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翠云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青少年业余体校 广东 广州 510900)
在新课程目标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思考新型教学模式。数学阅读教学符合高段小学生的认知与成长需求,所以教师应该结合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注重对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阅读教学的指导下学会阅题、审题、做题,最终一步步提升阅读数学的水平,为今后的综合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阅读是一个获取、加工信息的过程,加工需要建立于理解的基础上。数学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分析数学现象,根据已知条件联系知识经验推理出最终结果。因此,阅读是一项自我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数学问题的解决与阅读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可以将数学阅读分为浅阅读和深阅读两种。浅阅读是对信息浅见阅读,而深阅读是学习者主动在文本信息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能够加强学生的空间结构变化,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1]
2.1 教师教育理念的影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会在课堂中采用灌输式教学。再加上高段学生的小升初时期,教师会为了追赶教学进度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注重自主互动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课堂时间的分配、阅读模式的选择、教师的教育观念都成为了高段数学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考虑因素。
2.2 数学课程类型的影响。数学阅读是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但是由于教学内容的影响所以所占教学时间分配不同。小学高段数学课程类型可以大致划分为:“讲授课、复习课、习题课和试卷讲评课”。在讲授课和复习课中,教师可以利用阅读环节作为导入,使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形成逻辑思维;在习题课和试卷讲评课中,教师应该在题目讲解之前要求学生自主阅读题目,加深对已知条件的印象与灵敏分析度。
2.3 学生学习情况的影响。高段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出现参差现象,教师在实施数学阅读教学时还应该注重小学生的数学基础、阅读兴趣和阅读方法等情况,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设计阅读教学结构,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4 学校整体氛围的影响。在实施小学数学阅读之前,教师还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学氛围分析数学阅读教学的安排。学校的教学风格与教学主要方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还是灌输式为主,决定了高段小学数学阅读教学是否能够顺利实施。[2]
3.1 提升教师核心素养,带动阅读教学氛围。数学阅读是一种教学方式,小学高段数学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之前需要把握其内涵方向,加深对其本质的理解,以此来正确指导学生投入到阅读中。因此,为了更好的实施数学阅读教学,教师需要完善自我专业化水平,学习核心素养下的基本教学理念,避免课堂指导的错误。比如,小学五、六年级教师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教师备课组,五年级教师组和六年级教师组先分开备课,大家认真发表自己的想法;接着两个年级组教师互相听课,在听课中记录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带动学校的数学阅读教学氛围,形成最优化的数学阅读教学方案,为接下来的阅读教学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挖掘教材阅读内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数学教材是开展数学阅读教学的基础,学生在阅读数学内容时不同于语文、英语科目的简单接收,而是需要结合图表、文字充分理解阅读。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开展层次性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进行阅读,这样的模式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能够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共同参与,从而形成“会学”的过程。层次性阅读会促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以此会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本单元内容是数学运算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熟练掌握分数加减法计算能够促进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将阅读环节分为三层,遵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的宏观调控为辅”的教学原则,要求学生在课堂导入环节初步阅读教材所有内容。在大致浏览结束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本次简单的阅读中你能够联想到之前的哪些知识呢?”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阅读归纳中,调动了之前所学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记忆。接着,教师将细节集中到第一个例题上,提问学生:“在这道例题中你能够提取到哪些信息呢?”学生积极阅读并回答:“爸爸吃了的饼、妈妈吃了一块饼……”学生结合文字与图表将人物信息对应完整,从而达到了数学有效阅读。教师借此契机鼓励学生提取信息的准确性,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环节的乐趣。[3]
3.3 营造良好阅读氛围,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数学阅读的每个环节都十分关键,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更加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技巧,需要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并且要在已知信息上加工原有的知识基础,从而形成解决题目的逻辑链。小学生容易受到氛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小学高段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分析自己的看法,以此建立成熟的阅读系统。以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为例,本部分内容是在整数乘法的意义、小数的意义、分数的初步认识(包括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之前需要结合前后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简洁的数学语言中提取关键信息,从而整理出清晰的解题思路。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其分组,接着要求学生完成习题:“哥哥上大学,要坐6.4小时的火车,火车的平均速度是70.5千米/时。他坐火车的路程是多少千米?”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完成初步审题,引导学生分析出题目的关键词与数量关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问题的关键词——路程,于是学生在小组内迅速确定本题的解题关键:路程=速度x时间。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后与小组其他成员交流解题思路,学生很快调动了整数乘法知识记忆,从而顺利列出算式“6.4x70.5=”。教师通过一步步的引导阅读使学生结合先有的知识经验很快理清题意,以此有效提升学生的解题正确率。[4]
3.4 创设课堂阅读情境,加强学生阅读体验。众所周知,数学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高年段小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借此契机在课堂中创设阅读情境,情境学习会让学生身临其境,小学生对新奇的课堂学习模式会迅速投入,从而有效加强阅读体验。
以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圆》为例,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拿出课前准备的圆的模型,使学生在实物欣赏中明确本节学习主题。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圆,使学生在生活数学中激发学习欲望。接着,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利用课件播放“生活中的圆”,使学生在圆的世界中集中注意力。之后,教师提问学生:“圆和我们学过的其他平面图形有什么区别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刚刚的情境体验会积极回答教师,于是教师向学生提出:“大家想不想亲身操作来感受圆的基本特征呢?”动手操作环节会引发学生的热情,教师借此契机带领学生进入到教材的相关阅读中,以此顺利开展数学阅读教学。
3.5 布置阅读预习任务,深化学生知识解读。阅读的本质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将会与文本形成互动对话模式,对学习者的思维有着良好的支撑。尽管五、六年级学生已经对数学不再陌生,但是高段学生仍然处于活泼爱玩的年纪,想要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数学阅读中,教师就要以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其阅读,才能够使学生对阅读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掌握。教师可以将自主预习和阅读教学相结合,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逐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以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为例,本单元内容的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知道圆柱和圆锥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2)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3)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内在的联系。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为学生布置课前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在预习环节通过阅读自主归纳出这三个学习目标。比如,教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17-18页,总结圆柱、底面、侧面、高的含义。通过这样范围性的阅读规定让学生明确预习方向,避免在阅读中偏离方向。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向学生强调在阅读文字时要注重文字顺序的含义,通过点拨有效引导学生完成预习,从而深化知识解读,促进了学习延伸。在这样的预习模式中,学生根据提示完成阅读,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树立了课堂学习的信心。
总而言之,在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下,小学数学教师更加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高段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把握学生吸收知识和阅读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使学生在阅读中深度理解知识点,深化知识建构过程,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在数学阅读中获取学习的成就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