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新志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红花尔基镇学校 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100)
在数学教学过程,课前导读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科学的进行导读内容设计,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让学生提高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多方面总结了数学课堂课前导读的策略。
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课前导读的习惯,让学生学会在课前预习。预习过程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够带着问题和期待进入到新课程学习,期待和学习欲望提高后,课堂注意力会提高,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小学生年龄尚小,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课前预习阶段要做好引导工作,课前预习不是一个随意的过程,教师要做到有纲要有范本,只有在教师正确引导下,小学生才不至于误解预习目的,杜绝将有效的预习变成单纯的死记硬背。因此,在安排引导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设定预习计划,引导学生正确预习,避免单纯阅读导致无法达成预习效果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过程,教师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年月日,什么是闰年平年,什么是大月小月,因此在安排预习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预留几个问题,比如什么算一天?什么算是一个月?什么又算是一年?一个月有几天?一年又有几个月?等一系列关于年月日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去询问和预习,有效达成预习效果,提升学习能力。
教师也要做预习,教师预习的内容就是去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特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层次的互补,来设计符合学生导读能力的方案,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导读能力。由于小学生的玩心较大重,注意力难以集中,而且好奇心还强,基于以上特征,教师就需要针对需求设计课前导读,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授课形式,比如以卡通人物和动画片作为课前导素材,当然也要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带着兴趣去进行课前导读,带着准备好课前导读的状态进入到真正的学习。
例如,教师在讲授《圆》的过程中,可以准备一段三只小动物的卡通视频,大概内容是:小猴子小猪和小熊要进行骑自行车比赛,小猪的自行车轮是圆的,小猴子的自行车轮是三角形的,小熊的自行车轮是方的,播放视频后,询问小朋友,你们认为哪个小动物能够取胜呢?然后播放比赛视频,询问同学们在观看视频之后,是否明白小猪为什么能够获得比赛的胜利?有的小朋友就会回答,因为小猪骑的自行车轮是圆的,教师就可以继续询问,为什么圆的自行车轮就能赢呢,自行车轮又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呢?大家自己阅读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阅读之后把答案告诉老师。同学们就会展开带着问题去阅读和学习的模式,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增加了学习乐趣,避免了枯燥教学,让小学生更乐于自觉参加课前导读,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前导读训练之后,学生的阅读能力会随着导读预习而有所提高,一问一答的模式已经不适合学生了,作用也会逐渐减弱。教师就需要根据学习进度来优化导读内容,引入更有深度和内涵的问题,让学生的思考随着范围的加深而扩展。通常情况下,教师理解教材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第一是比较浅显和表现的字面理解,属于基础范围。第二相比于字面而言增加了自我看法的理解,就是从理解、解释上理解。第三个层次就是最高层次,即从激趣和创造上理解,最高层次的理解层面显然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对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有所提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层次感,来创设出不同的课前导读内容。
例如,教师在讲授《分数的乘法》内容中,可以让学生根据如何合理利用分数的“分”和“合”进行大胆思考,达到分数乘法运算的目的。学生由此掌握和理解了分数乘法的概念,激发了课前导读的作用,展现了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有效结合的应用效果,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的课前导读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前导读分析,从而制定更加完善的课前导读方案,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从而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希望通过以上阐述,能加强数学课前导读教学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