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亮
岭南祖庭下的光孝、南华皆开山于智药,大成于六祖。“智药大师,植菩提树于坛侧,为六祖大师前茅;……佛法亦自唐始盛,其根发于新州,畅于法性,浚于曹溪,散于海内。”[1]南华寺自梁唐至清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有名可考的住持僧达二百多人。光孝寺自三国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皆有高僧先贤。过往住持扬佛崇化,宣教慰民,留下许多历史佳话与动人史迹。光孝寺自东晋隆安年间(397-401)至清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有姓氏可考的住持僧达160多人。本文以《曹溪法系表》上的光孝、南华住持为中心,从《光孝寺志》、清《曹溪通志》(简称《通志》)、《新曹溪通志》(简称《新通志》)、(民国)释万均(巨赞法师)《参礼祖庭记》(简称《祖庭记》)、《韶关历代寺院碑记研究》(简称《碑记》)、《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简称《佛教人名辞典》)等主要史料可稽的住持僧的朝代、住持(法号)、进院(在任)时间、宗派世数、嗣法与法嗣、祖庭建树弘化及引书等方面进行考辨。文中所称某代住持皆出清顺治《曹溪通志》版本。
令韬(671-759),开元二年(714)任曹溪南华寺住持。嗣法六祖惠能禅师,禅宗首继法席。法名令韬,一作行滔。俗姓张,吉州(今江西吉安)人。师从曹溪六祖学禅,未离左右。惠能寂后,遂为衣塔主。开元四年(716),玄宗诏令赴阙,以疾辞。唐乾元二年(759)正月十七日,寂于本山,世寿八十九。敕谥大晓禅师。韬师荷担六祖家业,“弘扬六祖禅法,保护六祖真身”。
《坛经·付嘱品》载,六祖示寂时召诸门人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由此可知,曹溪本山法席,六祖未尝授法弟子,诸弟子亦不忍居祖之位,行祖之令。数年后,惠能上足令韬称守塔沙门而不敢称继席,以律为宗。
智度,北宋天禧三年(1019)任曹溪南华寺敕差赐紫的第一代住持。大鉴第十世,青原下第八世,云门宗第四世,嗣法广济同(《宋僧录》《佛教人名辞典》以“通”)禅师,洞山守初再传弟子。重光曹溪,演法度众;教门崇建,规制鼎新,可谓曹溪道场中兴之祖师。
字普遂。南阳人。天禧四年(1020),任“革律为禅”后本山禅寺敕差赐紫的第一代住持。 “宋天僖(禧)三年,始有诏以智度禅师普遂住持”。[2]天禧四年(1020),韶州转运使陈绛上奏,建议从全国名山选任名师入住南华禅寺,使其“举扬宗旨,招来学徒”,“当时恩顾,莫与为比”的南华禅寺得到批准,南阳赐紫僧普遂应选,受诏入京,赐号智度禅师,并赐以藏经、供器、金帛等物。(见《通志·卷二·继席宗匠》《续传灯录》二)
宝缘,康定二年(1041)任曹溪南华寺敕差住持。法嗣智门光祚,大鉴下第十世,云门宗第四世。师主持南华禅寺达十二年。驻锡期间,扩建寺院,重建法堂,并整顿寺规,乃至“教门崇建,规制鼎新,可谓祖堂中兴矣”。
号慈济大师,兴元府南郑人。师韶州出家受具,“游方至随州参智门禅师光祚,投针契理,得意忘言,以心传心,不烦接机,遂为之嗣,即云门之嫡”。[3]“偃传香林远,远传智门祚,祚传今长老缘师,为十世矣”。[4]宝缘禅师“振锡南岳”,“为岳中之冠”。赐袈裟并赐号慈济大师。[5]余靖与之交往甚密。法嗣十四人。(《续灯传录灯》)
