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慧
(黑河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为应对新冠疫情,我国开展了大规模在线教育,凸显了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使命。同时,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的认知进一步加深,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入加速期。教师是推动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变革、课堂体系重构的关键主体。因此,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提高成人教育混合式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是推动信息技术与成人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根本力量。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以信息化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信息资源,完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系列教学活动,真正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融合创新以及素养提高有机地组合起来的一种能力。
1.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知识结构
2006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学者科勒和米什拉提出“技术—教学法—内容”(TPACK)知识框架,明晰了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育技术融合学科教学法知识体系研究。国内学者借鉴TPACK研究成果,提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知识结构,具体包含三个基本知识要素和四种复合教学知识。依据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不同要求,可以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知识结构分为知识基础(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教学技术知识)、知识主体(信息化学科知识、信息化教学法知识)和最高知识要求(信息化学科教学法知识)三个层次。[1]
2.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结构
国内学者从教学观念、教学活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教师的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应包含的十余种子能力。借鉴王卫军教授的观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结构框架分为六种子能力,分别为信息化教学迁移能力、信息化教学融合能力、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协作教学能力、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迁移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基础能力,也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主要包括纵向迁移(转换迁移)、横向迁移(适应迁移)两种能力。信息化教学融合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融合能力、信息技术与一般教学法的融合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法的融合能力,是在教学活动中提升教师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关键能力。其余四种能力均是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教师和集体、教师和他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强调以促进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力提升为主要价值取向,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知识体系与信息化教学实践的有机统一。
混合式教学是指在适当的时间,将实体课堂教学(线下)和网络课堂教学(线上)两种教学形式的优势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并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混合式教学的一种高级形态。传统实体课堂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而翻转课堂是将“教师讲授”内容以MOOC形式来展现,实体课堂则是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式、参与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对334所高校的27万师生、[2]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对1 000所高校的600万师生开展问卷调查,师生总体意愿趋于疫情过后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3]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以“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优势来改革传统课堂,探索教师“引导、指导和督导”、学生“自学、互学和群学”的新型教学方法。混合式教学要求教师要厘清“自身—学生—信息技术”的关系,具备以下信息化教学能力。
1.重构信息化教学师生关系的能力
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教学围绕“学生发展、学生学习、学生学习成效”三个中心,教师不仅要关注如何教,更要关注学生如何学以及学生学习的效果。这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职责以及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新的挑战。由于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意义上的建构者,教师角色更加多元化,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督导者,即教学过程整体优化的设计者和管理者,教学资源的制作者和整合者,“线下”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自主学习的监督者和评价者。
2.提升信息化教学数字素养的能力
目前,数字素养已成为一项基本素养。数字素养主要包括融合数字资源创新、遵守数字伦理要求、保护数字隐私安全、适应数字环境变化、规范数字消费升级、批判性地获取数字信息内容等。混合式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信息化教学数字素养,更要具有应用数字技术的能力,以助力和引导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网络化泛在学习新模式。
3.构建信息化教学系统性设计的能力
基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具体情况,教师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对教学过程的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核心步骤进行系统性设计是混合式教学的根本要求。在宏观层面,教师主要从整体重构课程体系、融合多样化教学资源、搭建网络和物理环境、选择评价策略和工具等方面进行混合式教学的整体设计;在微观层面,涉及课前网络知识灌输学习、课中面对面分析解决问题、课后反思评价教学成效。因此,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多层次化,具有明显的复合性和关联性特点。
4.混融信息化教学实施评价的能力
在混合式教学中,融合应用信息资源和创新教学手段能力是教师亟待提升的关键能力。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教师采用 “线上多讲+线下精讲”“线上细解知识点+线下提纲与脉络”“线上广度学习+线下深度学习”“线上原理、概念+线下案例学习”等分工与合作,运用协作式学习、项目式学习、问题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手段,并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教学途径考核评价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效果,从而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和先进教学手段的充分利用,持续推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渐进式提升,不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认知能力的发展。
