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高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除了要审视人才培养现状,还要重视对以往经验的积累、总结、革新和完善,进而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弥补人才缺口,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英语人才的培养中,英语语言学教师应立足于培养优质的应用型人才视角,展开教学改革工作,以促进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落实。
在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中,人才培养类型主要为应用型和学术型。学术型人才主要指日后从事学术研究类型的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则是相对于学术型而言的,是指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属于实践型的专门人才类型。英语是一门语言类的专业,其应用性特性更强,更加强调学以致用,也正是这一特点,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方向,即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英语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英语知识基础,具有大量的词汇储备,掌握全面的语法类型,能够正确进行听、说、读、写、译等操作的基本功,对于相应的英语文化背景(如历史、社会、地理、民俗等)也要熟练掌握。在英语专业的相关教学中,尤其是英语语言学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思考两个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不仅要对传统的语言学教学模式作以反思——思考其能否满足当下的人才培养需求,还要对教学内容加以审视,判断其是否具有时代性,是否与当下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最重要的是,要对教学设计加以优化,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有效习得英语语言学专业知识,以期更好地将专业技能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提到英语专业教学,就不可避免地要探讨英语语言学这门重要课程,这门课程是英语专业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国于2000年批准实施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为《大纲》),并依据《大纲》将英语专业课程划分为三个版块,包含英语专业知识课、英语专业技能课以及相关专业知识课。开设于英语专业知识课版块下的“语言学导论”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其不仅有助于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意识与实际应用能力,并能润物无声地让学生了解到自古以来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充分发展学生的理性逻辑思考能力,是培养英语应用型人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课程。英语语言学课程包含两个重要的教学模块——微观语言学及宏观语言学。其中,微观语言学教学模块涉及对语音、形态、句法、语义及语用5个分支的讲解,是语言学的基础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对语言的内部结构进行把握。另外,语言学并不是与语言相关的唯一领域,其他一些学科,如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等,都与语言息息相关。随着时间的流逝,语言学正在与其他学科建立相互联系,显示出跨学科的特点。因此,宏观语言学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的,由于跨学科的特点,学生能够进一步接触到社会学、心理学以及计算机等学科的内容,不仅能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知其然,也能对其他相关学科知其所以然,进而将已有的语言学理论知识上升到实际应用层面,并有助于对学生语言意识的培养,发展其审辩式思维,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语言学课程在培养英语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进步也十分显著,在此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十分迫切,对所需人才的标准也一再提高,对英语应用型人才的标准更是精益求精。这也使得高校的育人作用愈加突显,肩上的责任愈发重大。但目前,我国高校的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却并不乐观,如教学存在滞后性,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也依然普遍。
首先,在非英语专业中,英语仅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并未纳入非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即所学英语知识与专业学习联系不大,这便会降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英语课程处于大学教学体系中的边缘化位置。其次,虽然当前教学改革如火如荼,但在很多高校,传统教学方法依然是主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英语课堂缺少灵动性,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最后,很多高校对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课堂上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学生将专业技能转化为应用能力,不利于英语专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如此,是很难培养出与社会要求相符的应用型人才的。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良好的课堂环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愉悦、和谐、积极的课堂环境可促进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在英语语言学的课堂上,教师应创设积极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自主自愿地积极融入教学活动。
比如,在教学“语言的功能”这一基础语言学理论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场景描述(婴儿牙牙学语、日常两个人见面打招呼、被雨水淋湿后的嘀咕咒骂等),为学生创设相关的英语情境,并提前预设一些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未知的语言学知识进行探索,从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和识记。
大学生经过四年的英语学习,除部分学生选择继续学习,如考研等,大部分学生或将步入职场,将所学专业技能转化成就业能力,为了使学生能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在学生求学期间,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其审辩式思维,还要培养学生一些专业能力之外的能力,即团队协作能力,使其能够在工作中更好地与人交往,促进工作顺利完成。为此,在英语语言学的教学过程中,采取 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最合适的,该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方法,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且更加强调团队协作,可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审辩式思维及协作能力,成为学生日后工作中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
1.课前任务布置环节
在英语言学的教学过程中采取PBL教学法时,教师首先要明确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自身的角色定位,以及自身在此过程中的作用——观察和支持,之后则要为学生讲清楚该学习模式,督促学生更好地进行预习,使其能够通过自主的协作探究达到应有的预习效果。如要求学生提前掌握教材内容,并能自主查找相关背景知识等。
例如,讲授语言的“任意性”时,由于英语语言中确实存在一些“音”和“义”有联系的偶然现象(如拟声词),部分学生未能理解其中的偶然性,导致前认知错误,这样便极易陷入语言中“音”和“义”有必然联系的误区。对此,教师可推陈出新,采用PBL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格物致知”。由于PBL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合作性,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两个小组的任务为对语音知识的搜集、整合,另外两个小组的任务则是对语义知识的搜集、整合。并且,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多加交流,协调分工,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还可成立小组群,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可及时点拨,指引方向,但不可过分包揽,以免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如此,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了解自己组所准备的相关问题,进而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精诚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2.课上讨论环节
接下来便是课堂讨论、分享环节。教师通过布置课下任务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课前自行查询、整合相关知识,在课上,教师则要为学生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提出一定的要求,可让学生先在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汇总,组织好语言后再进行组间交流,并在交流过程中对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提问,在互相答疑的过程中,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加深印象,进而更好地在实际应用中加以检验和促进深化理解。此举能提高学生的审辩式思维,有助于学生向应用型人才的队伍迈进。
3.评价总结环节
PBL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便是评价总结环节,这是万不可忽略的。于学生而言,教师的评价总结对升华PBL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为此,教师不但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必要的总结、补充和拓展,还要制定规范的过程性评价机制,要注重课前与课上的学习评价相结合,包括学生的合作效果、表述内容、时间控制等多个方面,还要保证评价的多元性,如教师评价及小组互评等。并且要将评价结果纳入平时成绩,作为期中、期末考核总成绩的一项维度,以此提高学生对这一学习过程的重视程度,提升教学效果。
所有语言都是从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中产生与不断发展的,要深入了解、掌握与应用好一门语言,首先要对该语言的相关文化及背景知识如数家珍。因此,在英语语言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绝不能脱离或弱化英语文化的教学,要充分掌握语言与文化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不仅是教学改革对英语语言学教学提出的要求,更是培养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如此才能更好地将知识“倾囊而出”,学生也才能更好地“四海承风”,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此外,在英语语言学教学中,教师还要跳出全英授课的误区,因为英语语言学课程中的一些语言理论,用全英释义学生可能一时难以理解,适当结合汉语解释,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进而在练习和应用中逐步理解和转化。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逃不开实际应用,这也是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在英语语言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理论课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联系。由于一套教材的编撰历时较久,更新换代慢,且时代、社会的发展速度较快,现有的教材难免会存在滞后性,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会降低。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可故步自封,将教学范围局限于教材之内、课堂之上,要积极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将英语语言学知识真正运用于交流和学术写作之中,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使其逐渐成长为应用型人才。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心理语言学”一章时,讨论关于“语言与心理的关系”,可有效利用图书馆中外文电子数据库,提前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关的中外文论文,课堂上向学生发放纸质或电子相关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根据发放论文的内容,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或选出一些相关题目,要求学生课下进一步查阅文献资料并写出小论文,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实践英语语言学知识。
在英语语言学教学中,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校的根本目标。在实现此目标的过程中,高校首先应看到当前英语语言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的不足,并加以完善。教师要注重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转变,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来开展教学工作,实现对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