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小建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曹庙中心小学 江苏 泗洪 223900)
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是美术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素描作为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美术兴趣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育较快,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品质、情感的最佳时期。美术教师要把握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在小学素描教学中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素描创作的兴趣,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美术素养。
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作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因此,为培养小学生的兴趣,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实践、多模仿、多临摹、少默写,让学生参加户外活动,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之美。教师应多带领学生写生,让学生描绘出自己眼中的世界。小学生往往对有具体事实经验的知识更有兴趣,比较关注具体的实物,热衷于参加具体的活动。观察大自然、进行素描写生等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热爱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天性。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想要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为此,美术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美术素材,发掘学生身边的美术创作资源,带领学生进入更广阔的艺术天地。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在创设美术教学情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根据教学条件准备必要的绘画材料,以此为学生营造浓厚的美术创作氛围。如,教师为学生布置描绘一条鲤鱼的任务,首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忆鲤鱼的形状、颜色等特征,其次播放《小鲤鱼历险记》,让学生欣赏动画中的小鲤鱼,以此增强美术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不断变换场景和地点。变换场景和地点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方式。长时间固定、单纯的室内美术教学场景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厌烦,为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场景。教师可以在不同的季节带领学生欣赏不同的室外场景,如春天的花园、秋天的树林、冬天的雪景等。第三,避免千篇一律。每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观察世界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教师在设定场景、布置任务时应避免千篇一律。如,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并使用绘画工具与色彩,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一,授之以渔,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应教授学生基本的创作方法,在手工制作、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不应过多地干涉学生,以此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味的“填鸭式”教学不利于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第二,正确地使用教学语言。教学语言是信息的载体,生动、富有童趣、具有亲和力的语言能够给学生轻松、愉快的感觉。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教学语言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充满童趣、有亲和力的语言,在无形之中激发学生对美的兴趣,使简单、枯燥的美术学习变得轻松、愉快。第三,正确引导、科学评价学生。面对不同的学科和学习内容,学生表现出的感兴趣的程度也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受教师、家长等的影响较大。如,教师的教育方式、教学态度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游戏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倾向于在做中学,喜欢通过参与丰富的实践活动获得知识。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分组,让学生收集秋天的颜色,拿出实物证据并将其描绘出来。教师通过游戏的方法容易调动学生对素描教学的积极性。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之一,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美术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游戏,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积累美术知识,提高创作能力。
小学素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打牢学生的美术创作基础。在素描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下功夫,选择题材新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如,教师可以提炼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中的人物或场景,将其作为创作的题材,以此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