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苏婷,全海英
(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健康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首要战略目标。目前,青少年肥胖现象严重、心血管机能下降、近视率不断增加、不良体态问题日益严重,这些严峻的问题对我国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将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国家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近年来更是不断驱动一系列政策来拓宽青少年健康促进的途径。2016年,青少年被列为实施促进体育活动推行相关的激励计划开展的重点人群,同年10月国家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全面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干预,充分发挥体育运动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作用;2019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指出,推动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强医疗保障政策与健康服务的衔接,推动形成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当前,我国大力发展健康产业,体育和医疗作为保障国民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二者的融合是时代的选择,更是人类渴望健康的共同诉求。体医融合是基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提出的一种新型健康服务模式,是指在疾病预防、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各阶段中,相关人员综合应用医学和体育的专业知识、方法,促进人的身体健康的手段和健康干预模式。鉴于此,明确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探寻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基于体医融合的理念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路径进行探析,旨在为改善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的肥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青少年肥胖群体的增长十分迅速。数据显示,2002—2015年,我国6~17岁的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从2.1%上升到6.4%,增长了2倍,加上9.6%的超重率,超重肥胖率达到16%。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报告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持续改善,但居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青少年肥胖问题依然严峻。我国青少年肥胖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青少年肥胖问题不容乐观。
青少年肥胖问题的危害涉及多个层面。首先,对青少年个体而言,伴随肥胖产生的生理、心理问题,将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肥胖或超重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在李岩等(2015)的研究中得出,肥胖儿童在身高、坐高、体重、胸围、上臀围、肩宽、骨盆宽指标方面高于一般儿童,因此肥胖会对青少年身体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肥胖还是许多慢性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根源。郭战胜(2020)研究发现,在青少年群体中肥胖者的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的青少年,且肥胖是青少年患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周细琴(2016)指出,青少年肥胖体质容易伴有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的出现,并在学习障碍、性格缺陷和社会适应障碍等心理问题中表现较为突出,其自尊水平也低于正常体质的青少年。其次,就学校层面而言,梁哲等(2020)通过动态追踪研究发现,体质健康对青少年的学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而肥胖与青少年在校的课堂出勤、学业表现、认知能力等有显著的关联性,肥胖会影响青少年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对学校开展各种集体活动带来困扰,为了保护学生的安全,学校的各种体育锻炼活动逐渐形式化。最后,就国家层面而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目前我国青少年的肥胖率已经达到人口规模层面,逐渐发展成为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的近视人口和近视率都位居世界第一位,且近视问题的发病率逐渐呈现出低龄化、严重化的趋势,近视问题已经称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2018年我国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为14.5%、小学生为36.0%、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0%,因此,青少年近视防控任务艰巨。根据2019年北京大学公布的《国民视觉健康报告》中预测,到2020年,我国近视人口规模达7亿,患病率近50%,其中,我国青少年的近视率持续居世界第1位。2020年8月27日教育部公布调研结果,与2019年年底相比中小学近视率增加了11.7%,近视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迫在眉睫。
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任务最繁重的阶段。郭立云等(2016)研究发现,近视不仅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还会干扰青少年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高度近视者通常表现出较低的生活质量。张欣(2018)研究发现,青少年近视甚至会对我国的国防建设产生严重的影响,如视力下降导致征兵困难等问题。李秀红(2020)研究发现,青少年近视还会影响其自身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有研究表明,青少年近视问题与精神健康有关,情绪问题是近视人群最为突出的精神问题,特别是焦虑和压抑。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和生理快速发展时期,对外界环境压力比较敏感,所以更容易产生压抑和焦虑。因此,必须在全社会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改变青少年成绩至上的观念,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短视问题”,就无法真正解决近视问题。
不良体态是指在人体一开始出现错误体态时,人体的代偿机制为适应这种姿态使偏移部位肌肉必须代偿发力以保持平衡,结果使得代偿发力部位的肌肉过于紧张,而与其相对部位的肌肉则为适应这种现象力量变得相对薄弱,由于长时间持续承受较大力量,该部位力量增大牵拉覆盖的骨骼或关节偏离正常位,最终导致不良体态的出现。常见的不良体态包括圆肩、颈部前倾、驼背、高低肩、脊柱侧弯、骨盆前倾等。根据调查,与2019年相比,2020年报名进行体态矫正的青少年数量呈大幅度上升趋势,这说明青少年的体态健康问题逐渐凸显。脊柱侧弯已经成为继肥胖、近视之后我国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杀手”,防控形势严峻。
