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为媒,提升素养
——例谈地图教学的优化策略

2021-11-22 02:07
读与写 2021年31期
关键词:尺度读图教材

陈 喆

(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江苏 南京 210014)

1.提炼读图操作路径,确保地图教学的专业性

有别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技能,使用地图是一件较为专业的事情。读图、用图需要人们基于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数学能力,对图中信息进行提取、处理、分析,将归纳出结论用于实践。由于教师在地图的选择、信息的展示和获取、方法的指导等方面不够专业,不少学生使用地图的能力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用图意识不强、读图习惯欠缺,不能全面阅读图像中的所有信息,容易漏看图例、注记、比例尺,不能很好地阅读坐标数值、等高线数值,不能用合适的语句描述图中内容等问题。因此,在地图教学应着力使学生会找、会标、会描述,地理教师需注重引导学生提炼解决诸如认识地理位置、描述地理特征等地理问题时读图操作路径。

如在指导学生描述地理位置时,需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并描述一个区域与所选参照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对这个问题,笔者帮助学生提炼了有针对性的读图操作路径:选择合适的地图——寻找合适的参照物——运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例如,要描述日本的地理位置。首先,选择有特殊纬线的中大尺度地图描述其纬度位置,在图中找到并描出赤道、回归线、极圈等特殊纬线作为参照物,描述日本主要位于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得出其地处北温带的结论。接着,选择大尺度的地图,找到亚洲、太平洋等参照物,描述日本在世界中的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的海陆位置;选择中小尺度的地图,找到日本海、中国、韩国、俄罗斯等海域和国家,描述日本隔海与这些国家相望的海陆位置。最后,还可以选择世界板块构造图,找到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作为参照物,描述日本处于亚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或位于环太平洋火上地震带的相对位置。

又如在指导学生认识地理特征时,需要寻找地理要素的显著征象和标志,再进行综合。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也帮助学生提炼了有效的读图操作路径:选择合适的地图——寻找需要的地理要素——从不用角度读其进行解读。例如,要描述中国的地形特征,选择中国地形图,在图中寻找地势和地形等地理要素,从海拔高低点分布、地形倾斜方向及走势、地势起伏状况、地形类型构成和地形空间排列方式等角度进行解读,最终归纳出中国“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以及“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征。

在进行地图教学时,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读图方法的科学性。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此外,对于图中点、线、面等不同类型的地理事象,要采用不同的读图、标注方法,如河流应当用由细到粗的线从源头描向入海口,山脉应描出其走向,地形区应圈出其边界等等。

2.创新地图教学方法,提升地图教学的思想性

总体上,目前地图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陈旧。教师在利用地图来教学的过程中,更关注图形表面的内容,忽视其深层次的实质内涵。变现为不擅于用地图设问,常让学生通过简单机械的办法识记重要的地理事象,甚至背诵默写。最终,看似在课堂上花费较多时间用地图教学,但学生未能建构“心意地图”。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及其中包含的尺度思想、地理事象间关联等关键能力未能通过地图教学得到提升。因此,在地图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运用合作探究、知识建构等方法对课堂活动进行创新,特别要给学生画图、制图等动手操作的机会。

如笔者进行七年级下学期教学时,遇到了学生完成判断题“印度将马六甲海峡视为‘海上生命线’”时错误率超过60%的情况。请做错的学生分析错因,结果让人意外,学生都说:“本以为从中东到印度的航线要进过马六甲海峡。”回想到平时教学中,学生也常常对“阿富汗和中国接壤”、“符拉迪沃斯托克濒临日本海”、“俄罗斯很冷,却和中东接壤”等事实感到惊讶。这些看似幼稚的感慨,不仅体现出学生的读图训练存在不足,更反映出他们对于不同空间尺度的地理事物认知有所欠缺。七下教材的章节大多用国家或地区去设置编排,学生在充分了解它们各自的区域特征的时候,常常忽略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如果在更大空间尺度上,去展示多个国家或地区的位置,分析它们的联系,应该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世界地理的内容,也能促进他们形成更加全面的地理学科素养。

基于这些思考,笔者设计了一节活动课。教学目标主要是两点:一是,认识“小尺度”彼此的位置关系;二是,在“大尺度”中再认识“小尺度”。

基于第一点目标,设计一个拼图活动。课前,将七下课本七、八两章所涉及国家和地区的地图,缩放到相同比例尺之后印出来。此外,还补充了相同比例的中国地图。选择它们的原因是经过观察,笔者发现这些图两两之间,有共同的纬线或是图的边缘是相同的国家,这样易于学生进行拼图。

