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生云
(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思政体育部 辽宁沈阳 110023)
学校体育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锻炼良好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优良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吃苦耐劳的道德品质,体育课程中的太极拳运动不仅仅是一门单独的学科,更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太极拳文化蕴含着丰富中国近现代哲学和伦理道德的内涵。该文结合课程思政改革的大背景,论述太极拳文化的重要性,深刻剖析太极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旨在指出课程思政改革下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必要性和紧迫性中太极拳文化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完善太极拳教学,提升太极拳文化层次,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复兴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是一个国家具有坚定信念的象征,文化源自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积淀,太极拳文化是中国典型文化的代表之一,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太极文化具有典型的民族特点,与西方文化相比较太极文化对人们更具有吸引力。
太极文化不仅仅代表民族文化素质,在校园中所扮演的角色更能体现它的文化价值,它不仅代表体育文化,更多的是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通过学练过程中的深入灌输,对自身而言可以提升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修养、培养内涵,对国家而言可以培养当代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有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当代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是中国新生的后备力量,承担着继承和传播中华民族优良文化的重要使命,学习优良的太极拳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文化素质。学校作为学生聚集的载体,迫切需要对太极文化深入学习,使优良的中华文化继承下来并走出去,有利于促进对外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太极拳运动是以太极八卦作为理论基础,讲究阴阳调和。太极运动核心技术动作包括下肢“进退”、上肢“回旋”、身体“移动”等十几种动作。太极拳以中国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为核心,通过自身阴阳辩证。集健身和养生等功能为一体,它结合了易经中的阴阳五行,包含了中医的经络学和“吐纳术”。太极拳门类众多,流派各式各样,其中陈氏太极和杨氏太极流传最为广泛。太极拳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它是中国最具有生命力的一支拳种。
太极拳文化包含了动作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方面。从动作层面上看,太极运动属于传统的中华武术之一,有着相近的身体活动,但太极拳运动有别于一般的武术运动,有自己明显的风格和独特的招式。从精神层面分析,太极运动饱含了中华民族的武术精髓,既有礼仪谦让,又有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精神,并推崇人与人、人与物的和谐共处、和谐共生。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的途径之一,在学校体育的集体活动中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体育锻炼和身体练习可以培养学生不怕苦能吃苦、不怕累能受累的优良品质,在体育竞赛中可以锻炼学生机智、果断、勇敢的性格,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具有深远影响,在体育团体活动中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互助合作、团结集体、相互配合的友爱精神,体育活动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大无畏精神。
综上所述,为了将思政内容更好地融入到体育教学中,需要体育教师全面、深刻地掌握体育专项教材,对体育专项的特点、内容很好地把控,将教材中的重难点很好地融合到每一节体育课中,在能较好地控制课堂的同时,很好地教育学生,在充分研究每一届学生特点的同时能够很好地归纳和总结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地教授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学生,控制住课堂的同时也不遗漏一名学生。更重要的是应巧妙地向学生灌输爱国情怀。体育赛事走进课堂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精神的魅力所在。
课程思政中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的影响力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对于体育教师如何能够受人爱戴和尊敬,其文化内涵尤为重要,良好修养的教师言行举止间透露着正能量,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体现在教师传授学生知识的每一个汉字中,所以提升教师的自身政治觉悟及道德修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教师就是学生的“教材”,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所以“榜样教学”中教师就是最好的榜样,教师可以发挥良好的表率作用,可见体育教师的压力和作用非同一般,如何做到让学生感受来自体育教师魅力的影响,并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健康品质,是值得深思的课题之一。