不良体态问题对青少年身体形态造成的危害很大,长时间的弯腰驼背,会导致肩、背、颈部慢性疼痛;足、膝、髋、腰部劳损、身体僵硬、疲惫、严重时会造成肌肉萎缩无力、呼吸苦难、冲击和神经压迫、坐骨神经痛等一系列问题。董彬等(2008)研究发现,青少年时期的脊柱侧弯多为轻度,表现为脊柱内部结构尚未出现较大病变,但外部特征出现腿脚不等长、驼背鸡胸、身姿不挺拔,故其身高与正常体态的青少年相比较矮,严重时还会阻碍内脏器官的功能和发育。甄志平等(2020)研究发现,出现脊柱、骨盆、腿型等不良体态问题的儿童,身高得分均显著低于正常体态儿童,脊柱侧弯、骨盆倾斜的单项分数与体质测试中的身高分数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相关关系,即不良体态会对儿童的身高发育产生影响。由此可见,不良体态对青少年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应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重视。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高,物质条件的改善使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变化。由于生活品质的提升,青少年的饮食喜好逐渐偏向肉类、甜点、奶茶、油炸食品等热量较高的食物,每日摄入的热量超过了其消耗的热量,就会致使多余热量转化成脂肪在体内堆积,长期食用高热量的食物、过量饮食、进食速度快等不良饮食习惯都是导致青少年肥胖的重要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大多数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这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是十分不利的。首先,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少年上下学有多种交通方式可以选择,部分学校还要求家长接送青少年上下学,现在的小区住宅也配备电梯,青少年出入乘坐电梯,因此青少年的运动机会减少,运动量也大大减少。其次,受学校教育体制的影响,青少年在学校的锻炼时间由学校安排,在初中、高中阶段青少年学习任务繁重,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功课,主动进行运动锻炼的时间较少,一般仅限于体育课和课间操。由于社会环境的压力,青少年假期也奔走在各种补习班,青少年户外运动的时间也大大减少。再次,受家庭因素的影响,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教师,青少年良好的生活习惯、坚强的毅力、长久的幸福感都与父母有关,父母健康的生活方式必定会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部分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健康教育,认为青少年只要身体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的,从而造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缺乏家庭的监督和指引。最后,就其自身因素来说,青少年缺乏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精神,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缺乏坚忍的毅力和恒心,且青少年个体差异较大,先天身体素质较差的青少年往往具有依赖心理,缺乏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容易受别人的影响,不能坚持进行体育锻炼。
2018年7月发布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已经取得一些成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肺功能、速度素质达标率较高,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所需时间过长,学生近视、睡眠时间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尽管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和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但是在现行教育评价机制中,青少年的成绩和学校升学率仍是评价的主要指标,学校体育工作、青少年体质健康等并未纳入评价体系。此外,有研究发现,小学生的课外家庭作业要每天做到晚上10点以后,中学生的作业要做到晚上11点以后甚至更晚,造成青少年睡眠严重不足,导致第二天上课打瞌睡,听课效率不高,课后则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如此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使青少年疲惫不堪,青少年的视觉神经还没有发育完善,长时间持续用眼更加重了眼部患疾的风险。加上目前电子产品爆发式的增加,青少年每天使用电子产品中进行学习和娱乐,对青少年视力的影响更是雪上加霜。
每天进行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早已被学界证实可以减缓近视的发展。但是,学校课外体育锻炼被形式化,青少年户外活动的时间在不断减少,每天户外1h体育锻炼很难保障。很多研究者也针对我国不同地区青少年近视情况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大部分研究发现,青少年的户外活动时间与近视密切相关。有专家对青岛地区的青少年进行了横断面调查,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持续近距离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而进行户外活动的时间在逐渐减少。董彦会(2017)的研究发现,我国乡村青少年的近视率显著低于城市青少年,推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乡村青少年比城市青少年有相对较低的课业负担,较少的屏幕时间以及较多的户外活动,所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是防控近视的重要手段。
青少年不良体态问题日益严重是由于缺乏系统的健康教育所造成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提道,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将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和养成健康行为方式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健康教育实施现状方面,张志勇(2017)提出,当前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状况不容乐观各种健康威胁依然存在。游蕴琦(2014)针对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困境指出,目前中小学健康教育存在对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课时安排不稳定、内容选择与安全教育内容区分不清楚,专业教师缺乏,相应教材缺乏等问题。当前在我国青少年家庭教育领域也存在一些问题,家庭教育片面重视智力教育,忽视了青少年健康生活习惯的培养,缺乏正确的健康教育。由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的健康教育处境艰难,青少年健康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缺位。
专家在北京市不同体态儿童体质发育特征研究发现,儿童期异常体态属于可矫正型的功能障碍,早发现、早预防、早教育、早矫正可改善甚至消除体态问题,学龄前期和学龄期是进行体态教育、掌握正确姿态习惯、矫正异常体态的关键期。目前青少年的体质监测大部分是在学校进行的,所以规范的体质测试对于控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是十分重要的。
