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娜 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实验小学
教研活动是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教师专业成为为目标,学校课程实施及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具体教学问题展开的一系列研究活动,教师是教研活动的主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教研伙伴,依托教研活动能够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使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更强的素质与能力。高质量体育教研活动应该从体育教育发展现实需求入手,选择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作为主要切入点,激活教师主动性并提升教研效率,利用多样化的教研活动推动教师专业进步,进而实现小学体育教育的提质增效,真正满足小学学生全面发展需求[1]。
小学体育课程在学校与社会中的地位长期处于偏低水平,虽然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并积极推动校园体育发展,但是在一定时间内仍然未能根本性改变体育教育的弱势地位,体育教师与教研人员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体育课程专家与理论研究人员设计制定并指导实施体育教育,课程的弱势地位导致教研人员未能得到足够关注,体育教育工作者也较少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教研活动,例如山西省的体育专职体育教研员和兼职体育教研员数量为130名,而这些教研员需要面对全省90000余名中小学生。而很多体育教师因为体育教研活动的重视程度不足,他们无法深刻认识到体育教研活动的价值,被动完成学校任务并参与教研活动,部分体育教师甚至不敢主动承担教研任务,将这些任务抛给了骨干教师,这就使得大部分小学体育教师无法得到有效锻炼,各类教研活动的作用与价值也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多样化的体育教研活动能够将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调动起来,使学生们在面对体育教研室保持更高的积极性,积极性的提升不仅仅能够促使体育教师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更能够激活教师的灵感,使得教师依托教育理论展开创新探索,进而解决体育教育之中长期存在的顽固性问题[2]。但目前很多小学的体育教研依然以集体备课、听评课、学术会议等为主,体育教师对这些传统模式已经非常熟悉并产生了厌倦感,教师迫切需要更多具有创新性的教研活动以适应政策形势、学生成长和教育创新需求,教研形式的局限性导致教师无法将全部精力和注意力投身其中。例如在听评课教研活动之中,很多教师并不能够保持注意力集中,点评时只是提出诸如声音较小、普通话不标准、教学深度可以提升等简单问题,大多数点评依然以表扬为主,久而久之教师们也对这样的教研活动感到厌倦,教师抱着完成任务心态去听评课,点评时也只是纸上谈兵,教研活动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
充足的教研时间是提升小学体育教研质量的基础条件,这可以为体育教师提供更加交流学习的机会,取长补短并在教研交流过程中总结创新教学方式,进一步满足小学学生的多样化体育学习需求,真正有效地解决体育教学问题。本文针对14名小学体育教师展开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八成体育教师的每个月教研次数低于一次,甚至有教师每个学期参与一次教研活动,而且每次教研活动时间不超过一小时。体育教研活动时间不足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首先体育教师对教研活动重要性的认知不足,被动参与教研活动而不主动提出问题,意见和建议缺少建设性与实质性,未能珍惜教研机会切实利用教研活动解决现实困难。学校管理者对体育教研的重视程度不高,在布置任务后只关注最终结果却并不关注实施过程,也未能将教研质量纳入考核范畴。体育教师的工作任务较为繁重,特别是在双减政策实施以后,体育教师同时要承担着体育教学、早操组织、课间操组织、社团活动指导、课后体育服务等任务,繁重的任务使得体育教师面对教研活动时有心无力。此外很多学生并未明确教研任务和教研活动时间,体育教师因此而出现了放松懈怠心理[3]。
小学开展体育教研活动是为了有效指导体育教学,解决体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现实问题,活动内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体育教研质量与有效性。教师在体育教研活动内容选择时应该真正从小学体育教学实际出发,满足教师专业成长需求才能够向着正确方向发展。但目前小学体育教研活动往往缺少明确的主题,教研活动主题应该由全体教师共同确定,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围绕明确主题展开教研才能够达到更好效果,教师可以从被动参与转化为主动提问、主动尝试、主动解决、主动创新。体育教研活动偏离教学实际则会导致内容过于广泛,无法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师的教研热情与积极性也因此而大打折扣,教研主题与实际教学同向而行才能够实现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帮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得到快速成长。
