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洁
“十三五” 收官、“十四五” 开局之际, 经济增长放缓、新旧动能转换,特别是面临着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如何稳经济、保民生,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成为我们当前面对的重要课题,迫切需要财政部门提升治理能力, 运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加强财源建设, 确保财政收入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 我国“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 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迫切需要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现代财政制度建立、 助力财政治理能力提升。 2019 年5 月,财政部印发《关于推进财政大数据应用的实施意见》,要求适时开展一系列财政大数据应用。
“十三五”期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进一步放缓,财政支出需求不断增长,财政收支缺口进一步加大,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是对财政收入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 开展财源建设大数据应用场景建设, 确保财政收入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增长成为当务之急。
财源建设大数据应用场景,其中“财源”指明研究主体为财政收入的来源。 数据源主要是税收收入数据、非税收入数据、宏观经济数据、市场主体数据等。其中,税收和非税收入明细数据可通过财政内部系统及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获取, 宏观经济数据和市场主体数据等均为外部数据,可通过第三方、互联网等渠道获取。 而“建设”强调了大数据在此项工作中的作用, 这里大数据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不只是通过数据去统计、分析、监控,更重要的是通过数据分析的结果反馈、指导业务工作,从而真正实现“数据”与“业务”的有机融合, 完成财源建设的整体工作。
在当前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压力较大的背景下, 我们力求财政收入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并努力发掘培养高质量增长点,具体来说财源建设应用场景包括财源现状、 财源监控和财源培育三部分。
财源现状主要是对存量财源的基本面分析, 包括税收情况、非税情况、重点税源情况等,通过地图、图表等丰富的可视化效果, 直观清晰地展现财源总量、结构、分布等,并从多维度进行分析,整体把握财源现状。
1.财源概览及结构。 包括财政收入组成、 财政收入分地区、 财政收入分级次分析。
2.税源分析。 包括税收收入概况, 税收收入构成及增长分析,税收分地区、分税种、分注册类型、分行业、分级次情况分析, 重点税源分析,重点领域分析(包括新兴产业、 高新企业、 工业园区等),纳税排名分析等。
3.非税分析。 包括非税收入概况(分资金性质、收费项目、收入科目统计),非税收入缴库情况, 时间维度非税收入趋势分析,收费项目、执收单位非税收入收缴情况分析、土地储备分析等。
财源监控主要是动态监控财源异动变化情况, 通过设置多重监控指标, 进行不同层次的提示预警, 实现防范财源减少、 规范财源管理的目的。主要包括:财源变动监测、重点财源增减监测、异地纳税企业对比研究、 国有企业监控等。
1.财源登记注册变动监测, 数据源为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市场主体登记信息、 天津市税务局纳税人登记信息等。 开展新增注销企业监测,按期监测新注册、注销企业的数量及税收变化情况。 关注新增企业的当年及累计税收变动、 主体税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变动,研判其培养周期。 关注注销企业上年税收贡献额, 防范因企业注销而导致的大幅度财源流失。
开展财源流向分析,研究跨省迁入迁出企业的流向,分析影响因素及对策。监测跨省迁入企业当年累计税收变动、注册资本、产生税收时间、 原注册省份、 落户区等, 分析跨省迁出企业的迁出地和迁入地, 对异常的大量迁出进行提示预警。 根据迁入迁出企业的具体情况分析其政策、地域等原因,并研究相关对策。
2.重点财源增减监测,从微观企业及中观行业的维度进行分析, 研判原因及对策。 数据源为税收申报入库数据及社保、 企业经营相关数据等。 设置财政收入贡献骤减预警, 包括收入贡献绝对值骤减和降幅较大预警。对近5 年历史数据进行分析, 建立数学模型推算出预警阈值, 再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及业务要求, 科学地设置预警指标。
设置企业经营不善预警, 包括经营规模收缩和用工规模收缩预警。 监测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及营业收入等经营数据, 监测企业个人所得税缴纳金额、 代缴工资薪金个税人数、 医保缴纳人数等用工指标, 对近3 年历史数据进行分析, 对逐年下降或发生大幅度骤降的进行预警。
3.异地纳税企业对比研究, 数据源为社保数据和税收申报入库数据。 教育医疗资源对个人有较大吸引力的省市, 可能存在空挂在当地只缴纳社保而异地生活纳税的情况, 影响税收收入及市场消费能力。 比对企业在当地缴纳社保未纳税或者少纳税的情况以及个人的社保参保基数与个人所得税申报收入数存在差异的情况, 对发现的问题提示预警并转发相关部门处理。
4.国有企业监控,数据源为税务数据、 国有企业财务报表、互联网数据等。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是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 国有企业的正常运行对区域经济社会的稳定也非常重要, 因此需要对国有企业的运行状况进行重点监控, 实时掌握大型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防范相关风险, 重点监控国有企业的纳税情况、财务指标、负面舆情等。
按照 “坚持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力有序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的思路,强化对新一代信息技术、 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重点通过大数据产业图谱、产业链的挖掘研究,制定相关财政政策, 加强招商引资, 完善相关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从而实现优化结构、完成转型的目的。
1.产业链挖掘。 对区域产业情况进行分析, 确定产业分布,梳理出特色产业、优势产业、 新兴产业和夕阳产业,摸清家底。同时对重点发展的新兴战略产业上下游产业链进行挖掘, 分析产业链条上主体企业、 配套企业的地域分布、 数量、 业务匹配度、税收贡献情况等。
2.确定产业结构优化方案。对于特色产业,强化产业聚集效应; 对于重点新兴产业, 研究完善产业链的招商引资方案; 统筹考虑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及夕阳产业,根据其税收贡献度规划产业调整周期,确保财源稳定。
3.财政政策加持。 将财政有关的资金补贴政策、采购政策、 减税降费政策等通过政策法规库进行汇总,根据需要查漏补缺, 制定新政策或调整旧政策等。 系统经过大数据筛选, 通过移动端将政策主动推送给相关企业, 并提供快速便捷的申请办理渠道。
4.政策效益评估。 从财源收入的角度进行财政投入产出效益分析, 为发现问题企业和完善政策提供依据。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进行政策效益分析, 指标包括第二、三产业总产值占GDP 的比例, 先进智能制造业总产值占GDP 的比例,中高端产业就业总人数和变化趋势,本市企业在全国、 全球申请和获取专利数量等。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财源建设大数据应用场景的目标、内容、技术手段也应持续完善不断更新, 同时结合财政改革与管理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逐步开展更多的财政大数据应用, 以推动财政治理更加精准、高效、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