隗凌馨
(河北省承德市世纪城小学 河北 承德 0670000)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提升成为教师教学关注的重点,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进一步提升,情况严重者,则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的现象,进而造成学生偏科。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思维导图在教学中运用越来越频繁,帮助学习理清思路、抓住重点,也提升了数学学习教学的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学生在学习期间因容易遗忘,尤其是中低段学生,因年龄比较小,记忆力有限,如果教师在教学期间不加以巩固,则出现边学边忘的现象。而运用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将学习的内容形象的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视觉化的内容能够加深印象,并且不同思维导图的形状不同,可在学生好奇心的驱使下,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1]。
比如,在小学数学克与千克的内容学习中,教师先以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回忆课程内容。问题1:“1克”与“1千克”哪个大?问题2:“在我们生活中,哪些事物是用“克”来计量:?哪些事物是用“千克”来计量的?老师提问后,由学生抢答,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将思维导图贴出来,让学生集体进行“验证”,再次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将静态的文字转换为五颜六色的图画和思路图,并在思维导图中体现学习的重点,能够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学科对学生的抽象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而小学数学则是为学生打基础的过程,对年龄较小的小学生而言,对内容的理解能力比较弱,需要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做进一步的巩固[2]。
在小学数学有关时、分、秒的内容学习中,时间概念理解起来比较难,学生在学习期间往往进行死记硬背,因学生对概念没有充分的理解,遗忘的速度反而更快。在后期学习教学期间,教师借助钟表和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再次认识“时、分、秒”的内容,教师依然将提问的方式结合起来,比如:教师提问1:“1小时、1分钟、1秒三个单位中,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当学生能够区分“时”、“分”、“秒”的大小,以及“时针、分针、秒针”后,接下来加强单位换算的学习,以及让学生再次认识时间。问题2:“目前是北京时间6时,小明早上要锻炼1小时,小明锻炼结束后是几时?”学生回答“7时”,然后学生“指导”教师,在钟表上标注正确的位置(时针指7,分针和秒针同时指12)。问题3:小明从家到学校需要30分钟,请问小明到学校需要多少小时?学生回答“0.5小时(半小时)”,学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中的单位换算内容作为辅助,并在实际换算操作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理解。
数学学科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同时数学知识比较零散,在与图形相关的内容学习期间,图形之间具有非常强的相似性,教师可采用思维导图,将相似的图形进行对比学习。比如,在小学数学有关图形的内容学习期间,由于数学内容处于陌生阶段,学生对没学过的内容没有概念,所以教师可引导学生跟随思维导图进行一步一步的学习。第一种方法:教师和学生提前准备梯形、平行四边形模拟图形,然后指导学生对比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异同,相同之处“四条边、四个角、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不同之处:平行四边形两个对角相等、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而梯形的对角不等,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然后教师为学生提供思维导图,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验证”;第二种方法:教师在教学之前,直接展示思维导图,然后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内容,分别画出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然后进行一一验证,并对所学内容归纳总结。
与此同时,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进行举一反三,比如:三年级学习的内容,对正方形和长方形进行的异同进行归纳总结,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可指导学生自己画思维导图,学生自己动手画思维导图,也是对所学内容的一种复习方式,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我国对教育教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将静态的文字转换为丰富的图画,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提升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