一开始,各小组基本都把这个活动看作是简单的拼图,所以采用的策略也很相似——观察每副地图的边缘,寻找可能产生联系的地方。但地图的复杂性使得这条路走起来不太容易。为了提高效率,各组积极思考。通过思考,越来越多的小组渐渐意识到,要拿出世界地图,在上面首先找到各个地区和国家的位置,然后在观察它们彼此的位置关系。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行动起来就容易多了。小组中,有的学生负责看图指挥、有的负责剪、有的负责贴。很快,地球的面貌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各小组的桌上。这时,完成那道判断题所需的空间认知也被一位同学讨论了出来:“哦,原来印度和伊朗之间就隔着一个巴基斯坦啊。”

“是啊。”另一位同学接着说,“其实从波斯湾出来,油轮很快就能到达印度了。”

有位做错这道的同学又说道:“嗯,一看图就明白了,马六甲海峡和中东-印度的航线完全不相干呢!”

基于第二点目标,设计一个描图活动。学生分别在东半球和世界空白地图上,描绘之前拼图活动中的8个国家和地区,这样学生可以对这些地理事物在大的空间尺度上的位置有一个准确认识。这个活动需要同学们对区域和区域的标志性事物,有更多的掌握。比如,大洲分界线,大山大河,海峡和岛屿的位置、走向等。这些就是地理学科基础知识,也是重要考点。这节课的最后,还需要对活动效果做一个评测。通过一些考察区域之间的联系或比较的题目,发现学生没有再出现三分靠想、七分靠猜的情况,而是利用“心意地图”达成了高正确率。

3.改造教材图文内容,增强地图教学的适切性

教材是比较规范、科学的教学资源,但一套教材对不同地区学生的适应性是不同的。不少教师明明看到了教材中与课程不适切的内容,却不敢进行调整。对于教材中顺序不当的教学内容没有进行调整,对于教材中偏旧的、信息滞后的地图没有及时更新,对于教材中缺失的地图没有进行补充,对于教材中不适合自己个性化教学和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地图没有进行更换。要解决这些不利于地图教学的因素,需要教师扭转自身的课程观,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

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位置和范围》一节中,“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围”图中经纬网较为稀疏,不利于学生判读北美洲的经纬度位置。笔者在授课收,将其替换成《地理填充图册》中的同类地图,学生便能进行准确读图归纳。又如《自然环境》一节,教材只给出了“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只能说明亚洲大陆在东西方向上的地势分布特点。为了更科学地推导出“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笔者补充了“亚洲大陆沿东经90°经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再如《俄罗斯》一节的“俄罗斯的地形”图,对于波罗的海、黑海、芬兰等俄罗斯西面的地理事象呈现不够完整,影响学生分析其海陆位置。笔者依旧是利用了填充图册上的同类地图进行替换,帮助学生建构俄罗斯在世界中和亚洲大陆上的海陆位置关系。

其次,教材中不少好的地图是多要素的地图,这会干扰学生的读图效率。为此,需要对教材多要素的地图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处理,使之符合学生从简到繁的认识规律,达到提高读图效率的目的。如《东南亚》一节中,对于“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图,经过电脑处理,可以在课件上首先凸显河流和山脉,方便观察山河大势,进而归纳“山河相间、分布分布”;接下来再在课件上凸显图中的国家名称和边界,方便观察河流在流域上的特点,进而归纳“大多数是国际河流,上游在中国,下游流经中南半岛”和“湄公河是中南半岛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最后凸显图中的河流和城市,方便观察城市分布与河流的关系,进而归纳“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此外,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可以从不同的空间尺度反映一定范围内的地理环境。教师应根据需要,选择多种比例尺的地图,向学生展示某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空间尺度中的位置、轮廓等特征。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全面整体的印象。七下教材的每一节课,一开始都会有一副“某地在世界中的位置”示意图。这张图可以简单明了的告诉学习者,将要研究的区域位于地球的哪个“角落”。但在八下的中国区域地理学习时,教材没有配类似的图。于是,会明显的感觉到,学生不清楚诸如“黄土高原在北方地区的位置”、“港澳地区在南方地区的什么位置”等问题。因此,笔者在教学时,制作了“某地在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或“某地在中国的位置”示意图作为补充,便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实践告诉我们,学好地图、用好地图是地理教学的法宝。地图和地理教学相伴相生、贯穿始终,我们不能把地图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地理教学内容,更应看做是地理教学的必备工具。在平时教学中,师生都需要树立牢固的地图意识,用规范的读图操作路径解决地理问题,用地理问题和学习活动训练读图技能。相信只要学生手上有图、眼里有图、心中有图,绝大部分地理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猜你喜欢
尺度读图教材
环境史衰败论叙事的正误及其评判尺度
教材精读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
以长时间尺度看世界
9
室外雕塑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