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高级英语阅读”课程思政融入初探

2021-11-22 09:20杨建兰李海霞
现代英语 2021年2期
关键词:汉语思政文章

杨建兰 李海霞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023)

一、研究背景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02)提出,大学英语要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何莲珍,2020)。当学生过了四级,向更高水平推进时,教学更要突出多元性。选材上既要包括具有时代特色的科技、经济主题,也要包含思想、文学等人文主题;既要有西方先进文化,也要有中国优秀文化。

近几年,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促发了业界人士的积极探索。有关课程思政的资源开发是大家特别关注的,梅强认为其中一条路径就是积极补充语言教学素材,包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英对照)、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版本、中国英文媒体的报道与评论等。资源开发要牢牢以国家文化的主旋律为核心。其他方面的课程思政探索研究也越来越多。肖琼和黄国文从思路、目标、师资等6个方面讨论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强调外语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刘正光和岳曼曼提出了通过重构教学内容、转变教学理念实现外语课程思政的思路。这些文献对我们的研究有很多启发。

二、增加中国文化阅读

“高级英语阅读”是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高年级学生的选修课,课程大纲明确将品质与价值塑造、语言能力培养、思维方式互鉴三维目标融为一体作为教学主要目标。品质与价值塑造是指通过对阅读材料的甄选、挖掘和应用,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文化思辨能力。语言能力培养目标是指培养学生英语表达汉语特有成语、俗语、谚语等方面的能力。思维方式互鉴是指通过阅读,感知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首先从讲义上拓展新内容。刘建达在谈及大学外语教材的修订时,强调“要兼顾外语核心素养的方方面面……包括课程思政要求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例如,教材编写者需要增加对比中外文化的内容,通过对比,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优越性”。这是我们首先关注的。

开发增加的文章首先是中国新时代顶层高屋建瓴的思想,也选取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中国现、当代文化。“阅读西方”从六级阅读、时事英文杂志中选取,注重有中国元素、或适宜进行中西文化价值对比的文章。贯穿这两部分阅读的思政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价值观培养、英汉语言转换、中西思维方式互鉴三位一体的高级阅读

(一)价值观培养

在选材时注重有价值引导的文章,比如Confidence in Chinese Culture(文化自信),让学生学到习主席具有远见的中国文化观,也学会“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英语表达。因为,会用英语表达纯中国文化概念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前提。再比如,中国目前努力创建的“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能证明中国对和平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大国担当和责任心。对于儒家思想,西方人是怎么看的?美国文化作家房龙笔下的孔子和我们中国人眼中的孔子一样吗?中国传统风俗和节日是人民大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也应该有所了解。希望这些文章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用英语认知中国文化,以不同语言探求中国文化的精髓,将来在传递中国文化的时候语言流畅且自信。

这些年来文化大家们深刻认识到了中国文化英语书写的重要性,比如«中国传统文化通览»(英汉版)给我们提供了中国文化的总体图景,为“阅读中国”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英汉语言转换能力

四级后的高级英语阅读的语言重点放在英语如何表达较复杂的思想信息,以及其与汉语在词汇构成、句式结构、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在阅读中也要有意识培养学生中国文化特有而英语没有的文化现象的英语表达,比如汉语特有的成语、谚语、经典诗句等,用阅读中学到的结构打通汉语与英语的鸿沟。

成语和典故,这种使用非常频繁的汉语词汇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要转换成英语,在内涵、结构和音韵美感上都有很大的挑战性。在阅读中要培养学生对这一语言现象的感知和关注,所以在“阅读中国”的部分特别增加了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成语翻译,比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沉鱼落雁”。在翻译“三顾茅庐”时,只译字面含义是不够的,必须知道深层次含义(pay three visits to the cottage in person to show one's sincerity)。双语交叉互译有助于准确理解汉语成语的意思,避免了在英语表达汉语成语时流于字面而忽略深意。

