探听嘉宾的“痛点”。例如在2020 年1 月9 日这一期的节目中,马东这么介绍嘉宾吴昕:“她特别会传递自己的爱心,比如你送给她的礼物,她会用另外的方式把她的礼物这种爱心传递下去,比如卖了呀或者是……”霎时惹得全场观众大笑。这是源于吴昕曾将某位明星送给自己的礼物误当闲置物品卖掉的事件,当年她也因此被送上了热搜,遭到网友的抨击。在《奇葩说》节目现场吴昕也哭笑不得直呼道:“台本里不是这个话题呀!”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之间有趣的互动,也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节目情境。而马东这种“市井小民”“爱搞事情”的人设,加上其自身略微憨厚圆润的外形,迅速地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满足了受众对热点话题或名人隐私的窥探欲。换句话说,马东仿佛代表着多数《奇葩说》的年轻受众,替所有人做了想做却没有机会做的事。

(二)展现反差美学的个人形象

难道马东对自己形象所赋予的功能只是调节气氛而已吗?当然不是。在节目中,当辩手所发表的言论或观点偏离了节目的宗旨时,身为主持人,马东也展示出了极佳的控场能力以及自身的修养与智慧。在2019年11月23日这一期节目中,辩手储殷发言道:“六十五岁以后,你进了养老院,没有孩子来看你,你知道护工会怎么虐待你吗?(你)像这些成功人这样的几率是很小的……”当储殷说到此处时,镜头切到马东,马东双手抱臂,眉头微蹙,嘴角向下,表情严肃,他运用自身的表情语来明确表达了自己不赞同的立场。接着储殷说:“你需要一个人帮着你一起走,你需要孩子来照顾你,这是我们大多数人最合理的选择。”话音一落,马东马上反驳道:“我特别不喜欢储殷老师那句‘这是我们大多数人’。对不起,这个世界上没有这句话。”《奇葩说》节目的风格一直是要尽可能地表达多元的观点,也提倡包容各种不同的观点,当储殷在“贩卖焦虑”地发表偏激言论时,实际上已经违背了《奇葩说》一直以来秉承的宗旨。马东认为储殷的话是在抹杀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当用“大多数人”概括自己时,“少数人”就成了自己的对立面。而这是一种值得警惕的态度。

马东的智慧和能力,在与辩手的对弈中显示得淋漓尽致,这跟在与嘉宾调侃时判若两人。而这样的不同,在观众的心中勾勒出一个具有反差美的马东形象,这种亦庄亦谐的主持风格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

二、情感之美

“在审美传播的过程中,艺术的感染力不是直接诉诸人的理智,而是情感。艺术是以情来感动人、激励人、愉悦人。”(《电视艺术理论》)由此可知,主持艺术的情感表达尤为重要。《新闻采编》杂志中一篇文章提到:“主持人情感是指主持人在主持节目过程中体现在节目上的一种情感,是主持人自身情感经过思考而提炼、加工、升华的一种理智情感。”这种情感不是冲动的、不修边幅的,而是克制、理性地有感而发。这样的情感是连接主持人与受众的桥梁,适时展示主持人的同理心,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情感美的冲击,是主持人被受众接纳甚至喜爱的重要一环。主持人若想得到观众的青睐,让有效信息得以传播,不能靠高高在上的说教,而应该运用自己丰富的情感表达激起观众的共鸣欲望。

(一)有感而发的真情表达

《奇葩说》是一个辩论节目,其辩论话题多关于社会现象,而关于“父母”的话题是最容易让人心生触动的。在2020 年1 月16 日的节目中,谈到“父母观念过时还固执己见,我该闭嘴还是battle(争执)”,在听完辩手讲述发生在自己与母亲之间的真实故事之后,马东双眼通红,感慨道:“我发现我对我妈妈可能最大的问题是我会冷暴力,就不接下半句……其实想想看,这个还挺伤的。有话没话,接上下半句,也许就是孝顺。我改!”一般情况下,主持人不应把私人情绪带入节目,但是适合于内容的情感体现,在充分展现节目内涵的同时,也大大地增加了节目艺术的渲染力。在合适的时机,主持人契合节目主题谈论自己的个人情感,反而能让观众沉浸在节目构建的氛围中,从而感受到电视艺术的美、主持艺术的美以及主持人的情感之美。可以说,在节目主持过程中,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观众。正如姚喜双教授所言:“只有有感情的人,才能感动有感情的生命。”同样,只有懂得适时流露真情的主持人,才能让观众看到情感之美的绽放。

(二)积极引导的情感升华

姚喜双教授在《播音学概论》中谈到“能够引起受众情感上的共鸣,是听众接受信息的最有效状态。”节目主持人需要有社会责任感,其在主持节目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自己个人观念输出的过程。当主持人的情感与受众产生共振时,两者之间会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通信管道,双方的情感、思想、态度会变得相对统一或者极易被对方影响。此时,拥有高级主持能力和审美情趣的主持人,会运用这种情感,把话题的深层含义进一步剖析,把观众带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奇葩说》第3季第22期“该鼓励病危者活下去吗”的辩题中,马东谈到了自己已经过世的父亲马季。当现场辩手、观众听着故事而泪流满面时,马东讲道:“面对生死这件事,是我们所有汉文化里面的人缺的一课……我们都没有逃过我们文化基因里面对我们的那个束缚。所以尤其有必要去思考生死,而思考的结果才是最不重要的……没经历过(本期话题)的人,和那么多看这期节目的人,如果因此而想这个事,就叫‘善莫大焉’。”当众人与马东的个人情感产生共鸣,对马东的个人遭遇产生悲悯甚至联想到自身从而产生共情时,某种程度上的悲剧美学便得到体现。这时主持人的角色转变成了节目观点的意见领袖,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无须刻意说教,现场及屏幕前的观众亦会自发跟随主持人的脚步去触及更隐晦的领域。

