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玥月 王露金
(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对外交流也在不断增加。茶马古道作为历史上可以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民间国际商务通道,是中国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经济贸易以及文化交流的重要走廊。因此,茶马古道的外宣工作对中国文化“走出去”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刘勇编著的汉英对照《茶马古道》为研究文本,分析了茶马古道的形成过程,介绍了古道驿镇及当地居民的民俗风情,讲述了许多历史文化、茶文化还有少数民族文化,涉及了许多与茶马古道相关的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顾名思义就是带有文化特色的词语,蕴含着一个国家或民族丰富的背景文化知识。这种文化特色要么在其他国家和民族中根本不存在,要么往往意义不同,因而常是翻译中的重难点。因此,文章以文化图式理论为指导,对《茶马古道》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进行探究,以期译者在翻译时能摆脱本民族文化图式的影响和外来民族文化图式的印象,准确地传达出文化负载词的含义及文化内涵,传播和展示中华文化。
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于19世纪提出了“图式”这一概念。康德认为,图式是人们理解和看待世界的结构组织块。刘明东教授指出,图式就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人们将这些认知储存于大脑中,当接触到某一图式时,大脑便会自动产生联想,联系到之前已经储存在大脑中的认知。而文化图式理论是图式理论的分支,主要关注在文化层面的图式转换。刘明东认为文化图式是以先前积累的文化知识和经验为基点,来认识和理解同一文化和不同文化中存在的文化现象。
根据文化的差异性和同一性,可以将文化图式分为文化图式的重合、文化图式的冲突和文化图式的缺省三种情况。
文化图式的重合是指,不同的文化图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由于这种相似性的存在,不同的文化图式之间可以达到不同程度的重合。因此,文化具有普遍的相似性、同一性和共通性。比如说,“狐狸”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有狡猾的隐含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图式之间就出现了重合的情况。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个文化概念的理解往往各不相同,文化图式的冲突也由此产生。比如说,“龙”在中国被视为神物,象征着权势、高贵、成功等,是一种吉祥和神圣的象征;而在西方,龙却是邪恶的化身。在这种情况下,两种文化图式之间是冲突的。
各民族文化之间除了相似性、同一性和共通性以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其独特性。因此,不同的文化有其独一无二的文化因子,这种文化因子有时在其他文化中并不存在,甚至是空缺的。比如说,“潘多拉的盒子”(Pandora's box)出自希腊神话,在西方文化中,常常用来指灾祸之源。这种带有西方特色文化的词语,在中文中就无法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语,因为这一文化图式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存在的、是空缺的。
文章从文化图式的三种情况:重合、冲突、缺省,以及这三种情况分别对应的翻译方式:激活、调整和创建对《茶马古道》中一些文化负载词进行了译例分析,并对译文的翻译效果进行了讨论。
若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图式,只用激活译文读者对该文化图式的储存记忆,就能快速理解译文。在处理文化图式重合的翻译时,多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以保留原文的形式和风格。
例1:
原文:背茶包的脚夫长年累月地艰难攀行,遇到陡险地势,只能手脚并用,方能攀缘登行。
译 文: For years, tea - carryingporterspainstakingly treaded on foot on the road.When the terrain conditions were terrible to pass on foot,they just crawled with both hands and feet.
“脚夫”指的是茶马古道上辛勤运茶的苦力,他们通常手杵一根丁字形拐杖,身后背着一团高大而沉重的包裹,里面装着各种茶包。西方也有与之相似的文化图式,在西方车站、酒店、机场等场所,都有专门负责搬运行李的人员。虽然中西方的文化图式在搬运的目的、方式、路程上有些差异,但本质上都是指负责搬运的人员,因此属于文化图式重合的情况。在翻译时,显然不必重构译文读者的文化图式,可以直接将其直译为“porters”,来激活译文读者对这一文化图式的理解。
例2:
原文: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再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均匀受热。
译文:A tea masterfirst preheats a pot on slow fire before adding tea leaves to the pot for baking;while baking,he rotates the pot constantly to enable even heating of the tea leaves.
这一句是对白族“三道茶”制作工序的介绍。据考证了解到,当晚辈外出求学、出门经商或者新女婿上门时,家中或族中长辈一般都会亲自司茶,以示祝愿,白族的“司茶者”也由此产生。这里的“司茶者”并不是今天的茶艺师,有着茶叶专业知识、精通泡茶与饮茶技艺的专职技术人员,而是指亲自泡茶款待贵客的主人家。因此,“司茶者”一词隐含的文化图式与西方的“主人家”重合,译者在翻译时只需激活这一文化图式就能让读者快速理解。此处,译者将“司茶者”译为了“a tea master”,实现了原语文化图式和目的语文化图式之间的相互转换,激活了目的语读者潜在的文化图式,让其获得了与原语读者相似的文化信息和阅读体验。
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必然会产生碰撞和冲突。翻译时,可以对文化图式进行一定的调整,多采用意译、音译和加注的翻译方法,让读者能够重新理解该文化图式。
例3:
原文:元代时,统治中原的蒙古族人并不缺少马匹,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边茶主要与银两和土货交易。
译文:During the Yuan Dynasty the Mongols who ruled theCentral Plainshad no shortage of horses.Therefore,they abolished the tea-horse mutual trade based border governance policy implemented during the preceding Song Dynasty.
