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琴
(江苏开放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6)
近年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日益成为研究热点(王初明,2009)。该理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人类获得语言知识的唯一来源;语言习得的过程是以学习具体用法为基础的,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发现一些语言共性特征,这些特征反复出现,经过不断强化后便成为固定的语言单位(Bybee,2006)。同理,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接触到了纷繁芜杂的语言输入,经过加工归纳后逐步类化,形成高度概括的抽象语言形式(Ellis& Larsen-Freeman,2009)。 因此,语言输入的频率对认知和语言表征有很大的影响,有必要重新认识频次效应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频次效应(frequency effects)是指事物出现的次数和人们认识该事物的概率成正比关系,出现次数越多,越容易被人们识别。频次效应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还会牵涉到诸多因素如学习者的心理因素、认知因素以及语言项目本身的难易程度等。频次可分为分布频次和任务频次。分布频次是指某语言项目在语言材料中出现的次数;任务频次则指的是学习者接触语言项目的经历,强调重复练习对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
分布频次和任务频次对语言学习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语言学习过程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频次作用。语言习得过程就是语言范例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的熟练使用同样离不开频次作用。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Skinner(1969)对频次效应做过细致深入的研究,语言项目出现的频率越高,就越容易被强化而习得。语言学习的成功关键在于学习者多次接触语言材料并总结学习经验。语言学习就是沿着“刺激-反应”的不断重复而形成语言习惯的过程。Lado(1964)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二语习得理论,提出学习语法是一个习惯的养成过程。Lado将该理论运用到具体的语言教学实践中,从而创立了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认为一个语言表征的反复接触会强化大脑中的联系,进而加深该表征的习得深度,促进学习者自动化使用。
连接论认为人类大脑神经网络的各种活动都可以用计算机来进行模拟演示。模拟的神经元相互连接,组成一个巨大的网络,学习活动正是通过调整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而实现的。在该神经网络中,学习者可以对目标输出结果和自身输出结果进行比对,如两种输出结果一致,神经网络中各节点的联系就会得以激活;如果输出结果不一致,信息则会被传回输入起点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此来减少错误。换言之,语言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摸索、追求正确联系的过程。在语言教学中,学生因为频繁地接触大量语言材料,从而使各神经元之间联系不断得到强化,语言使用的正确性和准确性都得以提高。
Skehan等学者认为任务重复可以提高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熟悉程度,每一次的任务重复都可被视作下一次学习的预习和彩排。频次能帮助学习者减轻信息加工的负担,从而更好地达到语言的综合发展。
当前频次研究主要考查频次效应和听说读写等单项语言技能之间的关系,也有部分学者探索频次效应和词汇习得的关系。相关研究都证实了频次效应对语言技能和词汇习得均存在积极作用。
相关研究一般专注于频次效应对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等)发展的影响。Kiewra&Mayer(1991)让若干美国大学听同一讲座内容三遍,通过比较研究三次笔记和随后的测试,发现学生对讲座内容的理解随着频次的增加而逐步深入。国内学者戴劲(2007)也发现了输入次数和英语听力理解率成正比关系。
戴劲(2007)发现频次效应对阅读理解有着积极作用,输入频次的增加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正确率和阅读流畅程度,正确率随着输入频次的增加而提高;翟康和梅爱祥(2015)的研究证实了频次效应和阅读理解存在正相关关系。
周丹丹(2011)对20名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为期9周的三次重复写作进行研究,发现受试者在作文的内容、结构、语法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自我修改,作文整体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随着词块研究成为热点,本领域研究也逐步开始转向频次对词块习得的影响。Web,Newton&Chang(2013)调查了频次对词块习得的影响,发现频次能够促进对词块的接受性和产出性知识的习得。魏梅、王立非(2011)则发现了频次对英语惯用语学习的显著影响。周丹丹、范昆盟(2018)通过考查学生多次写作的过程,发现了频次效应对二语读写任务中词块使用准确性的影响,证实频次能大大地提高词块使用的准确性,频次对低水平学习者的词块使用准确性的积极作用尤为显著。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不难发现,国内外在频次效应对二语习得影响的研究基本一致,国内研究紧随国外研究,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就研究内容而言,基本可分为两类:频次对语言技能的影响、频次对词汇习得的影响。两类研究均以实证研究为主。当前,国内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本研究领域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数量严重不足,质量有待提高
有关频次对听力和口语的影响的相关研究不到5篇;有关频次效应和阅读的理解大概10篇左右;频次和写作的相关研究最多,20篇左右;频次对词汇习得的影响属于新的热点,有待进一步探索。
2.频次不是影响二语习的唯一因素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诸多因素彼此作用共同影响。而在实际研究中,因为诸多限制因素,通常是把频次作为单独的变量来探索其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这就使得研究结果不完全可信。在频次与词汇习得方面,对单词层面的关注较多,然而词汇不仅仅是单词,词块也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有关词块与频次的研究数量较少,仍处于起步阶段。
Kreshen的输入假说理论(i+1)认为,二语习得的成功有赖于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实则肯定了输入频次对语言学习至关重要。高频输入可以提高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熟悉程度,加强对语言分布特点的理解。尤其在我国,二语学习主要发生在课堂,学习者的语言输入途径主要是教材和教师,因此提高二语学习效率的关键在于科学的教学设计、理想的课堂教学实施和不断优化的教材编写。我国传统英语教学偏重知识的灌输和语法规则的解释,教师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开口机会少。这种重输入频次、轻输出频次的教学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因为输入频次的增加并不意味输出的增加。输入频次增加的功能在于使学习者的注意力从内容转移到形式,而输出频次的增加则使学习者将注意力聚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由此,二语学习者不仅要大量接触各种语言材料,也要有意识地创造更多使用语言的机会,增加输出频次。
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的形成、习得、运用都基于使用,语言以具体用法为基础逐步被人们所习得,语言使用活动中反复出现的共性特征得以强化,而后固定下来成为语言单位。”(王初明,2009)同理,二语是通过经验学会的,学习者从输入中接触到大量的语言实例,经过加工归纳后逐步类化,形成高度概括的抽象语言形式(Ellis&Larsen-Freeman,2009)。 “语言学习是范例学习,流利使用语言的能力来自大脑对经历过的大量语言范例的记忆,通过成千上万的范例抽象出语言的中心趋势。”(周丹丹,2018)然而范例是无限的,因此抽象语言形式也是无限的,人类是无法以有限的生命去掌握无限的范例的。而规则是有限的,可全部掌握的。所以,有必要把无限的范例学习和有限的规则学习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