清桂(?-1091),字景蟾,南华寺落发出家,尝任曹溪南华寺第九代住持,年月无考。南岳下第十三世,临济宗(黄龙系)第九世,法嗣洪州黄龙山慧南禅师。(见《宋僧录》《建中靖国续传灯录》卷十三、《续传灯录》卷十六)
重辩(1030-1098),宋元祐五年(1090)韶州南华寺进院或任第十代住持。大鉴下十三世,临济宗第九世,嗣法于玉泉谓芳禅师。
字征心,广东始兴人,早年依天衣义怀禅师出家,后行脚云游至湖北当阳玉泉寺,参礼玉泉芳禅师门下得眼,成为临济宗第九代宗师之一。辩禅师有祖庭复兴、重修之举,弘扬禅宗家风。
北宋绍圣元年(1094)八月,苏轼“入曹溪,至南华寺。皆有诗。在南华寺,晤重辩长老,作《卓锡泉铭》《苏程庵铭》。为南华寺书写宝林二大字为额”。[6]在这里他结识了临济宗南华重辩。此后,重辩长老与苏轼一直有信书往还,如《与南华辩老十三首》《书南华长老重辩师逸事》《南华寺》等,并应请书写柳宗元《大鉴禅师碑》。
心宗明,北宋元符三年(1100)任曹溪南华寺第十一代住持,大鉴下第十五世,曹洞宗第十一世,嗣法太平州吉祥法宣禅师。
南华明老,韶州南华寺高僧,继重辩禅师主持南华寺。东坡南迁时,南华住持为重辩,而自儋州归来,已物是人非,重辩已逝。《苏轼诗集》卷四七《南华老师示四韵事忙姑以一偈答之》查慎行注:“本集《南华长老题名记》云:‘至今明公,十一世矣。明公请为题名壁记……建中靖国元年正月一日记。’案,明公,亦作朗公,即南华长老也。以年考之,庚辰除夕,先生当在韶州。”[7]“今长老明公,独奋不顾,发而归之寿塔……知明公知辩者,特欲以化服同异而已。”[8]
德明,开法韶州南华寺,尝为住持,年月无考。大鉴下第十四世,青原下第二十七世,云门宗第七世。曹洞宗,法嗣东京慧林寺圆照宗本,“言下契旨,遂嗣其法”。《续传灯录》卷十四。
北宋元符三年(1100)十一月,苏轼与李公寅游曹溪,至南华寺,会晤明老(德明禅师)、苏坚(伯固)。全家瞻礼南华寺六祖普觉禅师之塔,作功德疏。坚公寅同游。当时继重辩住持南华寺的是云门宗慧林宗本(1006—1087)弟子南华德明。绍圣元年(1094)、元符三年,苏轼南贬惠州及海南儋州北还时先后两次至南华寺瞻拜六祖真身,并与住持重辩长老和明长老结下深厚的法缘。苏轼为重辩、明长老撰有《书柳子厚大鉴禅师碑后》《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苏程庵铭并引》《卓锡泉铭并叙》《南华长老题名记》《与南华明老三首》《与南华辩老十三首》《南华寺六祖塔功德疏》《南华寺》等诗文铭记,可谓法缘颇深。
晓山智昺(1078-1158),为曹溪南华寺第十七代住持,但住持任职年月无考。南岳下第十五世,临济宗第十二世,嗣法蒋山佛监惠勤禅师。“法嗣四人:四祖宗肇禅师、天宁法清禅师、正法月禅师、南华明禅师”。[9]
韶州南华智昺禅师,五代僧,蜀川永康(今都江堰市)人。一作知昺、知炳、南华炳。有诗行于世。为人严厉,号“昺铁面”。“久随佛监,尽得其奥妙……后奉旨居韶州南华”。[10]
月庭明,即韶州南华月庭明禅师,尝为住持。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大慧宗杲至南华寺并留宿,时值任本山第十八代住持。嗣法晓山昺,大鉴下第十七世,南岳下第十六世。
讷堂因,尝为住持(顺治《曹溪通志》卷三列为“二十代住持”,待考),[11]年月无考。大鉴下第十七世,南岳下第十六世,临济宗第十三世,嗣法大慧宗杲(1089—1163)禅师。
