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建
(河南省鹿邑县贾滩镇中心学校 河南 鹿邑 477297)
“通过阅读实现语言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及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教育学家吕叔湘如此论述。[1]在核心素养培养下,语文阅读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因经济落后、信息传播速度缓慢、家庭教育缺失,通过阅读实现语言积累更面临着很大阻碍。因此,为进一步从核心素养的角度落实农村学生语文学习,有必要深入探究通过阅读促进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本文在此提出几条建议,完全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总结的结果,以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比于城市学生,大部分农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较差。通过深入分析,这主要是与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其不能得到正常的督促。在此情况下,农村学生,无论所处层次,是小学,还是初中,多会被动地忙于处理不同功课的书面作业。[2]甚至,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但把作业视为负担,而且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不积极主动,阅读更无从谈起。但所谓“牛不喝水强按头”,为此,需要实事求是,关注如何提升农村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其阅读动机,以实现“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教育效果。
但这需要方法。曾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无意发现无论男生、女生均较喜爱“口袋书”。通过交流沟通发现,学生均较为喜爱其中优美的插图、幽默的语言。对此,教师及时把握如此动机,把杂志《幽默大师》推荐给学生。在此基础上,又向学生推荐了语言幽默大师的名著,如老舍、林语堂、契科夫等大师的作品。在此过程中,注意向学生予以积极的反馈,在关注其阅读动机的同时,对其给予积极评价,进一步激发其兴趣与成就感。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阅读,积累语言必须引导农村孩子掌握一定的方法,使其通过阅读实现语言积累能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3]这样,阅读动机、阅读兴趣及阅读成就才能相互促进。为此,在农村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基于学生实际诉求,引导其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语言积累方法。
实践看,对农村学生而言,“交流法”、“笔录法”是较为实用的两种方法,如果把两者合二为一,更能产生多重效用。一方面,如前所述,农村学生阅读积极性有所欠缺。为此,首先运用“交流法”不但可提升其对语言积累,而且可增加其语言表达能力及信心。在此方面,名人名言、警句、优秀段落均可通过课前五分钟或课后五分钟进行交流。另一方面,在“交流法”实施的同时,适当以“笔录法”,如按类别摘抄一些优美词语、句子等,如时髦词汇“给力”、“蛋蛋后”等,如成语典故“滴水穿石”等,均可发挥阅读于语言积累的积极作用。
但凡学习,总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语文学习是如此,通过阅读实现语言积累也是如此。语言积累只有通过量变转换至质变,学生才能拓宽语文视野、灵活运用、积极实践、踊跃创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得到全面实施。日常阅读教学引导表明,对农村学生而言,通过阅读实现语言积累可分为原始积累、正向迁移、创新发展三个阶段。而且,这三个阶段相互承递,互相促进。
在原始积累阶段,教师应引导农村学生按个人意愿大量阅读,引导其好读书、读好书。然后,通过“交流法”、“笔录法”等字词、表达等方面实现大量积累。鉴于所读作品不同,可按人物形象、景物描写、心理刻画等方面进行交流、摘抄。这种原始积累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均适用,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等学生原始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应引导其把内化的知识灵活运用,使已经积累的语言实现正向迁移。在此方面,除鼓励学生自行运用,还可开展相应的活动,对同学起到促进作用。例如,“连词造句”、“成语接龙”等均是较为良好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再积极引导学生加以创新应用,如“编写阅读手抄报”、“语文情景剧”创作等,均是受学生欢迎,且能产生相应效用的方式。
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许多农村学生家长因为生活需要流向城里,结果致使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虽然有些农村学生处于祖辈或其他亲属的监护下,但并没有改变其留守生活的状况。这为农村学生教育带来了极大阻碍,但如果恰当利用,对农村学生通过阅读实现语言积累大有益处。[4]
一方面,在极其发达的现代通讯条件里,这具有极大的可行性。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农村学生,无论年龄层次或学段,不但拥有,而且均能较为娴熟地运用智能手机。另一方面,许多在外务工的家长对留守在家的孩子并非不关心。相反,他们同样渴望了解孩子的思想、学习状况。为此,可有组织、有策略地引导农村孩子与在外务工的家长共读一本书。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学生“我每周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我向爸爸妈妈书面汇报”等。这样,不仅密切了学校、家长及学生之间的关系,而且拓宽了学生通过阅读运用所积累语言的路径。
要确保每一位孩子均可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十九大会议提出的教育精神。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以阅读促进农村学生语言积累更需要于实践中进一步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