疫情期间,由于成人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有相当一部分在线教学只是披上了一件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的外衣,其内在结构与功能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翻版。[4]基于混合式教学对成人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新要求,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提升成人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努力打造线上线下(面授)混合式“金课”,助力实现课堂革命。
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教学模式与教学管理方式。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出台,推动线上线下融通的混合式教学已成为新一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因此,需要成人教育教师进行科学的判断与理性的反思,树立“融合”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着力构建线上线下(面授)优势互补、课前课中课后有效衔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教师从教到导、学生从被动学到自主学的教学范式转变。
为落实“融合”教学理念,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设计、教学方式、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教学管理、考核评价等内容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要明晰成人教育师生关系及师生多元化角色。混合式教学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机融合,应积极构建平等合作、和谐共生的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教师由传统面授课堂教学的权威组织者、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资源的供给者、教学环节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服务的支持者、学生自主学习的监督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深度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的探究者、情感的体验者与内化者。[5]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展的需要。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最终内驱力来自于教师本身,需要教师具备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与动力。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过程中,成人教育教师的自主学习贯穿始终,受教师的自信心、正确的态度、时间保证及相关知识储备等因素影响,既是自主的,也是终身的。因此,成人教育教师要深化对信息化教学本质的认识,要将信息化教学作为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丰富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进而对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有信心、有兴趣,并愿意为此做出努力。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动态进程,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和评价机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成人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助推器。政府和学校宜全面了解成人教育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将信息技术培训应用、评价监管纳入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晋升等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实现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结合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明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高阶演进,培训重点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信息素养转变,从而形成以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发展为价值取向的意识、知识、技能、应用及创设能力。围绕信息化教学入门、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迁移、信息化教学实践、信息化课程开发、信息化教学评价、信息安全防护等整合培训内容,采取多层次、多元化的培训方式,以促进学生深入学习为导向,以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为目的,重点培训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执行能力和评价促进能力,促使每个教师都能获得信息化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提升。
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混合式教学作为教与学方式的重构,破解了传统面授课堂灌输式讲授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结构性矛盾,把以机械记忆重复孤立信息的浅层学习发生在面授课堂前,知识的内化则在教师指导和帮助的面授课堂中实现,从而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知识迁移、问题解决、融合创新等深度学习能力的培养。[6]
成人教育教师具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线上线下(面授)混融教学胜任力是混合式教学成功实施的核心,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网络教学(线上)”+“课堂面授(线下)”简单叠加模式,主要从线上线下(面授)学习资源的一体化设计、线上线下(面授)教学内容的整合实施、课前、课中、课后无缝衔接的整体优化。[7]成人教育教师应结合本校本专业具体课程网络平台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根据具体课程的学习目标、选课学生的个性化需要,进行线上线下(面授)学习资源互补性的一体化设计,有效避免学习资源重复建设,并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化差异建设网上学习资源库。在混合式教学新常态下,线上线下(面授)教学内容的整合设计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新模式以学生线上学习为主导、教师课堂面授辅导为线上教学内容的有力补充。线上教学内容的呈现以教学视频为主,聚焦于低层级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堂面授聚焦于高层级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帮助学习者完成对知识的内化。[8]教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实施教学流程无缝衔接,学生在课前阶段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任务并形成课前自主学习反馈,教师在课中阶段采用集中讲授、合作学习以及自主探究等方式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教师在课后阶段要持续跟踪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并形成教学反思。同时,成人教育教师要通过发布任务、通知提醒、资源推送、作业讲解、交流互动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在线学习提供全程自主支持、情感支持和认知支持。
混合式教学从教师的主导地位出发,坚持“有效教学”理念,关注如何帮助学生学到知识并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在混合式教学新常态下,成人教育教学的学习评价和质量监控可以从教师、学生多角度与线上、线下多层次进行系统的综合评估,需要建立线上与线下两种教学途径评价监控相结合、三阶段(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过程评价监控相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监控相结合的多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基于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和成人教育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学校应以“多次多维度全过程考核”作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检验标准,需要出台、修订混合式教学实施管理细则,细化混合式教学管理、网络课堂实施规范、面授课堂教学要求、教学平台支持、教师教学工作量等要求的具体内容,适当提高过程性评价所占比例,注重学生知识获取度、学生参与度、学生满意度以及学生学习效果,建立以学生高阶能力培养为目标持续改进的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