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贵,吴 笈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广安 638000)
1+X 证书制度是近年来我国为发展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所做的重大创新。2019 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提出“学生和社会成员在按规定程序进入试点院校接受相关专业学历教育时,可按规定兑换学分,免修相应课程或模块,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因此对1+X 证书制度进行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分析1+X 证书制度的意义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
社会在变,产业在变,技术需要升级,产品质量需要提高,人才素质需要提升,但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产业升级带来的人才需求。这就需要构建一个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教育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精益求精、重技重德。而1+X 体系主抓学历的同时,也重视技能的提升,齐头并进,在教学实践中坚持高标准和宽进严出,可实现人才精准供给,推进高职院校和专业高水平建设,进而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满足我国产业升级需求[1]。
新的历史条件下,许多学生为了增强自身综合实力,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会选择投资学习深造,考取一些证书。高职院校构建1+X证书体系,给学生提供了提升技能水平的机会,可以使其拥有一技之长,获得从业资格,让学生依据自身条件或兴趣选择职业,不仅有助于学生实现个人价值,还能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
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办学规模得到扩大,办学模式和内容上也独具特色。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经济结构变化,职业教育需紧跟时代步伐,走出以往教学“舒适圈”,不能盲目扩大办学规模,杜绝只要学生数量不要质量。学生数量增多,专业设置更新,并不能代表学校就能培养高质量人才,这需要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此背景之下,国家已经从政策层面多次强调了1+X 证书制度的意义,作为职业教育一大创新,这是推进立德树人、促进校企融合、提升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重要实践,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内需和方向。
有些学校构建1+X 证书制度体系时,观念出现偏差,只注重结果不关注过程,认为只需提升学生技能就可以,忽略人文素养的提升,存在宽进宽出现象[2]。高职院校扩大招生规模,为很多受教育者提供了继续学习机会,很多考试失利的学生也期望通过在校学习职业技能获得在社会立足的机会。然而,一些高职院校观念意识淡薄,在教育教学环节不够严格,管理松散,使得学生从学校毕业后,虽然能找到对口岗位,但基于在校期间掌握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不扎实,继续发展能力较弱,工作质量并不高。宽进宽出带来的是学校规模和学生数量扩大,并没带来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推行1+X 证书制度,需坚持质量第一,改变宽进宽出局面。
构建1+X 证书体系时,还存在教育主体力量薄弱现象,一些高校自身的教育者队伍专业化水平低,尤其缺乏综合素质高的“双师型”人才,甚至在教师数量上也无法满足教学实际需求。教师整体素质会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而我国推行1+X 制度体系还在试行阶段,起步晚,相关经验少,教师业务能力跟不上,教学任务繁重等,都会弱化教育效果。另外,有些学校习惯了待在“舒适圈”,不愿走出去多调研,仍套用多年前的教学经验,导致学生难以匹配未来工作岗位。
高职院校作为推行1+X证书制度的主体之一,缺乏培训、考核的软硬件设施,没有相应的资质鉴定能力,几乎不能开展对外培训业务,也使得人才评价体系不健全。一方面,现有人才评价主体单一。高职学生完成几年系统的职业教育后,最终还要接受社会检验,其是否合格、是否能满足社会所需,需要由社会各方衡量。然而,现有的人才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往往是政府,比较单一。另一方面,评价指标体系较为笼统、模糊,没能将评价客体按专业特点分类,没有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标准;评价过程缺乏针对性,虽然一直强调德育为先,但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品德方面的评价仍不充分,有时流于形式;评价指标过于学术性,没能体现出高职院校特色和检验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一套不健全的评价体系无形中降低了对高职学生的质量要求。
许多人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全面,觉得其教学质量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职教育在教学模式上完全套用普通高校培养模式[3]。而1+X 证书制度在我国毕竟是新事物,还处于试行阶段,推行起来会受到一定质疑,人们习惯将其与传统教育进行比较。因此需要重塑教师教育理念,使其走出以往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误区,对1+X 证书制度有一个全面认识,还要重视对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完善人才培养制度。
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从教育内容角度看,应将品德放在首位。就目前教育情况而言,高职院校已将科学知识、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都放在了教学计划中。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在教育理念上要同样重视德与技,不能重道轻器,也不能重技轻德。因此在推行1+X 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差异性,创造良好学习氛围,锻炼他们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另外,还要重视思想、精神层面的教育,善于借助启发引导达到教学目的,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1+X 证书制度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实践技能和技能鉴定能力,能将日常教学和技能评测融合起来。因此需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一方面,完善培训制度,加强业务能力培训。高职院校要给予资金、科研支持,提供培训平台,深入研究和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指导老师申请考评员等,并定期检验培训效果,一定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4]。学校还可以通过招聘为1+X 证书制度的实施注入新鲜血液,吸引一些先进人才,以弥补师资力量和数量的不足。教师也要加强自我学习,提升科研能力,深入研究1+X 证书制度体系相关内容,及时了解学术前沿,学深悟透。
另一方面,依托政府和企业,产生协同效应。1+X 模式教学效果及其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质量最终要由社会检验。推行1+X 证书制度,需要借助多方资源,尤其是作为先进技术前沿阵地的优秀企业。学校要加强同优秀企业的合作交流,学习其先进的管理模式、生产理念和科研技术,并将这些宝贵资源融入学校日常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
为了避免人才评价标准过于主观和模糊,需要完善评价体系,丰富评价主体,改变由政府主导评价的模式,让更多组织参与进来,加快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5]。
首先,评价标准的制定者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套用过时的理论评价体系,防止造成评价偏差。这要求制定者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深入研究职业教育评价标准。当然,标准的制定不能凭空产生,要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去企业和社会服务机构进行调研,集思广益,精益求精,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
其次,制定多样化的职业教育评价标准。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高职院校涉及的专业多种多样,应将标准细化,根据学校办学特点、高职专业比重进行分类,关注点要放在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市场匹配度、社会服务质量等综合素质上。
最后,当高职院校满足了构建1+X 证书制度体系所需的师资、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人才评价体系等基本条件之后,就可以向相关部门申请在高职院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为更多对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需求的学生提供服务,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繁琐环节,便于他们早日投入工作岗位。
高职院校推行1+X 证书制度体系,可以让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基础上,拿到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证,获得继续发展的能力,缓解就业压力,也能极大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多精准人才,这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1+X 证书制度体系在我国正处于试行阶段,经验不足,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许多困境。因此,政府要发挥好带头作用,给予重视,其他主体也应积极参与,为1+X 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沟通平台,进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