“中原”有两层含义,就具体区域而言,其指今天的河南省,也就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主);就国家层面而言,可泛指中国,而此处指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西方读者也有与“中原”这一概念相类似的文化图式,若直译成“Central Plains”,很容易将其误解成中部平原。因此,在翻译该词时,要对译文读者的文化图式进行调整。这里认为运用直译加注的方法,将其译为Central Plains(comprising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Huanghe River)更为恰当,既表明了此处的“中原”指的是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又能帮助译文读者调整自己的文化图式,正确理解译文。
由于不同国家地理环境、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等存在较大差异,某一文化中的文化负载词很可能在另一种文化中根本不存在。在翻译这类文化负载词时,可采用音译、意译,并辅以加注等翻译方法,此时译者需要重新创建一个新的文化图式,让读者将其与原有的图式进行融合,并且通过解释让读者读懂这一新的文化图式。
例4:
原文:马帮的发展与茶马古道的兴盛紧密联系在一起,马帮为西南地区的对外交通贸易提供了便利,茶马古道的繁荣促进了马帮运输业的扩展。
译文:The emergency ofcaravanswas closely tied to the prosperity of the Ancient Tea-Horse Road.Caravans helped facilitate trade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outhwest region and the outside world;and the prosperity of this Ancient Road contributed to the booming of the caravan business.
马帮是穿行于茶马古道中,以马托运茶叶的群体,是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形式。其形式主要为家族式马帮,邻村或相邻地域组成的逗凑帮以及路上临时组队的结帮。可以说,马帮的形式以及运输目的都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这一文化图式在目的语中是“空缺”的状态。在《茶马古道》中,译者将“马帮”译为了“caravans”,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其意为“a group of people with vehicles or animals who are traveling together, especially across the dessert”。 译者选用了目的语中与“马帮”概念和形式相近的词,选用了西方文化中熟悉的“caravans”来替换,在书中又对“马帮”的概念做了详尽的介绍,结合了目的语读者原有的文化图式创建融合了新的图式,便于目的语读者了解。
例5:
原文:选一个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人做“马锅头”。
译文:A respected and experiences horseman is elected as the“Cheif” of the caravan.
茶马古道沿路地势复杂,加之马帮的组成形式不同,不易组织和管理,这就需要一位有经验的人来统筹大局,做马帮的首领。又因为首领经常背着一口锅,负责为马帮成员分饭分菜,“马锅头”的称号也由此而来。而在西方社会没有这种文化图式,所以“马锅头”一词属于文化缺省的情况,翻译时需要给读者新建一个文化图式。在文中,译者将“马锅头”一词意译为“Cheif” of the caravan,不过,此处采用音译加注的方法,将“马锅头”译为Ma Guotou(the chief of the caravan who carries the big pot)可能更为恰当,读者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又能保留中文的语言特色。
例6:大渡河上游康定、丹巴一带藏族的家家户户都有一间客厅兼厨房的大屋子,称为“锅庄”。
译文:In Kangding and Danba on the upper reach of the Dadu River,every Tibetan household had a large room serving as the living room and the Kitchen.This room is called“Guozhuang”(literally means wok stands).
传统意义上的锅庄有三层含义:一是指藏族的锅庄舞;二是指藏族家中为了熬茶而用三根石头做成的支锅柱;三是指在茶马古道沿路提供客栈、货栈,并且为内地茶商与藏商之间的贸易提供中介服务的商贩。《茶马古道》书中介绍了“锅庄”的第二和第三个含义。例句介绍了锅庄名称的由来,其来源于康定、丹巴一带在客厅兼厨房的屋中,为支锅熬茶做的“锅桩”,而这间屋子则取其谐音称之为“锅庄”。因此,这里用音译加注的方法将“锅庄”译为Guozhuang(literally means the room housing the big pot),既能保留原语的发音,创建新的文化图式,又能通过加注让读者了解到“锅庄”的含义。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文化遗产。茶马古道的外宣工作不仅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特色,也可以督促国人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因此,相关书籍的英译,特别是与茶马古道相关的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是文化外宣中的重难点。通过文章分析,文化图式理论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译者可根据源语和目的语读者的经验认知差异将文化负载词所包含的文化图式划分为重合、冲突、缺省三种情况,灵活选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来激活、调整、创建文化图式,尽可能让译文保留中国文化的特色,同时又便于外国读者的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