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京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中学 广东 湛江 524200)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既是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初中语文教育的根本方向。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和承载德育功能,笔者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从而做到了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
初中的语文教材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初中语文教师要想将德育工作渗透到教学中,就可以将教材内容与德育教育进行结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来进行教学,对教材所想要传达的信息进行详细的分析。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对教学内容的讲解,还要根据教材的内容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此来开展德育工作。例如,教师在对《乡愁》进行教学时,可以将作者对大陆以及亲人的思念进行讲解,并从国家的角度出发,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心理对学生进行讲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开展爱国教育,使学生的爱国思想得到培养与提高,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还可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由于目前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学氛围过于枯燥,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有着消极的影响,因此,通过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的方式可以进一步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提高对德育教育环境的重视程度,结合教学内容来加强德育教育环境的营造,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知识构建。教师可以对课文所要表达的意义,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可以从思想道德的角度出发,对课文的中心思想以及所要表达的意义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促进德育工作的贯彻与落实[1]。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对教学方法进行丰富的方式来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对语文知识进行讲解,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并对需要进行学习的知识产生排斥心理,教师要根据所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的教学方式,通过丰富初中语文的教学方式将德育工作带到课堂中,将教学工作与德育工作进行结合。教师在对所学内容进行讲解的同时,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以小组讨论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加深学生之间的讨论,使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并在小组讨论结束之后进行汇报分析。例如,教师在对诗词《饮酒·其五》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对教学方式进行丰富,来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做好铺垫。在对诗词的大概意思进行讲解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古典音乐来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可以在古典音乐的烘托下感受到诗人陶渊明的心境。并在讲解之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可以使学生积累更多与菊花有关的诗词,引导学生欣赏菊花的品格,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了解以及掌握,拓展额外的知识,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菊花的节气以及诗人的品格,并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正处于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会对各种不同的信息进行了解,虽然大部分信息与道德价值观相符,但仍然有一部分信息违背了正常的道德价值观,而初中生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大部分的学生仍然会受到影响,学生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种情况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就可以通过结合日常生活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进行德育工作的渗透。例如,教师可以在对课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向课文中的主人公学习,使学生理解主人公面对困难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站起来的精神,学习主人公面对困难时的勇气,随后再结合日常生活,进行二次教学。由于现在大部分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不想让孩子受到困难与挫折,会帮孩子解决所能遇到的一切困难,并且规划好孩子未来发展的方向,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来成长,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孩子无法面对挫折,无法得到成长。因此,教师要从教学中进行出发,引导学生理解勇敢的意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挑战一些认为自己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以此来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与挫折时的勇气以及自信。[2]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善于挖掘课程内容中的德育功能,就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