三、独创之美

由精神需要,尤其是审美精神需要引发的情感活动,具有不可重复性。审美的对象一旦是重复的,人们就会失去审美兴趣,也就不能引发审美情感。这要求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要追求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能让观众印象深刻,记住主持人,从而记住节目。所谓“独特的风格”,便是与众不同的艺术气质,可以在主持人身上明显体现,贯穿节目始终,并且令人印象深刻。这种风格的表现方式不尽相同,可以是主持人的语言、服饰乃至道具、思维方式等。这便要求主持人要有独创意识,传播创新之美。

(一)与众不同的口播广告

谈及广告,多数观众都会感到“深恶痛绝”。在兼顾受众感受与商家诉求这方面,马东可谓下足了功夫。从现场的反应和网友事后网络讨论的热度来看,马东无疑已经成功地改变了传统口播广告的模式,将其转变为令人喜闻乐见的节目笑点。马东在处理各类笑料包袱的时候显得游刃有余,既是“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再看第六季,马东似乎并不想仅仅满足于以往所展现过的广告口播方法,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口播模式。在2020 年1 月11 日的节目中,待双方辩论队伍分出胜负后,马东依照惯例,开始陈述自己的所思所想。他说道:“我们希望这个社会上有特别多正常的、健康的滋养能够伴随我们自然长大。”当所有人聚精会神地听着马东发表观点,期待着他又要讲出什么“金句”时,他突然话锋一转:“当然,这是一个广告!因为《奇葩说》第六季我们迎来了一个新的广告客户——某牌奶粉。”顿时,全场哄笑,没想到马东直接把广告客户的信息与自己的发言结合起来,将品牌商的特性与辩论主题联系起来,在陈述完自己的观点后顺势把品牌名字推出来。观众非但不觉得自己被冒犯,结合以前为马东在节目中顽皮的形象,反而觉得这是他的一次恶作剧,忍俊不禁,同时也加深了对品牌名字的印象。马东运用自己独特的广告表达方式,拉近了广告客户——主持人——观众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由创新所展示出来的美,观众也乐于“买单”。

(二)别出心裁的道具符号

道具在戏剧中不少见,而在电视节目里也处处都有其身影,在主持艺术里则属于非语言符号的一种。主持人若能把道具用对用好,便会给整档节目增光添彩。马东则为《奇葩说》准备了一个别致的道具——木鱼。木鱼一般出现在宗教场合,看上去与《奇葩说》青春活泼的风格毫无联系,但是马东却将木鱼用得别出心裁。

设置木鱼的初衷,是用来提醒各位辩手的辩论时间将尽,或是辩手发言过于拖沓时提醒他们注意节奏。但随着节目的进行,久而久之,木鱼便衍生出了其他的功能:在辩手争执过于激动时,木鱼的敲击声用来提醒各方冷静;当辩手表演才艺时,木鱼又变成了节拍器为辩手打着节奏。如此这般,这原本看上去与整体节目风格稍显突兀的木鱼,在观众眼中也变得重要起来,它将主持人、辩手、观众三方的关系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木鱼从而有了另一种含义,即成为了《奇葩说》这档节目的“能指”,看到木鱼,就能想到马东以及《奇葩说》。木鱼作为道具,观众最开始记住它是因为其独特性,到后来的接受它,是因为马东使其与现场与屏幕前的每个人发生联系,使观众欣然接受马东为众人准备的“创新美”。正如豆瓣上一位网友对《奇葩说》的评价:“只要马东的木鱼还敲着,我就知道,这个节目还在发着光呀。”

结语

节目主持艺术在当下传播美学语境中,依托电视艺术的发展,展现出极大的美感。在艺术传播过程中,观众不仅能够直观地享受到许多主持人所展示的各种不同的形象之美、情感之美以及创新之美,也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了自己欣赏美的能力。但是培养鉴赏节目主持艺术之美的能力,并不能单纯只靠看有限的几个节目来完成,需要长期浸染在艺术的氛围中,熏陶出感受美的意识。艺术对于人的形象是潜移默化的,犹如春雨,悄然无声,却滋养万物。而这也不能仅仅只靠一个马东或几个“马东”来完成,这就要求从事大众传媒行业的主持人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丰富自身艺术实践,注重培养个人魅力。由此,才能为观众营造一个积极、乐观并附有艺术美的媒介环境,帮助大众感受艺术之美,了解艺术之美,进而甚至可以创造艺术之美。

猜你喜欢
奇葩说木鱼马东
汽车发动机常见故障维修与保养技术
神奇的木鱼声
好看的木鱼
在线教育 老师“奇葩说”里找灵感
从《奇葩说》谈主持人的控场能力
网络综艺节目中的人文关怀
木鱼书的“灵韵”
如何“量产”《奇葩说》
木鱼馄饨
马东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