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博
数学教学最根本的任务便是将趣味化的、具体化的、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为此,从生活角度出发,教师会发现生活是一个偌大的舞台,更是一个开放的数学课堂。那么如何从生活角度出发为学生呈现一堂生活化的、鲜活的数学知识呢?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诸多内容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所映射,可以说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斥着数学的影子,教师一定要学会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将数学与生活巧妙的联系起来。那么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毫无疑问,学生每日的所见所感都与数学有所关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去挖掘这些数学信息的存在,由此产生学习的亲切感。
“数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开端,也是初等数学教学的启蒙,如果教师能够在一开始抓住学生的心,学生便能够对数的认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能够认识到数的重要性。我在教学中将数的认识与生活现象联系起来,首先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数字,只要是在生活中看到的与数有关的信息,都可以在课堂上说出来,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有的说出了书本的页数,有的说出了公交站牌上的数字,有的说出了扑克牌上的数字,这些数字并不仅仅指数学上的数字,更有着不同的意义。在以往的教学中,数学并没有与生活相结合,学生难以对枯燥的数字产生学习的兴趣,现在当数字走进生活,分别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学生自然认识到了数字的价值,也便产生了学习的动力。为了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数字的意义,我还从倒着计数的角度着手,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倒着计数的现象,这对于学生来说更是有着较大的兴趣,他们发现了当电梯从上往下运行的时候,就是采用了倒着计数的方式,街道上的红绿灯也是采用倒着计数的方式,学生在对生活中数学信息的捕捉中发现了倒着计数中后面一个数字一定会比前面一个数字小1,意味着与所要发生的事情又进了一步,这就是倒着计数的意义。可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字信息,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会有很大的帮助。
生活中时常会发生一些数学情境,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在遇到这些数学情境的时候,并不会有过多的注意,这时候我们的教师就需要去引导学生发现和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并在数学情境中学习到实用性的数学知识。
比如,在引出“有余数的除法”时,很多教师都是直接给出一个算式,在除不尽的情况下引出对应的余数,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引出“有余数的除法”,但是我们的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一数学知识点的真正意义,即便学生能够正确的计算出来,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还是不能做到及时的理解和处理。我在教学中就从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出发,为学生出示了这样一个数学情境:小文的妈妈去菜市场买鸡肉,一斤鸡肉的售价是9元,小文的妈妈带了54元,请问小文的妈妈可以买多少斤鸡肉呢?学生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很快就算出了正确的结果。在此基础之上我又出示了一个类似的数学情境:小文的妈妈去菜市场买鸡肉,一斤鸡肉的售价是9元,小文的妈妈带了56元,请问小文的妈妈可以买多少斤鸡肉呢?还剩多少钱呢?这种由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引出“有余数的除法”就显得非常的自然了,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不仅认识到了余数的存在,更是认识到了余数在本道题目中的具体含义,可以说这是一次非常巧妙的引出新授内容的体验。
数学是一个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同时又是将符号化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都会用到一些教学工具,教师或是运用这些教学工具进行展示教学,或是让学生参与进来共同操作学习,但是能够为数学教学所准备的工具毕竟是有限的,更多的时候还是需要教师和学生一同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工具,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工具或是让学生自制数学工具。
例如,在讲到“统计”知识时,我发现抽象的统计知识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根本理解不了统计的意义,更是体会不到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我便从学生课桌上的物品着手,让学生统计文具盒中各种文具的数量,并及时做好相应的记录。这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他们先将文具盒中出现的不同工具的名称记录在本子上,将其制作成统计表格,然后再将统计到的数量一一填到对应的位置,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或许没有意识到统计的存在,但是他们却实实在在用统计的方法将文具盒中的文具数量统计了出来,由此更好地完成了对统计知识的认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中,我也会让学生学会使用生活中的数学工具,如让学生收集近一个月内本地的天气情况,然后完成统计任务。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天气的途径有很多,这些都是学生可以使用的数学工具,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完成统计任务,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工具还是素材全然取决于生活,给了学生更为亲近的感觉,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数学的精髓在于自由,而非教材与教条,生活给了学生一个自由的发挥空间,我们教师的教学也一定要从生活出发,并将生活化教学视作一个长期的、艰巨的探索任务,由此给学生提供一个生活化的、真实化的数学课堂,让小学数学教学披荆斩棘,迎接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