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萍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学习中,应用题往往是学生感到最头疼的问题。应用题主要分为数学应用和实际应用两大类,分别考查学生对数学数量关系和数学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掌握程度。由于应用题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因此一直是学生的学习难点和教师的教学重点。而应用题教学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教学过程缺乏趣味性 数学应用题本就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他们在理解题干时经常会出现思维混乱、思路阻塞等情况,这些情况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十分正常的。而教师在应用题的讲解过程中往往容易将语言模式化,没有使用通俗的语言为学生讲解,进而导致学生的思维难以被教师调动起来。如果教师的语言加入一些趣味性,学生的心情愉悦,头脑也会变得更加清醒,理解起应用题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二)教师没有重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应用题,顾名思义,就是将数学知识实际应用在生活当中。但是当前的教育情况往往是这样的,教师设置应用题只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而没有将题目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忽视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学生缺少了代入感,理解起来也就不会那么轻松。除此之外,将应用题与生活联系起来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而学生在巩固所学的同时也会考虑实际情况。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在应用题中体会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学生过分追求格式化解题过程 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多种多样,往往题目是单一的,但是解题方法却有很多。可是在今天的教学中,学生往往更加重视自己的数学成绩,他们放弃了钻研更多的应用题解题方法,转而追求将参考书或答案中格式化的解题方法背诵下来。长此以往,学生面对其他种类的应用题时,将会很难突破固有的解题模式,他们的思维失去了活性,很难将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解答问题,在众多解题方法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注重审题,理顺题干要素 在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审题是最重要的一步。学生要想正确解答题目,读懂题意是必要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题干的时候将有用的因素标记出来,以便在思考时能将要素更快地找出来;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在审题时将题目中的语句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使题干变成自己更容易理解的说法。
审题的过程也是分析的过程。学生在审题时应该找到题干中隐藏的数量关系,甚至是隐含条件。这一点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很高。如果基础概念、定理掌握不牢固,那么学生就无法挖掘题干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因此,理顺题干,找出所有数量关系,是顺利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
(二)确定问题,选择具体方法 在审题过后,接下来就需要确定具体的问题。很多学生都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他们在读过题干后,发现自己做过类似的题目,于是就不假思索地按照经验解题。后来才发现,虽然题干类似,但是问题不同。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认真确定问题,以免答非所问。
确定问题后,就需要选择具体解题方法。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从不同的方面探求解题途径,以寻求最佳解题方法。比如,甲、乙两地距离100千米,一辆车A从甲地出发开往乙地,耗时10小时;另一辆车B从乙地开往甲地,耗时12小时。问两辆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遇?一般的解题思路是100/(100÷10+100÷12);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另一个思路解决问题:将100千米当作单位“1”,就可以忽略数值,直接列出式子1/(1/10+1/12)。这种方法计算起来更加简单,但是不容易想到。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开放思维。
(三)层层递进,以问题为起点 学生在缺少思路时不妨从问题出发,采用“逆序法”解答问题。比如,当题目的问题是:一个班级分成了三个组,一组人数是二组的2/3,二组人数是三组的4/5,一组有10人,问三组有几人?学生可以通过逆推的方法,从三组下手,观察三组与二组的关系;然后发现要想知道二组的人数必须先推断一组的人数,而一组的人数是已知条件。如此一来,再将这个思路用“顺序法”正常解答,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四)重视验算,防止马虎大意 即便学生找到了最合适的解题方法,也难免会出现马虎大意的情况。因此。教师要告诫学生学会验算,保证解答过程的正确性。验算的方法有很多,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在解题结束后重新审视解题步骤。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容易出错的环节多次设置问题,学生在多次犯错后就会对此问题产生“抵抗力”,以后做题时就会避免犯错。
总之,要想提升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教师应该从讲课的风格出发,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将题目联系生活,以求打开学生的思维。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从审题开始,摸清题干,弄清问题,以此为基础找出对应的方法,最后再进行验算,保证解题的正确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引导固然重要,但是重点还是让学生自己意识到正确解答应用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