体育教研活动直接关系到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小学体育教育质量发展,教研活动的规范化建设将使得小学体育教研活动形成长效机制,在教研目标、教研频率、教研形式和教研评价等方面形成规范化的体系,改变现阶段小学体育教研随意性较强的现状。各地教研机构要积极发挥教学研究中心、课程发展中心、教学资源中心作用,全面提升教研能力并为广大基层小学提供优质服务,体育教研员主动参与到教研指导和体系建设之中,明确职能并确定工作侧重点,当基层小学体育教研活动发生偏离方向情况时及时介入。体育教师要用正确观念对待体育教研活动,积极主动丰富个人教研理念与教研知能力,正确认识体育教研对个人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体育教师要强化个人知识储备,用于承担主导者和主持者的责任,保持对体育教研活动的热情与兴趣,在教研活动中实现自我成长并带动其他教师共同成长,形成良性的教研氛围[4]。学校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同样要发挥引导作用,借助教师培训、专家讲座、教师论坛等方式引导教师学习教研知识、教研方法、教研体系,分享自己的教研成果与教研收获,提升教师对体育教研活动与个人专业发展关系的认知,真正将教育教学、学习成长、教研活动有机整合,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也实现小学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为校园体育发展和双减政策落地提供人力资源与教研资源保障,促使教师完成由教学型体育教师向研究性体育教师的华丽转型。
教研活动主题是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明确了教研主题后所有参与者才能够沿着正确方向顺利实施,体育教研活动获得丰硕成果的可能性也大大提升。因此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和教研员在开展教研活动之前首先要形成明确目标,总结分析新时代体育教育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不同地区、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型的小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各不相同,教师们在选择教研主体时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通过教研活动解决实际问题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在教师实现专业发展后教学质量也将得到全面提升。例如本校在教研主题确定过程中首先由每一名成员总结列出自己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认为适宜开展的教研主题,随后将教研团队成员的问题收集后总结分析,确定其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将其作为教研主题确定教研方向。体育教研工作者应该与体育教师保持密切联系,深入基层了解广大教师与学生的现实需求,将体育教研与体育培训有效结合起来,持续优化教学内容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创新。体育教研主题与教师教学实际紧密关联能够有效激活教师的体育教研参与兴趣,教师们有了明确方向目标后可以避免盲目教研,利用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最终解决现实教学问题。
体育教师需要对体育教研的重要性保持高度重视,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研的主体,他们的认知与判断将会直接影响到教研质量,因此学校管理者及体育教师自身均应该调整观念认知,将体育教研成果与教研参与纳入评价体系。学校领导者要提升教研意识,正确认识教研活动对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制定更加具体和明确的教研计划,为体育教研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从目标、时间、效果等方面展开全面的分析,在实施的同时全面检查监督,通过教研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规范使得教研活动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教研评价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能够进一步促使教师主动提升教研能力,使得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得到专业发展,全面提升学校体育教育质量[5]。学校在评价体制构建过程中要与学校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同时配套奖惩制度,调动体育教师的热情,使得教师在参与教研活动时能够得到物质收获与成就感荣誉感,在专业引领下教研活动有效性得到提升并解决了教师的教研困惑,教师的专业成长与素质提升将为体育教育发展提供全面保障。
传统的教研活动形式对于教师而言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通过教师的创新活动可以将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调整,教师能够更加有效地参与到教研活动之中,实现个人的全面成长。在现有教研体系机制上构建起全新的教研形式,形成了“集体备课—说课—集体商讨—讲课—课堂诊断—反思—再上课—再强化”的教研流程,教师通过持续参与和反复反思实践得到了全面提升,新颖的教研活动对教师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通过全新教研形式的实施,学校培养出一批优秀教师,教师的成长速度大幅提升,成长为教学经验丰富、教研能力极强、专业能力优秀的教师,切实为小学体育教育质量提升和服务优化提供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