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旭升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还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这样学生才能成长为对未来社会有价值的高素质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高校教师必须要正视自己在学生学习发展中所能够发挥的教学引导作用,在“课程思政”的指引下,落实好思政教育工作,实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目的。
“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其对象并非思政课程,而是每一名大学生,目的就是为了提升育人功效。从根本上来说,“课程思政”就是在非思政课的平台上,激活或融入思政元素,优化教学方法,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齐头并进的目的。从教育教学理念来看,“课程思政”是教育教学发展的根本目标,从古至今,教师都并非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的存在,其往往都是既传道又解惑,既教书又育人。传播知识与传递思想是统一的,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彼此互补共生的关系。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实施期间,“课程思政”并非思政课程的直接替代品,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阵地,“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补充与延伸,着重点是非思政课程中渗透思政教育方面的知识。同时,“课程思政”也并非思政课程的无限扩容,也不是简单增加思政课程数量,而是对施政效果进行优化,以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的目的。“课程思政”可以巧妙地将专业课知识特性与教学特点结合在一起,然后达到既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又能够育人的目的。在高校教育教学中,要想切实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和价值,关键在于不改变原有课程本质,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式方法等,将德育元素与资源等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在无形中为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与价值指引。
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未来也将走上不同岗位,从事不同的工作,而这些行业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要求也是多变的,但是各个行业的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却是一致的、永恒的。因此,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专业伦理教育是不容忽视的。“课程思政”对于学生专业伦理操守的构建是极为有利的,其注重发挥教师的价值,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教师的付出,弘扬人性的真善美。而对于教师来说,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引下,教师也应当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扎实的学识和仁爱之心,不能因为自己是专业课教师就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在“课程思政”伦理价值约束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更好地完善自我。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根本所在。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只有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才能发挥其价值和作用。
立德树人是高校最基础、最本质的功能,是高校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所追求的并非是培养一般的人才,而是栋梁之材,因为只有栋梁之材在走出高校之后,才能更好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构建过程中,只有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统领,将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化、层次化,将立德与树人两种元素有机统一起来,,才能逐步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并且对现有的教学课程进行优化与调整,避免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各成一派,保证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各企业以及事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其条件发生了诸多新变化,而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培养的重点内容也将会跟随市场脚步做出调整和变化。如实用主义在高校中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关注知识能力的提升,而忽视了学生道德品质及人文素养的提升,使得知识、能力与素质教育彼此脱节。同时,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通识课及专业课不涉及思政内容等问题,这些对于我国高校的发展和建设都是极为不利的。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落实好“课程思政”工作,引导教师深入挖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创新思政教育方法,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每一位教师的育人功能,保证各个学科的教学与思政政治教育理论课携手并进,这样才能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高校要想真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就必须正确把握党的人才培养方针与目标,坚持将立德树人融入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做到知行合一,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在具体教学中,每个专业课的教师都要正确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要自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教学中做到既传授专业知识,又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教师还要善于找到专业知识与德育知识之间的平衡点,引导学生在面对一些与德育相关的事情时,作为一名普通人要学会进行抉择,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价值取向,让学生能够正确判断事物的对错。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深入钻研教材、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与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以及人文素养之间的共通点,使“课程思政”更具权威性,并创新课程设置,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实现道德情感目标与职业素养目标之间的有机统一。同时,教师应当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突出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课程思政”是一项需要非专业思政课教师强化思政理念的工作,如果教师的思政意识不足,不善于在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那么相关工作的实施将会困难重重。基于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加强自我学习,正视自身在教学中所发挥的榜样作用,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学生是教学的根本所在,实施一系列教学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提升其综合素养;专业知识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也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满足学生的内外在需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知识的兴趣,了解学生的独立性与个性,这样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栋梁之材。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成长,同时还应当重视学生素质的提升,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课程思政”所追求的就是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使学生真正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目标是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品质、社会态度以及人文情怀等给以正向引导和塑造,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意识形态领域方面的问题和疑惑。而从学生的层面来说,学生并非教师手中的提线木偶,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思想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期间,如果学校或者是教师仅仅只是将学生当作被教育、被塑造的对象,那么思政教育必将会沦为学校和教师的独角戏。
“课程思政”不只是主张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上实施思政教育,还主张将思政内容与其他各个学科的课程紧密融合在一起。相较于传统的思政教育来说,“课程思政”高度关注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接受度,其认为思政教育必须要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要发挥思政教育服务学生成人成才的作用。基于此,在落实“课程思政”时,学校和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
要想在具体教学中实现“课程思政”以学生为本位的目标,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注重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在学习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知识时,大学生实际上也有属于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他们也会不断地反思自己学习这些知识的意义和作用,比如说讲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学生可能会心生疑问,普通而又平凡的自己在未来究竟怎么做才算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呢。在实施“课程思政”和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尽可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真正明白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学习知识,学习的意义和目的又是什么。二是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专业课学习中实际上包含有多种多样的思政内容,如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要遵守职业操守;在平时的学习中,部分学习项目需要与他人协作,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包含有德育知识,比如尊重和理解他人。但是长期以来,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德育教育是彼此分离的。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教师还应当做好教学引导工作,从更加新颖的角度入手,解读专业知识,提炼专业知识中有关德育的元素,丰富学生的认知。三是破解学生的思想困惑。不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德育知识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如果这些困惑没能及时有效的予以解决,那么学生的学习可能就会因此停滞不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还需学会与学生平等对话,挖掘“课程思政”中积极正面的元素,引导学生说出内心的困惑,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领航员。教师要想在教学中真正发挥领航作用,帮助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自己就应当先接受教育,并明确自己在新时代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中能够发挥的那些价值和作用,然后尽自己的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撑者。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承担起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且始终坚守自己的职业本色,不仅要爱岗敬业,还要坚持自我奉献,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照明者。
高校教育教学中立德树人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教师的道德建设是最为核心的。“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师的发展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要真正做好“课程思政”工作,教师首先需要做的是提升自己。
具体来说,一是教师要保持不断学习的本色。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只有持续不断的学习,才能使自身的专业知识更加精进,知识面更加宽广。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学会灵活地在教育实践中学习,比如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启迪自我思想。二是教师应当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思政”工作落实期间,教师可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在专业课程中所挖掘出来的思政元素并不是学生所喜欢或是能够接受的,那么学生可能就不愿意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而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有效解决的。所以说,教师需要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三是教师自身也需要不断进行反思,进行自我检验和约束,分析自己的道德素养是否达标,是否能够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引导学生。教师要加强自我完善与全面发展,提升自己的职业荣誉感,增强责任感,做到育人先育己,实现师生之间的协同发展。
总之,“课程思政”是显性教育与硬性教育的有机统一。“课程思政”的价值和作用在于,通过教师隐性渗透的方式,将思政内容融入各门专业课程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优化思政教育效果,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强、道德素养高的优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