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丽坤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俗话讲“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训作为每个家庭的基本行为准则,同时也是家庭伦理道德与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素来注重家国情怀,因而家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家风建设成为新时代构建社会和谐的关键,是新时代家国情怀的表现。
«颜氏家训»是汉民族历史上首部内容多、范围广的家训,被称为“家训之祖”。其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一直被作为家教范本,广为流传,历久弥新。21世纪所倡导的文化“走出去”就是要将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传向世界。在此目的之下,邓嗣禹先生成为国内出版英译本的第一人,其译著也是目前学术界较为认可的一版。
就目前了解到的,搜索“«颜氏家训»”“英译本”等关键词后发现知网收录的文章仅有4篇,其中还包含同一作者撰写的2篇,并没有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对于邓嗣禹所著英译本背景及其具体细节的掌握,是从阅读彭靖在知网的这两篇相关文章以及他的作品而来的。作为邓嗣禹先生的外孙,他是很有发言权的,曾著有«尘封的历史:汉学先驱邓嗣禹和他的师友们»及«家国万里:邓嗣禹的学术与人生»等作品。搜索发现,他名为«‹颜氏家训›最早英译本与海外传播»及«邓嗣禹‹颜氏家训›英译研究与传播意义»的论文分别于2017年和2020年被知网收录。其中第一篇早些年的文章主要侧重于讲述邓嗣禹英译«颜氏家训»的创作心路历程以及在海外传播的范围广度;第二篇近年的文章侧重点在于传播该译本的意义。其优势在于掌握第一手资料,内容真实全面,但针对邓嗣禹先生的译文没有做过多分析评鉴。此外,有作者运用读者期待视野视角对邓嗣禹以及宗福常的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注重翻译理论的使用。另外一篇知网搜索出的相关文章是周仁成撰写的«在英语世界中的‹颜氏家训›»,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英语国家的学者对该书的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篇也同样没有在译文质量方面做出评析。继1966年邓先生的译本出版,二次改版,最终修订版之后宗福常于2004年又出版了另一版本,是英汉对照版,文章主要针对邓嗣禹英译本做一些研究分析。
作为中国古代名家典籍,«颜氏家训»中文言文贯穿始终,这无疑对于现代读者的阅读造成了一些阻碍,更不用说翻译了。针对文言文的翻译,也是有策略可讲的,即“留、补、换、改、删”。留,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等予以保留;补,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补充部分加小括号;换,对同一事物古人和今人有不同指称,要用现代替古代。改,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删,诸多文言虚词无实际意义,可酌情删改。
翻译理论是指导翻译实践的基础,使用不同的翻译理论对译作产生的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在“教子篇第二”中译者采用深化翻译法,使译本中语素的英译准确地传达出其内在的意义,有利于读者对译文的正确理解与接受。翻译适应选择论也为英译典籍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文化因素是重要一环。在保留英译典籍中的中国文化因素时,应让目的语读者接触最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同时,也要灵活地去应对源语中的文化词语在目标语文化中有空缺的情况。
以邓先生的译本为例,语言风格凝练,通俗易懂,将晦涩难懂的古文删繁就简,使目标语言读者清晰明了。
例1:“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
邓译:After the child was born,imperial tutors conversant with filial piety, human-heartedness, decorum and righteousness guided and trained him.
品析:此处将“咳提”解释为“孩子刚出生”,可见邓先生对古语文化的了解比较深入。“咳”一词在此处读音为“hái”,通“孩”,小儿。 这一用法见于«史记·扁鹊列传»中“曾不可以告咳婴之貌”。整句话的意思是“孩子出生后尚未懂事时,就确定了太师、太保,开始对他进行孝、仁、礼、义等方面的教育,并引导他练习”。可以看出译者对于遣词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如“孝仁礼义”,解释为“孝顺、仁义、礼貌、正义”,这四字对应的“filial piety,humanheartedness, decorum and righteousness”是比较准确的,这些在朗文词典英英例句中都有体现。此处译文采用胡庚申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力求多维地适应,继而一次性地做出适应性选择转换。
例2:“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邓译:Parental strictness and dignity mingled with tenderness will usually lead boys and girls to a feeling of respect and carefulness and so arouse filial piety.
品析: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威严而又慈爱,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从而产生孝心”。此处译文多用名词词组,更符合英语国家的表达习惯,十分地道。将“威严”译成两个词,囊括了原文所要表达的全部情感——严厉、有威望,故dignity一词加得刚刚好;“慈”处理为 tenderness,是“柔情,温柔”之意,意即“慈爱”。而且译者在选词方面有一定考究,tenderness凭借其发音及音形都给人以温柔之感;前文提到的“删”在此处也有体现,“矣”是个语气虚词,在翻译中并无单词能与其对应,故省译。
例3:“少不如意,犹捶挞之。”
邓译:...his mother would beat him for anything slightly against her will.
品析:该句意为“但稍有让母亲不如意的言行,老夫人仍用棍棒教训他”。此处译法比较巧妙,首先“不如意”就是指违背母亲意愿,所以译文选用了will一词;其次,“捶挞”在翻译时并不是要求逐字翻译,而是更多地根据语境讲求意思对等,不必译出是如何打的,一个词beat足矣。此处便采用了许渊冲先生提倡的深化翻译法,有从原句中词的内在含义出发,结合上下文和汉语的表达习惯,对原句中的词语作一定的语义调整,而没有按字面来译。
例4:“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
邓译:Women when pregnant for three months moved from their living quarters to a detached palace where sly glances would not be seen nor disturbing sounds heard...
品析:这部分大意讲的是“妃嫔怀孕三个月时,就要住在专门的房间,眼不看不该看的东西,耳不听胡言乱语”。译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译文中“目不邪视”用了sly glances,不很妥当。sly在朗文权威词典中是“虚伪狡诈的”之意,此处的“邪”是指不乱看,并不是狡诈的意思,所以语用失当。此外,这部分«颜氏家训»第二篇的内容过于封建落后,一些外国学者对其进行了批评指正。对于原作或译作都是一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是万古不变之大道。
例5:“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
邓译:We should take illness as an illustration.If drugs, medicines, acupuncture and cautery are not used,can there be any cure?
品析:该句大意即“这应该用治病来打比方,一个人生了病,哪有不用汤药、针灸就能治好病的呢?”。可以观察到原文中只提到“汤药”和“针灸”,但是译者却用了四个词“drugs,medicines,acupuncture and cautery”。 经查阅,drug和 medicine在表示“药物”方面并无明显差别,并没有区分哪种是固态药物哪种是液态药物,所以认为这里存在用词冗余现象;此外,“针灸”译为acupuncture已足够准确,不需要再加cautery(烧灼),有些多此一举。若运用目的论分析,连贯性、忠实性必须服从目的性原则,这里的处理显然是不忠实的。
就目前国内外研究的情况来看,对于«颜氏家训»英译的版本还是不多,研究也并不深入。所以未来的任务还很艰巨。可见古籍翻译方法要得当,领会精髓,这就要求古文翻译白话文的能力也要跟得上学术水平。文章针对邓嗣禹的英译本做了相关研究,经典必然会永垂不朽,但对一些内容还是有不同见解,革故鼎新。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国内学者以新的理论方法和研究视角不断深入研究和扩展,«颜氏家训»英译研究定会更加完善化、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