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罗西
(浙江省杭州市春晖小学,浙江 杭州 310051)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参与运动的心理倾向,是获取运动知识、基本技能、参与运动的基本动力之一,影响着人们参与运动方向和强度。运动兴趣可以有效发展人的智力、体力,激发人的潜力、动力,提高运动效率,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和奋斗拼搏的品质。
1.2.1 运动兴趣具有倾向性的特点当小学生对某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感兴趣时,其意识往往倾向于参与这种体育运动项目,不仅表现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该体育运动项目,在课余时间也非常愿意去尝试突破,获得进步和成功,而这种结果又会反过来强化运动兴趣的倾向性,促使小学生更喜欢该体育运动项目。例如,某小学生对篮球运动有广泛的兴趣,他会主动查阅资料、观看视频比赛,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尽可能地运用到训练、实践中,促进篮球技术水平的提升,而篮球技术水平的提高,又会进一步激发其对篮球运动的兴趣。
1.2.2 运动兴趣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运动兴趣持续的时间越长稳定性越强,稳定的运动兴趣可以使小学生持续地坚持体育锻炼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即便是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也不会轻言放弃,从而形成强有力的推动力促使小学生去学习。这种效果反过来又可以强化运动兴趣的稳定性,为体育学习提供更强的推动力。
1.2.3 运动兴趣具有年龄结构的特点小学生天真活泼,具有好动、好奇、好玩的天性,他们把体育运动看成“玩”,只要能活动、玩游戏就会感到满心欢喜,表现出兴趣盎然、不知疲倦。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变化,其运动兴趣也会随之变化。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在一至三年级阶段为活动充分,选择多以游戏、追逐跑等简单、富有趣味性的运动;在四年级阶段变化剧烈,球类运动的选择人数增加,运动兴趣分化较明显;在五至六年级阶段关注技巧性项目,有更多的小学生喜欢跳高、跳远、武术、球类等项目。小学生的运动兴趣表现出不稳定的特征,易对单调的运动项目产生厌倦情绪。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体育教师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小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运动兴趣的培养,离不开体育教师的引导与激发。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引趣是激发小学生体验快乐、参与运动并逐渐形成体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体育教师可运用新颖的教法、生动活泼的用语、优美形象的示范、形式多样的活动、情景教学的设置以及趣味的体育信息来引导小学生进行学与练,使小学生在愉悦中体验欢乐并逐渐形成稳定的运动兴趣,如在准备活动中,体育教师可引导小学生进行“小鸡”舞、“兔子”舞等热身运动,激发小学生的运动乐趣。通过变换活动的方式,采用“小组比高”“快快归位”“青蛙快跳”等一些具有团队性活动的方式来热身,调动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活动身体的各部位,为课堂教学做准备。
游戏教学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之一。体育游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有效教学,激发小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游戏教学法可以给小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寓教于乐。在热身活动、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都可以适当加入增加学习趣味的小游戏,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耐久跑教学中,可设置不同形式的“追逐跑”“喊数抱团”“丢手绢”等体育游戏,发展小学生速度、灵敏、反应等身体素质。在基本部分的教学中,可以变换形式、设计趣味性的运动游戏来引导小学生进行学练,如在起跑的教学设计中,可采用站立式起跑、坐立起跑、背向站立+起跑、原地高抬腿+起跑、蹲踞式等形式来发展小学生跑的能力,花样跳绳、音乐操等发展小学生的协调性、节奏感和判断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有效的语言激励有助于鼓励和促进小学生的进步、发展和兴趣。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可用“真棒”“动作很标准”等语言进行鼓励。在课堂小结和评价时,可用“这节课大家练习得很认真”“表现非常好”等语言来肯定小学生的运动态度和行为表现。
好胜争强之心,人皆有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置比赛的方式,吸引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运动,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发挥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进取心,促进有效教学。例如,在跳绳教学中,可设置小组对抗、达标赛、挑战赛等形式进行。
体育教师可采用设疑教学法来激发小学生的运动兴趣。以“长江黄河”游戏为例,一般都是明确哪队或谁是“黄河”队、谁是“长江”队,这种叫明示法。为激发小学生的运动兴趣,在明示法后,用一两次设疑法,即将2块写有“长江”“黄河”队名的纸牌扑放在中线上,教师发令“长江”(或“黄河”)后各队先按兵不动,由队长快速翻开纸牌、探明队名,根据教师指令(“长江”追“黄河”或者“黄河”追“长江”),队长指挥自己的队伍追或逃跑,从而发展小学生的反应力、判断力。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优化教学策略,注重小学生的运动兴趣的养成,激发小学生对运动的内在兴趣。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将体育运动与竞赛教学相结合,可以激发小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对学练的积极性。但应注意竞赛的方式和方法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及体质差异,不然会使一些小学生对比赛丧失信心。有效的对抗赛、追逐跑等竞赛性质的学练方法,能有效激发小学生的运动兴趣。在快速跑的教学中,如果每节课都采用直线跑的练习方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淡化。教师可以通过变换形式,采取小组“迎面接力赛跑”等形式进行。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除了进行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外,还可以开发一些趣味性的体育项目,以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如“两人三足”“毛毛虫”“袋鼠跳”“飞镖”“沙包对战”“滚铁环”“旋风跑”等趣味性体育项目,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体育项目。体育项目的增加,增加了小学生的可选择性,其运动兴趣也会被调动起来。
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是关注每个小学生发展、兴趣培养和养成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选择适宜的教学目标,开展分层教学与因材施教。小学生在意识形态、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运动能力、价值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统一的要求和教学目标不易满足所有小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将分层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体现了体育教师对小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如在篮球行进间投篮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篮球水平差异,可以分成A、B、C 3个层次,对于A、B层次的小学生而言,对其完成动作的质量要求较高;对于C层次的小学生而言,应注重对其学习兴趣和信心的培养,如加强球性、传接球、基本步法等方面的练习。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代技术、多媒体教学手段已普遍运用到教学中,为小学体育教学提供了便利。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挂图、多媒体等形式进行教学,小学生还可以通过观看田径、体操、足球世界杯等比赛视频来强化技术动作的学习、掌握与运用。同时,观赏体育赛事,对小学生的运动兴趣的培养也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场地布置与器材创新是小学体育教学的前提,对激发小学生体育学习动力和兴趣至关重要,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必要条件之一。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应多引导小学生、利用场地器材进行各种变化进行组合练习,如在跨越障碍赛跑游戏中,可借助体操垫、健身球、短绳、橡皮筋等作为障碍物体,对障碍物选用、布置、次序进行组合搭配进行练习,在体育教师的指引下,小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等形式进行学与练。
运动兴趣的培养,不仅是体育教学的初衷,更是终生体育意识养成的过程。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小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教育,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重视小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在教学策略上不断改进与优化方式方法,通过诱导、激发、调控小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小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体验运动乐趣,促使小学生运动兴趣的形成、巩固与发展。
小学体育教学是小学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之一。小学体育教学应充分挖掘体育课程的功能和育人价值。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注重小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教育,重视小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将传统的教与学方式转化为现代教与学的方式,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要善于思考、勤于钻研,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中,寻找能激发小学生运动兴趣的新元素、新方法、新策略,开展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