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文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 青岛 266400)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及其内涵,每个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之间也都存在差异。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强国,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自古至今,丰富的文化遗产形成了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而英国是欧洲乃至整个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其生态产业结构和现代理念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与英国相比,中国的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状况截然不同。自然,英语和汉语作为两国的文化载体,也存在着较大差别。但语言源于生活,各类语种都存在共通之处。当今时代,全球化不断发展,大势所趋。汉语和英语分别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和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二者应当互相借鉴和补充,促进全球人民学习交流,提升沟通效率。
1.地理环境差异
从地理区位来看,中国大部分为内陆地区,只有东南地区沿海。几千年的社会发展造就了繁荣的农耕经济文明和中国人民传统朴素的优良作风。汉语中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秋收冬藏”“五谷丰登”“瑞雪兆丰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岁稔年丰”等都充分体现了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和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与之相反,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从15世纪开始,其航海业发展迅速,整个民族热衷于远航探险,造就了“日不落帝国”。这潜移默化地渗透在语言里,英语中有大量与船舰、海洋和水相关的短语。例如:ship that pass in the night:萍水相逢、get into deep water:陷入困境、all hands to the pump:全力以赴。
2.气候差异
从气候上看,中国西靠亚欧大陆,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暖风从东面吹来。在中国人的脑海中,“东风”即为暖风、春风,象征着“温暖”“春天”,它带来贵如油的春雨,为人们的生产种植带来便利。大量古诗词中有赞美东风的诗句,如“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而英国东靠亚欧大陆,西临大西洋,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预示着寒冷的冬天过后将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著作«西风颂»就是讴歌西风的典例。以下例子也都能说明两国人民对东风、西风的印象:
例1: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贾至«春思»)
译文:The east wind does not bear away the sorrow at my heart.Spring's growing days but lengthen out my still increasing woe.(Feltcher译)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寒雁南飞(«西厢记»)
译文:Grey are the clouds in the sky and faded are the leaves on the ground.Bitter is the west wind as the wild geese fly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在英国,东西风的寓意恰恰相反。英语里有俚语“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it'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译文:“东风来,寒风到,人畜都受害”。
可见英国人讨厌东风。而西风在英国人的印象里,则是能让人感到舒适惬意的和煦暖风,西风吹来,万鸟争鸣。西方文人素有赞美西风之言,如:
例2:It's warm wind,the west wind,full of birds'cries I never hear the west wind but tears are in my eyes(John Masefield The West Wind)
译文:那是一种温暖的风,西风吹时,万鸟争鸣;一听西风起,我眼眶中泪盈盈。(钱歌川译)
物质文化是指语言符号中反映与物质材料、日常用品、生产生活工具等经济基础设施相关的文化信息。各民族在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都有充满本民族文化色彩的物质,民族语言中也有相应的语言符号用于指示、表达。
饭碗,在汉语中有两层含义,第一,指吃饭用的碗;第二,指较深层次的含义,指人们谋求生存的工作和事业。在英语口语中,一般用one's bread and butter来表达。英文中bread and butter指面包和黄油,在西方文化中,这两种物质是人们填饱肚子的必需品,和我国文化中用于养家糊口的物质较为相似,因此这个译法很贴切。但是,如果指把饭碗翻译为bowl,那么谋求生存的工作和事业这层含义就无法表达了。通常把维持生计翻译为earn one's bread,失业也可译为out of bread。
例3:在钟楼前方长一棵柏树,传说能治百病,故称“药王树”。
译文:The cypress standing in front of the be1l tower is believed to have special healing power,thus is called “tree of panacea”.
在英文译文中,译者采用类比的手法将“药王树”翻译为tree of panacea,因为panacea在西方文化中指古希腊医药女神帕那刻亚。此处采用异化的方法,借用西方文化中人们熟知的词语来解释饱含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物品名称,外籍游客一眼便可领悟这是产灵丹妙药的植物。
1.饮食差异
民以食为天,不同国家的关于饮食习惯不同,用于表达食物的词语也不尽相同,但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对照之下也产生了一些饶有趣味的语言现象。
西方畜牧业发达,goose(鹅)和 milk(奶)是西方人的重要食物。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达,米饭是汉族人民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不同的饮食习惯产生了不同的语言表达,也有了这样的对应,the goose is cooked或the milk is spilt,都可以对应汉语中的“生米煮成熟饭”。又如One canno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直译的话就是“不打破鸡蛋就做不成煎蛋”,可以对应汉语中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肉是人们餐桌上主要的食物之一,也是重要的营养来源,英语中的“meat”一词可以用来表达某一事物的重要性,如:The chapter 3 tells the meat of the author's idea(第三章表达了作者的主旨),be meat and drink to somebody(对某人是至上的乐趣或某人精神层面的寄托),meat and potatoes(基础部分)等。在中国古代,肉通常被老百姓视为稀罕物品,是一种奢侈品,只有在庆祝节日时才能吃到。现在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肉类食品业已成为寻常百姓家中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佳肴,但以蔬菜、粮食为主导的朴素意识依然深深扎根于人们的观念之中。“肉”在汉语中多作贬义,鱼肉百姓(对老百姓搜刮和剥削)、如酒肉朋友(寻欢享乐的朋友)、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弱肉强食(弱者被强者吞并)、挂羊头卖狗肉(表里不一,狡诈欺骗)等。
两种语言中也有相似之处,汉语中常说画饼充饥,英语里也有“Hunger cannot be appeased with a painted cake”:“画饼不能充饥”。蛋糕(cake)也是英美人的传统糕点,很多习语与“cake”有关,例如“a piece of cake”小菜一碟。
2.劳作牲畜差异
牛是中国农耕社会时期的主要生产工具,农民与牛朝夕为伴,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它的依恋。自古至今,在中国人的脑海中,牛都是褒义的象征,汉语中赞颂牛的成语有很多,例如“力大如牛”“初生牛犊不怕虎”“买牛息戈”。习总书记提出的“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三牛精神,更为人们所称道。Bull指未曾阉割的公牛,西方人对bull的印象与中国人截然不同,认为牛象征着桀骜不驯、横冲直撞、性情暴戾。西方人认为马是速度、优雅和高贵的象征,受到人们的极度喜爱和尊崇。西方童话里王子通常骑着白马,文艺女神缪斯(Muse)的坐骑是长有翅膀的飞马。
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英语中的“马”和汉语中的“牛”表达的内涵是一样的。例如: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牛、to talk horse:吹牛、a bull in a china shop:冒失鬼。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别源于多方面的文化差异:地理位置、日常用语、生存方式、风土人情等。了解造成英语和汉语大相径庭的根本原因——文化差异,有助于提升英汉互译能力,有助于避免语言交流中的尴尬和失误,有助于抓住语言外壳下的核心意义,并实现更加顺利的跨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