课外体育活动的竞赛作为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课堂之外的重要活动载体,在校园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开放式活动,作为课程思政在课堂之外的延伸,学生的自觉活动和自我表现最能体现体育课程思政的效果。学生在体育竞赛中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认识,在高压和高负荷的竞赛中完成比赛,充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在此过程中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这种模式充分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怀,并使学生的内在品质得到升华。
体育教师教条式进行思政改革是课程思政改革的现状之一,由于课程思政改革持续时间不长,在改革之初多少会出现照搬的模仿现象。改革之初在一些基础设施和条件较好的院校进行试点,全国开展之后,试点较好的院校便成为模仿学习的焦点,加之部分体育教师思政教育理念没跟上,思政教育过于教条、照搬照用,体育文化和思政教育没有做到较好的衔接,致使课堂出现明显的“分块”内容,结果会导致课堂环境中缺乏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迟滞了思政教学。
通过调查资料和走访显示,多数学院开设的太极拳课程以“陈氏太极”和“杨氏太极”为主要教学内容,专业类院校学生的学习会更加广泛和深刻,诸如“搏击”类动作等。学生对太极并没有像其他类武术项目有那么高的热情,或者只是在前几次课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有些学生以太极项目凑学分,因动作容易上手将其作为首选,这就导致了学生课上课下普遍缺少积极性。由于没有深入挖掘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太极拳运动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动作简单、招式单调等印象,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太极运动较少,学校太极拳社团也变成了冷门团体。在课堂练习中熟练招式成为学生的目标,部分学生期待期末考试顺利过关,这就导致了学生在练习和考试中不能很好地将体育老师传授的太极文化内涵准确地表达出来,对于动作深层次理解仅仅止步于技术动作,不能很好达地到体育老师预想的“身心合一”。这不仅仅是由于当代学生对太极拳运动的印象停留在技术动作层面,更重要的是现代太极拳教学吸引力的缺乏,缺乏深层次的太极文化知识的传授,缺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授,缺乏深层次的教学改革。
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学院太极拳教学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有些学校过多地注重技术动作,在教学目标制定中以学生完成了、学会了、掌握了什么为主要目标,片面追求教学进度,虽然能在短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不利于长期发展。第二,太极拳教学课时偏少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一周一次课,既要传授技术动作又要调动课堂气氛,很难深层次讲授太极文化的精髓。对于专业院校体育生,在充足的体育课和时间保障下,学生对太极动作的学习和文化的理解程度要远远高于一般职业院校的学生。第三,由于太极拳运动的特殊性,体育教师对课堂的把控难度要远远高于其他运动项目,学生更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影响,这就进一步考验体育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力和其独特的教学魅力。
太极拳运动作为传统的武术项目之一,具有体育项目强烈的健身健心价值,太极拳文化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还能够充分培养当代学生的文化素质。应营造良好的太极教学和思政活动环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并支持太极社团的多样化发展,开展形式多样的太极活动,定期举办太极情景剧等,给学生充分的视觉感,开设太极思政课程体验活动,举办太极比赛,加大对太极拳和太极文化的宣传。
首先,应改革传统太极拳教学模式,丰富太极思政教学内容,将各太极流派穿插于课堂教学中,注重深层次太极拳教学。其次,应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营造良好的太极氛围,播放太极电影,宣传太极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武术精神,提倡传统中国文化,为太极拳运动和太极文化的传播铺平道路。最后,应转变教学观念,由教转变为共同学习,提高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采用现代化教学模式,大力提倡体育翻转课堂、体育微课,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首先,应突出太极文化,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哲学理念以及思政内容,每一个招式都有其独特的理论支撑。每学习一个招式之前,应先了解太极理论思想与文化,可以有效地避免“广播操”式太极拳。其次,应优化思政内容教学组合、注意讲授方法,太极讲究阴阳虚实结合,如虚步点地,实则为了下一个动作的过渡。静为阴,动为阳,进则阳,退则阴,把虚实观和阴阳论文化融入教学。最后,应注重太极意念培养和动作艺术化,在单人、多人中体验劲力的变化,以结果“打时有人似无人”反推“练时无人似有人”,提高练习效果。要重视学生练习时的情绪和实际理解能力,教学设计应加入对练,通过互相推手技击等动作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太极动作和理解太极文化。
应转变教学评价模式,在考查太极拳动作的同时及时考核太极理论和文化,改变传统唯技术动作至上的考核方式。现行考核多数重技能轻理论,重视太极拳技术动作,轻视太极拳内涵。太极套路演练只是其中考核的一种,应增加分层次考核,提高学生对太极拳动作理解,加深对太极文化的认识,合理运用小组合作模式等进行考量,优化教学评价体系,保证考核评价更加符合学生主体。
职业院校对太极拳文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在课程思政改革中太极拳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独有的特点和练习方式深受广大学生的热爱,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思政的重要性并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做好太极拳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进而实现高职院校学校体育文化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