汉语俗语、成语、诗句是汉语独特的语言文化,如果在英语阅读中,将此类中华文化与相关英语表达结合起来,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内涵将更丰富。比如学到sober这个单词时,让学生用此词翻译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醒”字就是sober最好的解释。再比如condense和essence两个单词用来表达“浓缩的都是精华”(All condensed is the essence),让学生表述这句人人皆知的名言时,学生都能感到两种语言表达的智慧有一种奇妙的趋同性。凝聚在这样简短的精句、名诗当中的中国智慧如果能在异语文化中找到合适的表达,等于和世界分享中国智慧。这种精句翻译完全可以广泛应用到别的英语课上。这种方法从期末考试情况看对学生理解汉语精句名言非常有益。感知两种语言的共核、弥合二者的差异、传递汉语的神韵,中国语言文化一定会传得更远。

(三)中西思维方式互鉴

讲义的“阅读中国”注重了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给学生提供一个从英语角度感知中国文化的体验,通过细读、分析、练习,讲义从内容到语言都浸润着中国文化。相比之下,“阅读西方”大部分文章是学生熟悉的英语六级阅读材料,都选自英美主流媒体,关注的是经济、科技、环保等话题。除了两个模块在内容方面有互补外,教学中特别关注两个模块中反映出来的中西思维方面的差异。

中西历史文化差异直接反映在中西文本中。中国一直奉行尊崇自然的处世态度,这种传统让中国对待危机、冲突时有了一种深思远虑。我们对世界超越物象的思考和总结抽象而精炼,比如儒家的“仁”是贯穿于社会各个层面的一种友善、相亲的处事态度;«易经»中的“易”可以囊括远至宇宙万物之变迁,近至个人命运的起落。由于这些概念的高度概括性,其在现实世界中无处不在,却又难于把握;其义理包容万象,到具体问题却不一定能直接提供解决方案。而西方传统,尤其文艺复兴以后的近现代文明强调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性。他们的社会实践就是解决现实问题,用科学的方式破解大自然的奥秘,利用一切手段探索、征服、利用客观世界甚至人类本身。这两种不同的文化会直接反映在文字表达上。中国的表达更加宏观、抽象、综合,而西方文章特别突出分析、实验、调查,焦点突出、问题显然,似乎无论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心理问题,都可以化解为部分、层级,逐一剖析解构。重视抽象问题的量化表达成为西方文章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思维方式就像中医一样,辨证施治,而西方思维方式则哪疼医哪。

思维方式没有绝对的优劣,对不同的问题应该采取不同的思路。两种思维方式因时而异、因事而异,都对人类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西医在医学上独领风骚却难于应对全球流行病一样,中国的统筹治理、合力抗击疫情被证明是最成功的路径。因此,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中西互鉴、取长补短。在认识世界方面,中国式的综合性更适合长远地解决问题,而西式思维方式更适合解决具体问题。

与中西方思维差异对应的是文章语篇构建不同。英语文章的连贯从词汇层面靠连词、关联词关系词来实现;而汉语则更多依赖语境、概念关系、共享文化来实现连贯。从文章结构层面来讲,西式文章程式化的结构也是一种语篇特征,比如“问题—原因—解决”型文章有其自成一体的模式。中国的文章不一定模块分明,但是仔细寻找,也都能找到其句子组织特点。关注中西语篇构建的差异让学生更容易读懂英文,也更容易在两种语篇构建中互相转换。

四、结语

在“高级英语阅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中,我们经历了认识上的转变、教学内容上的重构、思政融入教学、期末考试评价的四个阶段,探索出一条兼顾语言学习与价值观培养、兼顾英语汉语思维异同、注重中西文化互鉴的思政路径,基本上达到了课程的思政教学目的。这样的探索对其他英语教学也很有意义。

猜你喜欢
汉语思政文章
学汉语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汉语新韵》简介
追剧宅女教汉语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