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楚翰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以新型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以“体教融合”“体育教师”等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献,获取本文探究所需资料,以便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目前对于“体教融合”没有统一的概念,“体教融合”重点在融合,“体教融合”是体育和教育的结合,两者没有谁领导谁的主次之分。体教融合就是要改变体育与教育之间的阻隔关系,对教育方式和内容的一次变革和探索。“体教融合”是在国家“顶层设计”方案下,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培养优秀体育人才模式的一个全新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2020年4月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202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意见》[1].体育与教育的融合旨在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整合优势资源为手段,使体育与教育两大系统及其子系统中的“体”与“教”融为一体的过程[2]。教育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体育是多样性和教育的最直接体现,因为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教育的过程和手段。“体教融合”的重点是促进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3]“体教融合”是推进体育工作的完美结合培养高素质体育后备人才。无论是学生运动员或者运动员学生,在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体育和教育流通渠道的畅通。我们一方面要摆正认识,抛弃成见,向优秀的体育强国学习,建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培养保障、培养体系等,体育后备人才一定是全面的综合性的人才。
体教融合与对学校体育的要求,决定了体育教师的要求,它是高校体育对培养新教师成长的一个风向标。学校体育肩负我国青少年的健康重任,然而,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现状来看,学校体育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未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造成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不强,走出校园后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明显减少。为适应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要求,体育必须积极适应青少年的健康需求,进一步改革体制机制;把健康教育引入体育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针对学校体育发展的现状,体育教育作为体育教师的培训,应合理适应职业课程体系,加强对教师技能结构的培训[4]。
“体教融合”应该求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道德和品行兼而有之、思想先进的体育教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体育教师能够把自己对体育的见解与感触融合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从而促使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锻炼,使学生形成良好锻炼习惯。能够利用运动人体科学与健康学知识,解决教学当中的实际问题,从而通过体育锻炼不断提升自身健康水平。通过合理的训练方法,开展运动技术训练活动。体育教师应该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健身和养生的知识。体育教师应该积极传播体育文化,可以将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总结和提炼,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体育教师必须在体育职业发展中具有创新性,能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创新训练方法和技术,运用正确合理的方法提高锻炼对健康作用的效率。体育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促进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合作和沟通,能够与他人合作制定创新计划,积极勇敢地面对现实问题[5]。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一般是以促进中小学体育教育为目标的,前提是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具备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管理技能,这些技能的培养应与学生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环节的建立相配套。我们不应过分注重竞技内容,而忽视体育运动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目前高校在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一直存在着一个现象,学生虽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和比较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但是作为未来的体育教师却没有终身体育的意识,但没有终身体育意识,从不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和社会体育活动。
中国教育的模式一直都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一直制约着中国体育的发展,导致我国体育不够被重视,缺乏资金支持,体育基础设施欠缺,并且有许多设施都已经老化,甚至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发生事故的风险。也就是说,基础设施的不足严重阻碍了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4]。
绝大多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考核方式都过于片面化,技术考试形同虚设,考核内容过于基础,甚至会出现足球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在足球考试中竟然考不过不会踢足球的学生,考核内容没有真实的意义,而且对于各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和裁判等内容的实践运用能力缺乏考核。绝大多数的理论知识在考核时,通常存在老师划重点的情况,这就造成很多学生认为平时不用学,期末考试认真复习,依旧能够考高分,我们将其称为“伪高分”。
目前,许多体育教师都有着浓厚的学科体系文化氛围,但缺乏教学经验,尚未在中小学和社会实践。体育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比较肤浅,教学模式按教材授课,缺乏创新性突破,缺乏深度和层次性,教学质量不高。我国绝大多数校园体育课长期处于松散状态,学生从一开始就认为体育课是玩儿的一节课,教师也与学生一起随波逐流,以“放羊式”教学为主,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活动。
体教融合有很多表述都是:阐明把健康放在首位,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保证体育课程数量。丰富体育课余训练,竞赛形式,扩大学校竞技体育的覆盖范围和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加强学校对学校体育各项工作的评估和指导。《意见》指出:把体育作为中考和高考必考的考试项目,并且逐步合理的提升体育的分值,加强学生在招生工作中对学生体育素养考察的研究。[1]推进体育与教育的融合,体育教育评价模式需要改革,因此中考与高考是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手段,以及学校考试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目前我国学校缺乏体育教师,同时他们的工作质量很低,体育与教育的融合不仅可以弥补学校体育教师的不足,并能提高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水平,使学生能够进行体育锻炼、体育竞赛和课外运动。
针对“体教融合”的新任务、新要求和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体育教育专业必须合理适应职业课程体系,加强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以适应“体教融合”背景下新型体育教师的发展。
培养体育教师的健康意识和健康促进能力,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不是系统地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也不是为了提高中考和高考成绩。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要通过具体合理的方法来保持和提升健康。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个体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体需求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趋势。在学校体育运动中,你可以克服时间和时间的限制,在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上,对体育教材体系进行了调整,以使学生能够首先就业。适应深化体育融合改革,对传统体育教材体系进行改革,而且大学可以选择额外的课程来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健康教育,提高应用学习水平,培养学习能力,传统教育模式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缺乏应用型人才。但学生在工作中更多地使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不是研究。培养“双师双能型”体育教师。在《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双师双能”教师队伍建设。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高校对于新型体育教师培养需要按照“双师双能型”标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在“体教融合”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6]。鼓励运动训练和高水平运动员考取教师资格证[6]。
“体教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较低,而对于高等体育教学的培养质量也较低。作为培养体育教师的体育教育专业,各高校应该在“体教融合”的正确指引下进行合理地改革与调整,树立“健康第一”意识实施开放式教学,按照“双师双能”型标准培养新型体育教师,把培养“全才”,“通才”作为目标。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遵循“德、智、理、美、劳”的总体思路。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育机制、课程体系、审计评价等方面,通过构建适应我国体育建设需要的新的培养体系,促进我国体育教师的发展。相信在国家宏观顶层设计思想指导下,在各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新型体育教师一定会别样的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