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琼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毓英中学 福建 莆田 351100)
深度学习是指对问题的思考要更加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还要从自身能力方面出发,将知识与能力结合起来[1]。所以在深度学习的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一是需要老师认真分析教材,将生物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章节的知识内容都联系起来,分析其中的内在联系,选择好的时机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对内容的掌握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或者是进行死记硬背,而是要老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2]。对于教学的设计要逐渐深入,对于问题的提出要循序渐进,引发学生的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举一反三,有效开展深度学习。
例如,在学习《两栖类和爬行类》时,首先明确教学目标,重点掌握青蛙的生殖发育及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借助一些图片为学生呈现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动物,接着让学生进行自主观察,总结特征,概括出两栖动物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最后我会联系之前所学过的鱼类等知识形成对比,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开展深度学习,构建知识框架。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法,直观的呈现理论知识或者实验过程,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也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在所创设的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开展深度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心脏》时,需要学生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概括血液循环的途径,能够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等,所以学生的深度学习就需要联系之前所学的血液、血管等内容,然后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有关心脏知识的图片,接着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心脏血液的循环途径,这样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智慧课堂、翻转课堂等不同的教学模式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对于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要改变传统的模式,让学生深度学习,对于问题的讲解先要倾听学生的观点和看法,并进行指导和帮助,并且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决定权,让他们可以自主选择教学方法,学习形式等,这样可以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有效的进行深度学习。
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场所》时,需要学生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而对于叶片结构的识别需要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操作,练习徒手切片,并将所学的光合作用的产物和原料结合起来,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在这节课的深度学习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制作叶片横切片的临时玻片标本,再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而作为教师我会在旁边进行引导:叶片的背面与正面的绿色一样深吗:这是为什么?最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探究,总结出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在生物课堂上进行深度学习可以是学生自主探究,通过独立思考,查阅资料等来掌握所学内容;也可以选择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相互交流,拓展思维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不论哪种学习都能够让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学习,更好的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被子植物》时,我会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植物入手,为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让他们先自我进行总结,被子植物与裸子自主植物有什么不同,具有什么特征,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身边的植物类型有所了解;然后为学生呈现植物图片,让学生观察菜豆的根、叶、花、果实;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制作的植物标本来观察菜豆种子,分析菜豆种子的结构,小组内部成员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归纳总结;最后采取自荐的方式来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这样有利于将生物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入化,不再仅仅停留在知识点的掌握上,而是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珍爱植物的意识。
总之,初中生物的深度学习不仅要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联系课本之外的内容,通过更生动直观的呈现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同时,学生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掌握实验操作的方法,沟通交流的能力,完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