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秋野
(辽宁省丹东市教师进修学院 辽宁 丹东 118000)
1.1 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教育要落到实处,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和学生观看“劳模”先进事迹宣传视频,把劳动模范请进校园。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劳动模范,从他们的身上感受劳动精神,通过聆听大国工匠故事,分享大国工匠的情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情感。
1.2 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文化活动,营造劳动教育氛围。把学校的走廊、楼梯、板报栏、围墙,每一个角落都变成劳动教育的阵地,潜移默化地使校园成为和学习劳动教育的场所,让教师和学生对劳动教育形成比较深刻的了解,形成一个良好的劳动学习氛围。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班会,通过学生创作和表演与劳动有关的节目或小品等内容体现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还可以通过美术作品、手工作品和手抄报作品等的展示,进一步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理解。
1.3 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推动家庭劳动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努力营造和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建议和提倡家长要通过家庭日常生活的家务劳动对学生言传身教,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通过充分的家校合作、家校沟通,赢得家长的支持配合,使家长成为孩子进行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
1.4 学校可邀相关劳动教育方面的专家到学校进行劳动教育专题讲座和劳动教育专题培训等。使家长、教师和学生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劳动教育有着更深入的理解,为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1 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加强学校课程建设,除开设专门的劳动课,并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课程等劳动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同时把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当作劳动教育的有机补充,并把劳动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整体工作中。
2.2 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渡过,而且学校中有很多的事情可能让学生来完成,如学校将值日、清扫卫生、物品整理、绿植养护等工作做为学生在校劳动的有效手段,把这些手段纳入学校劳动教育规划。其次可根据学校及地方资源情况,可以开设诸如农业种植、传统手工艺制作等领域的劳动教育。最后还可以结合地方及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开展如种植花草、养殖小动物、工艺设计、家用电器使用等活动。
2.3 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家庭是孩子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家长是主导者,家长应当掌握好方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家庭中的各种家务劳动要充分放手,逐步引导孩子参与进来。如个人房间的整理、玩具及学习用品的整理、扫拖地、简单衣物的洗涤、简单帮厨等必要的劳务劳动技能,让孩子做到日常生活自理,做好个人清洁卫生,养成主动分担家务的习惯,培养家庭劳动责任感。
2.4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不是一门劳动课程可以完成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渗透到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以应该在各个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要融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
2.5 学校要加强校校联合。加强与职业学校的联合,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的优势,利用职业学校的专业设施,参加一些简单的实训活动,体验生产劳动。同时要加强与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联合,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课程及设备,把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1 准确掌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过去一段时间,劳动教育被泛化了,用各种学习活动和其它的脑力劳动取代了真正的劳动教育,学生的劳动教育没有亲身经历和体验,形成了讲劳动和听劳动的有教育无劳动的现象。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应该以体力劳动为主,手脑并用,强调实践体验和经历,没有留汗的劳动教育是不完整的劳动教育。因此我们一定要将文化学习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起来,防止脑力劳动冲淡体力劳动现象的发生。
3.2 不要把劳动当作惩罚。现在很多学校或家庭中把劳动当做处罚手段,孩子犯错了就要罚孩子扫地,收拾卫生,这样做的结果无形中就把劳动当成了一种不光彩的事情,长此以往下去就会让孩子对劳动产生了厌恶的情绪,非常不利于孩子正确劳动观念的形成,与劳动教育背道而驰。
中小学劳动教育重在常抓不懈与有效落实,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唯有如此,才能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促进劳动教育真实地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