子超,字默堂,南宋淳熙九年(1182)任广州光孝寺(礼任)住持。《请超公住持南华寺疏》载:“今敦请广州报恩光孝禅寺住持超公禅师住持南华禅寺”。[12]广州报恩光孝禅寺即今广州光孝寺,超公禅师即子超禅师。在光孝寺拓建大门、仪门、浴院。淳熙十六年(1189)与僧祖严捐田。在南华寺建永利库,憨山大师赞曰:“为祖庭而经理家法者,独宋子超一人而已”。[13]
空山祖中,字空山。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及咸淳五年(1269)首任广州光孝寺住持。至元三十年(1293)复任光孝寺住持。得法于明州雪峰寺大梦德因,为四明天童寺痴钝智颖再传弟子。建钟楼、鼓楼。修饰西方殿,重整佛像,彩画两壁,写西方景。募缘重建六祖殿、译经台、笔授轩、轮藏阁,重修选僧堂。可参《寺志·卷十·陈宗礼〈重修法宝轮藏记〉》。关于至元三十年住持僧空山募元帅吕师夔建钟楼、鼓楼、兜率阁,应为再任。
觉禅师,又称曹溪觉,尝为曹溪南华寺住持,年月无考。大鉴下第二十,南岳下第十九世,临济宗第十六世,嗣法杭州径山藏叟善珍(1194-1277)。参见《续传灯录·卷三十六》。
宋代曹溪住持之制,非宗门之裔不得住持。宋初奉敕差住持由郡请,而敕差可纪者有7人。智度普遂任“革律为禅”后本山曹溪敕差赐紫的第一代住持。宋代住持规制几经变化,先后有云门宗、临济宗、曹洞宗,历百数十年,先为子孙丛林,一度被降为律寺,至宋天禧间改为十方丛林。宋代住持重光曹溪,演法度众,功莫大焉。
曹溪元代住持承宋代之制。
古衲(1227-1291),元至元七年(1270),任曹溪南华寺第五十代住持,嗣法广州光孝寺住持空山祖中禅师。大鉴下第二十一世。
字法遵,又称遵禅师,广东曲江人,李氏子,祝发韶州华严院,住韶州南华寺(《通志·卷五·云从龙〈古衲和尚舍利塔记〉》)。遵禅师使曹溪南华避兵燹、剧盗杀戮焚荡,偕其徒(法泳)数奉祖师并衣钵出避入郛。圆寂后得舍利十数粒。(可参《通志·卷一·住持尊宿》《增集续传灯录》卷四)
宗宝(1230-1301),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任曹溪南华寺住持,称“南海释宗宝”;至元三十一年(1294)任“风幡报恩光孝禅寺”住持,嗣法空山祖中,大梦德因再传门人,杨岐方会裔孙。
南海人。大德五年(1301),任光孝寺住持,与丞相悉哩哈唎(喇)合郡宰官同建悉达太子殿,塑太子像及两壁彩画像。校勘与增修《坛经》,对后世影响较大(入明,汉地佛教《坛经》多通行此宗宝本)。据白光教授言,其收藏宗宝本《坛经》达十五种。[14]
“崇祯六年(1633)本”《坛经》,风幡报恩光孝禅寺住持嗣祖比丘宗宝重编。
清一叟(1300-1360),尝为曹溪南华寺住持,年月无考。嗣法元叟行端(与南华寺住持曹溪觉禅师为同门),径山宗杲裔孙。
新安人,住海光寺。参礼知识,遂通禅秘,道行高复。后参学吴越径山端禅师,师具通内外典,留掌书记。未几,宣政院举充韶州南华寺住持。清同治版《曹溪通志》卷三列为“第六十一代清庵一”住持,疑误。
昙谡(1310-1393),又称“粤翁谡”。明洪武十年(1377)任札付广州光孝寺住持,嗣法元叟行端。洪武十八年复修戒坛。“崇祯六年本”《坛经》正是由明代光孝禅寺住持昙谡作序,福建建阳县居士朱美初重刻,此版本正是宗宝原本刊刻的。
南海人。至杭州游径山寺参叟和尚祝发,得其嗣法印可。洪武三年(1370),居光孝禅寺,号“六指僧”。洪武二十六年八月十五日,作偈“从缘而幻生,缘尽是今日。踢倒五须弥,揣出空虚骨”而应化,世寿八十三。有《寺志·卷六·法系志·〈昙谡传〉》。明太祖敕赐“弘教大彻禅师”。《卷四·法宝志·铜佛太子》为“粤翁谡”。