家庭是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平台之一,加强家庭成员的健康意识对促进体医融合的深度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为提升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1)加强宣传,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利用社区活动日积极向家庭成员普及的健康知识,利用线上线下媒体宣传,电视广播采访著名医学专家和体育教学一线工作者,使家长可以从多种渠道来获取知识,认识到对青少年进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2)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升家庭健康教育地位,加强家庭对青少年的监督和引导。薛二勇(2021)提出,要提升家庭教育地位,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家庭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青少年,还意味着每个家庭成员的共同成长,家庭教育不仅要家长积极主动配合学校的动作,更要注重家庭生活习惯的建设。从医学健康理念的角度出发,合理安排青少年日常饮食,控制热量的摄入,注重富含钙和维生素的补充。家长应该积极监督和引导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庭教育要科学,注重言传身教,在家庭中家长应为青少年树立学习的榜样,应注重提升自己的引导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不暴饮暴食,用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去影响青少年,让青少年通过家庭去了解体质健康的意义,可以跟随家庭成员坚持进行体育锻炼,如此不仅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加强对青少年意志品质的培养,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3)明确家庭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增强家庭教育能力。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各种健康危险行为的危害认识、行为的矫正、心理健康教育、生理卫生知识等,家长还要带领青少年参加社会体育锻炼活动,如马拉松比赛、球类比赛等体育运动,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专家表示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学校是主阵地。这就要求学校对于国家颁布的关于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政策进行系统学习,认识到国家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重视,减轻青少年的课业负担,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知识,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加强早期预防,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学校应建立体医融合教学机制,加强医学干预,增设体质健康教育课程。学校根据国家政策内容和要求,创建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体质健康教育课程,使青少年掌握体质健康知识,明确自身的体质状况,提高青少年对体质健康问题的认识,从而摒弃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用眼习惯,并通过有效的体育活动干预青少年的不健康行为,使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得到改善和提升。其次,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增加户外体育锻炼时间。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表明,强光可能是防控近视的视觉因素,增加户外活动是近视防控的独立保护因素,若能把每周户外活动时间增加到14h以上,青少年发生近视眼的问题就能降低1/3。对未患有近视的青少年,积极参加户外活动是对眼睛的一种重要保护方式。临场实验结果户外活动时间与近视率呈反比,每天2h或者每周10h的户外活动能有效地降低近视的发病率,所以学校要根据青少年所处的阶段状况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最后,要完善学校健康教育评价,以评促教。建立青少年健康教育学习和教师健康教育工作评价方案,通过多元的评价反馈形成青少年个人的健康成长档案,推动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校级评比,纳入教学考评,提高教师开展健康教育教学的积极性。
体医融合的有效推动,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家宏观政策指导是实现“体医融合”的根本保证,将体医融合提升至国家宏观战略层面,构建青少年体质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制定体系化的、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及实施细则,实现体医融合的协同治理,需要国家多部门的配合及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1)国家要强化健康教育,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在健康教育的课程中加入医疗健康知识和运动受伤突发事件处理知识以及自我保护等知识,丰富课堂内容,提高青少年运动中的自我保护,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同时,教师要不断根据青少年的体质状况及学习兴趣来设计健康教育活动,创新和完善教育理念,运用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引导青少年发现体育锻炼的乐趣,使青少年可以主动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2)国家要构建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平台,建立科学的体医融合责任分担机制,层层落实。以政府为主导,联合体育部门及医疗卫生部门共同部署,清晰划分不同部门职能,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共同培养体医融合专门化人才,构建既相互协调又相互监督的运行机制,明确各部门治理责任,层层落实,完善各主体治理责任的分担机制。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治理应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其反馈作用、导向作用。基于系统理论,有效的健康管理应该包括体质测试、健康诊断、增进计划、健康干预、绩效检测、效果反馈等若干环节。因此,构建青少年体质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实现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智能化,减少人工监测产生的误差,建立体质健康信息数据库,为国家体医融合工作提供有效支撑,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监测效率。(3)建立体医融合监控反馈机制。建立体医融合监控反馈机制。学校成立体质健康监测部门,在互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借助国家青少年体质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实时监控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定期利用智能化的可穿戴设备对青少年的视力、远程的运动能力及身体成分进行监测,方便学校掌握青少年的体质状况,整合线上线下的资源,针对个体生成个性化报告,反映体育活动参与状况、体质测试成绩以及运动营养处方,同时定时定期反馈给家长,加强“学校—家庭”间的信息畅通,家庭成员也能及时发现青少年存在的身体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就医。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需要国家各部门制定相关措施,解决体医和健康2个板块的融合问题,也需要学校积极推广“体医融合”的教学理念,创新体育课教学模式,强化健康教育并积极引导家长学习体育健康知识,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维联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要做到因地制宜地创新“体医融合”新模式,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