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玲玲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湖柑小学 福建 厦门 361000)
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常会听到老师为学生的学习情况犯愁:“这个知识点课堂上已经教学过好几遍了,为什么学生还是不理解?”很显然,老师普遍的抱怨反映出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并不理想,课堂教学存在某些急需改进的问题。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能够听懂老师课堂上教学的知识点并不难,但是要将听懂的知识点灵活地运用于各种变形的练习题中他们便束手无策了。
作为一个有过几年基层教学工作经历的小学数学老师,我深切地认识到,要深入解决学生“懂而不解”的问题,关键还是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高效的数学课堂应该包含“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主动学习”两要素。要提高数学课堂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普遍扮演着“播音机”的角色,导致了教师上课辛苦,学生听课无趣的现象。其实,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知识、探讨学习方法的主要阵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当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却没人举手解答时,教师可以通过“哪个聪明的小朋友来帮老师解决下这个问题”、“再联系我们学过的知识点想一想”“大胆举手,说错了也没关系”等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慢慢缓解心理压力,逐渐走向积极思考的良性轨道上。“交流”的数学课堂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数学口头表达能力,能让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改正错误的理解,从“懂得知识点”提升到真正理解知识点。鼓励学生“说”,会促进学生的“想”,学生的思维才能长时间处于活跃状态,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数学课堂往往是一节课只教授一个知识点,而这个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就只是一句话,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字面上学会这句话并不难。甚至有些知识点可能学生通过预习就明白了,导致其上课精神状态不集中。那么教师该如何上课以达到“传授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和紧密的逻辑思维”的目的?以我的见解,教师需要巧妙地设计课堂,用不一样的导入方式来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巧妙地转变自己的身份来点燃学生验证真理的激情。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就能很容易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教师就可以以这样的对话开始这节课的教学:
师:通过昨天的预习,关于三角形的内角和,你们了解多少?
生:三角形不论大小怎样,形状如何,内角和都是180°。(口气非常坚定)
师:为什么你们这么肯定呢?就没有例外吗?如果我在一个三角形中添加一条线段,将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那么这两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又分别是多少度呢?
生1:大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分成两个后就是每个三角形内角和90°。
生2:还是180°吧?因为不论大小怎么样,只要是三角形,内角和就应该是180°。(口气明显没有之前坚定)
师:两个同学说的好像都有道理,老师该相信哪一位同学说的呢?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说服老师呢?
生:老师,我觉得我们可以用量的方式来验证一下。
师:那该怎么来验证呢?
……
以这样的教学语言来导入,巧妙的转换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身份,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老师”,让老师当一回课堂上的“学生”,能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激情。放手让学生“教”老师验证,让学生在“教”的过程中掌握验证的方法,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就不会仅仅只是停留在“懂”。
学生尝试出题,从被动的“做题者”转换成主动的“出题者”,让他们体验创造知识的乐趣和成就感。对于学生而言,让他们正确解题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用心思考。再者,他们出的题目让全班同学一起做,会让他们觉得特别地自豪,这样的使命感能够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吸收知识点,多方位地设计题型。这样的课堂会让学生的“被动思考”变成“主动思考”,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更好地把握学习方式,更透彻地理解教材中的题目。例如,学生经常会混淆(4+8)×125和(4×8)×125,这是因为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不够认识。在教学这两个定律的时候,我通常都会让学生根据我指定的定律到讲台上出题,让全班同学完成。刚开始有学生会因为混淆概念而出错题目,但是在全班同学的纠正下,会逐渐清晰出题者对这两个定律的理解,从而真正理解这两个定律。再后来,学生理解了定律,就会在题型上考虑,将题目变形,再给其他同学做。学生的主动思考会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堂!
教师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更加扎实、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就要通过合理且有效的方法途径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自己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营造有趣的学习氛围,运用合乎学情的引导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白,我们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完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的孩子,而不是单纯的数学接解题者。教师深入备课精心准备,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更深层次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