戒玟,生卒年未详。嗣法古心道坚,祖渊门人。成化六年(1470)任广州光孝寺住持。重修檀度堂。
定俊(1441-1512),成化十八年(1482)进院。番禺邓氏子,号秀峰,清修密行,尝授北京僧录司。当年诣阙奏请,敕赐“光孝禅寺”,札付本寺住持。弘治七年(1494),鸠工重修殿宇,建伽蓝、五祖二堂,鼎建四廊。重修悉达太子殿、大雄宝殿四围楥题等。正德七年(1512)示寂,世寿七十一,法腊四十五。有《寺志·卷六·法系志·〈定俊传〉》。
本昂,明天启五年(1625)任曹溪南华寺住持。大鉴下第三十四世,临济宗第三十世。嗣法憨山德清禅师。
通炯(1578-1639),临济宗第三十世,嗣法憨山德清。
字若惺、普光,又名寄葊。南海西樵陆氏子。父母皆持素,万历六年(1578)十月初七日生。万历二十六年,寺僧通炯等迎请受贬来粤的憨山德清大师驻锡光孝,弘传佛法,并重修殿宇,衰落中的寺院稍见起色。天启三年(1623),光孝寺两廊(寺院的回廊)半为势豪占据。师募缘将其赎回加以修复。十二月初八日,寄葊大师开戒于法性寺,道丘离际老和尚(号栖壑)受其戒。天启六年,主法诃林,建禅堂,复修方丈室。是年冬,入曹溪,在南华寺象岭之左建憨山塔。天启年间捐田。
明“崇祯六年(1633)本”《坛经》为明代光孝禅寺住持昙谡作《正宗六祖大鉴禅师法宝坛经序》。
超尘,崇祯八年(1635)前任光孝寺住持。是年,余集生(大成)居士往博山延请曾任广州光孝寺住持的超尘禅师来曹溪立规矩,置田瞻(赡)众。是年,任曹溪南华寺首座、代住持。大鉴下第三十二世,曹洞宗第二十八世。法嗣博山元来无异禅师。超尘禅师于光孝寺、南华寺说法开堂,禅期立规,置田赡众。
朝宗忍(1604-1648),崇祯十四年(1641)任住持。法嗣门人诺诺行导、叶绍颙。大鉴下第三十五世,临济宗第三十一世,嗣法密云圆悟禅师。
明末清初禅僧。俗姓陈,名通忍,世称朝宗和尚、朝宗忍和尚。常州(今属江苏)人。二十二岁礼长生庵独知禅师出家。“九坐道场,誓不肯轻授一人”。有《朝宗禅师语录》十卷。
天然(1 6 0 8-1 6 8 5),崇祯十五年(1642)、顺治六年(1649)两度任光孝法席,嗣法宗宝道独禅师;曹洞宗二十九世,华首分派第二世。重修光孝寺殿宇古迹,如迁风幡堂、睡佛阁于今址,改建笔授轩、方丈室、韦驮殿。重建风旛堂、敕经楼、方丈、笔授轩。设立客堂等。
字丽中,别字天然,法名函昰,号丹霞老人。番禺(今属广州市花都区)曾氏子,世为番禺望族。师颖脱尘劳,正当韶年得志,父母兄弟妻妹子媳先后俱著条衣。
明崇祯十五年(1642)省亲广州,应陈子壮等延请,开法诃林,大振宗风,是佛门之龙象,法门之砥柱。是年十月朔入院。次年,入住光孝。正月十五日光孝寺解冬制,即自十月十五日始,至明年正月十五日止。是年《诃林语录》于寺内刻成。
清顺治五年(1648)九月,广州宰官绅士请和尚再住光孝寺。是年,始有重修光孝寺之举,改建韦驮殿,设立客堂五间。顺治六年12月12日,和尚再掌光孝寺法席。时当道宰官侯性、彭延年及乡绅王应华、曾道唯等慕师门风高峻,复敦请师复出诃林。师于诃林应机施教,一时宗风丕振,道声远播,得十方善信襄助。清乾隆版《南海县志》载:“顺治六年,□□禅师开法诃林,重建风旛堂、敕经楼、方丈、笔授轩。”盖以时讳,故缺天然二字。主法扩建大殿落成典礼。修饰殿宇“营费逾万金,时越竟六载”。此时光孝寺四众归仰,外护众多,盛极一时。
今盌(1612-1690),清顺治七年(1650)任光孝寺住持,嗣法天然函昰禅师。修建睡佛阁,于光孝寺有兴复之功。
法名雪盛,字今盌。俗姓曾,名起芸,是函昰禅师俗家胞弟,为曹洞宗第三十世。顺治六年(1649),天然和尚离光孝寺后,今盌殆为光孝寺住持,掌光孝寺法席,直至圆寂。有《语录》和诗集传世。
德清及门人住曹溪多年,开寺志之先。曹溪住持法派以临济、曹洞二宗掌持;自明始设都纲,住持之道至清初已历160多代。知名的“崇祯六年本”《坛经》正是光孝禅寺住持昙谡作序,是依宗宝原本刊刻的。天然两度任光孝法席,演法度众。光孝住持法派则偏于临济、曹洞二宗。
融六,清顺治八年(1651)任韶州曹溪南华寺赐紫住持,嗣法憨山德清禅师。靖平两王延请曹溪融六大师于羊城长寿禅林讲《楞严经》。
妙融,字广成,清顺治九年(1652)任曹溪南华寺住持,法嗣憨山德清禅师。其建树维护寺产,诉官公断。
大休(1615-1656),清顺治十一年(1654)任曹溪南华寺住持。大鉴下三十四世,青原下三十三世,曹洞宗三十,嗣法象田即念(念净现)禅师。法嗣弟子50多名。后门人心照融密禅师主曹溪法席。
字智珠,俗姓周,二十二岁披剃于越门和尚,天童寺受戒。
天拙,字本宗。大鉴下第三十七世,临济宗第三十二世,嗣法弘觉道忞禅师。天拙亦尝为住持,年月无考。清康熙初年礼任曹溪南华寺住持,期间应在大体智珠与雪槱真朴禅师之间。
心照融,清顺治十五年(1658)任曹溪南华寺(礼任)住持。大鉴下三十五世,青原下第三十四世,嗣法大休智珠禅师。顺治十七年重修本来方丈堂。
字心照(炤)。大休和尚之高弟,为曹洞宗三十一世。
原直,法名全赋。顺治十八(1661)任曹溪南华寺住持。大鉴下三十七世,临济宗第三十三世,嗣法灵岩弘储禅师。法嗣门人有冰铁宗、明民时晖、得坤展厚、山学慧、选寄远、倚鸣秀。
雪槱,清康熙十年(1671)任南华寺住持后,被礼请为光孝寺住持。临济宗第三十二世,嗣法弘觉道忞。
字真朴(自称芃庵道人),时巡抚刘秉权“眷怀方丈,妙选总持,遂迎雪公专摄南华寺主。”[15]晚主光孝,应是先住南华后移光孝。
敏言(1664-1737),清雍正年间(1723-1735)任光孝寺主持,临济宗第三十三世,嗣法天岳本昼。
名元默,字敏言,号葆庵,南海九江村冯氏子。生于清康熙三年(1664)十二月初四日,示寂于乾隆二年(1737)四月二十四日,世寿七十四。能诗文。《寺志·卷六·法系志》有《敏言传》。东塔西北旧为莲池,宽约一亩,建水亭其上。
圆德,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任光孝寺住持,临济宗第三十四世,嗣法敏言元默。同年捐赀重建方丈室。与广州知府顾光交往密切,乾隆三十四年,与顾光、何厚宣、温文源等共同发起纂修《光孝寺志》。志成后,由其募缘出版,即现尚存世的清《光孝寺志》。乾隆三十五年募缘并捐衣钵资花银605大洋重修光孝寺大门。
法名成鑑,字圆德,广州人,俗家姓氏及生平事迹不可考。幼年时于光孝寺内出家,性聪慧,善文辞,工诗赋。
智珠(1629-?),清康熙十七年(1678)任本山住持,大鉴下三十四世,青原下三十三世,曹洞宗三十世,法嗣且拙净讷禅师。
法名智珠,字蘧宿,又称阿盘智珠禅师,有尊者之称。俗姓汪,徽州婺源人。二十一岁受戒,二十六岁任诸名刹,六坐道场。
密禅师,即道开和尚。清康熙十九年(1680)任本山住持。
道开,字一和,云顶戒。尝为住持,年月无考。大鉴下三十五世,曹洞宗三十一世,嗣法大休智珠禅师。
清乾隆间,朝廷渐废僧侣度牒管理,曹溪再为子孙丛林。至光绪初年,朝廷虽复度牒制,但实仍为子孙丛林。曹溪、光孝住持以真朴、德清、虚云及嗣法门人为重,嗣法临济、曹洞二宗,刊刻《坛经》,新编志书,以祖庭中兴、光复为己任。
六祖惠能曹溪法系中,宋代的子超禅师(先光孝后南华)、元代的南海宗宝(先南华后光孝)、明代的超尘禅师(先光孝后南华)、清代的雪槱真朴禅师(先南华后光孝),先后在光孝寺与南华寺两大祖庭弘化中互相交替主持法席,且有明代空山祖中、天然两位禅师两任主持光孝寺法席,憨山德清法嗣门人本昂、融六、妙融、通炯曾在两大祖庭中主持法席(前三位为南华寺住持,后一位为光孝寺住持)。他们多有来往互动弘化,功莫大焉。禅法、律学重镇的光孝寺,“自尔法幢竖于曹溪,道化被于寰宇,至今称此为根本地”。[16]历代住持以禅法、译经、讲经弘化为首要,其法派以临济、曹洞二宗为主。南华寺历代住持以习禅为主,其法派不出临济、曹洞、云门三宗,宋之前为临济与云门二宗,明清则是曹洞、临济。在南华寺的盛衰史中,惠能使曹溪南华寺成为禅宗圣地祖庭,宋代重辩禅师将中断数百年的南华灯史重新续接,明代憨山德清是曹溪中兴祖师,他们对南华寺的重兴及整个岭南禅文化的发展承继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光孝、南华两大祖庭住持对《坛经》整理、刊刻、传播流通有着莫大贡献。
注释:
[1] 憨山德清《题门人赵逸书〈华严经〉后》。
[2] 孔凡礼点校: 《苏轼文集》卷十二。《南华长老题名记》,第393页;又见载于清·释真朴重修,杨权、张红、仇江点校:《曹溪通志》卷三,第67页。
[3] 余靖:《慈济大师寿塔铭》,见载于清·释真朴重修,杨权、张红、仇江点校:《曹溪通志》卷五,第103页。
[4][5] 余靖:《南华寺重修法堂记》,见载于清·释真朴重修,杨权、张红、仇江点校:《曹溪通志》卷三,第69页。
[6] 孔凡礼著: 《苏轼年谱》卷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第1172页,2005。
[7] [宋]苏轼著,李之亮笺注: 《苏轼文集编年笺注·诗词附·八》。成都:巴蜀书社,第224页,2011。
[8] [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六十六,第2053页。
[9] 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续传灯录》卷三十三,《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74》,第967页。
[10] 李国玉编著:《宋僧录》,第427页。
[11] [清](顺治)《曹溪通志》卷三,《清规典藏品第八》,释德清重修,周汝登、继元甫校,第112页。
[12] [清]释真朴重修,杨权、张红、仇江点校:《曹溪通志》卷五,第123页。
[13] 曹越主编,孔宏点校:《憨山老人梦游集》(下),《示曹溪宝林昂堂主》。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第532页,2000。
[14] 宗宝本2种,明代道喜本(有配图)、流布本;宗宝本的净戒校本5种,天津藏明南藏本、明南藏本(补订本)、永乐北藏本、乾隆藏本、房山石经本;宗宝本的德清校勘本5种,栗守约本、祝以豳本、真朴本、如皋本、金陵刻经处本;宗宝本的径山藏本3种,径山藏本、鼓山涌泉寺本、日本藏刻本(扶字函)。
[15] 马元:《曹溪通志·序》,香港梦梅馆,第1页,2008。
[16] 憨山《广州光孝寺重修六祖殿记》。侍者福善日录,门人通炯编辑,岭南弟子刘起相重校:《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