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芳
(柳州工学院,广西 柳州 545616)
高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在国家强调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从思政课程之外的其他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要求下,英语翻译课程作为中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文化等碰撞较多的专业课程,无疑是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最为合适的土壤。
2014年,上海市教委提出要在高校所有课程中贯穿思政育人的重大理念,并在上海高校中推广改革试点。2016年,上海高校的改革经验被纳入中央31号文件。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12月4日,教育部党组发布«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也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018年9月,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要求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提到:“要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探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课程思政”已经成为近年来高校开展课程建设的新着力点,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环节。
翻译是“中国走向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桥梁,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是建好这座桥梁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英语翻译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翻译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要提升学生的政治意识和道德修养。任何语言都会传递某种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长期接受英语语言文化教育的学生,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会受到西方价值取向的影响,而学生因自身阅历及社会认识的不足,可能会因此对本国政治、社会文化及价值体系产生误解、质疑,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崇洋媚外的思想,这也是外语类课程中需要加强课程思政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英语翻译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也应在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中加入思政教育的浸润,深挖翻译课程中隐含的思政元素,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不仅提升学生的翻译综合能力,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树立对中国文化、民族精神的认同感、自信心、自豪感,使学生在参与对外交流活动时,既能保证翻译任务的质量,更能时刻保持较强的政治意识和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国家利益,成为具有扎实翻译能力、过硬政治素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家国情怀的翻译人才。
目前的英语翻译课程教学长期关注翻译技能的提升及翻译理论知识的积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不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的翻译教学中专业学习及技能提升几乎是课程学习的全部,教学内容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涉及十分有限,未能起到全方位、全过程育才育德的作用。
目前的翻译教学受传统英语学习模式、学生英语基础、教师教学能力等因素影响,教学以英译汉的训练为主,即英语国家文化、经贸或社会现象的汉译为主,涉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译内容较少,对本国文化的英语转换重视不足。
目前的英语翻译课程未将翻译课程隐性课程思政教育功能与思政课的显性思政教育功能相结合。未发挥跨专业跨课程交叉培养人才的优势,单一的翻译课程思政内容有限,效果不明显。
大数据时代及“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技术便利仅用来提升学生翻译专业知识积累及实践技能提升,疏于用其来促进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
目前英语翻译课程选用的教材多以汉英-英汉双语转换的技能训练及翻译理论的阐述为主,内容多以文化、历史、科技、经贸、旅游等为主,涉及思政的内容较少。
承担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的教师,多接受了专业的语言文化学习或翻译专业学习,在开展翻译教学时多关注学生翻译理论知识的积累及翻译技能提升,对课程思政的意识和主动性不足。
目前大学校园内开展的英语类课外活动如英语角、英文类赛事、英语沙龙等,多以英语国家文化活动为主题,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较少。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社会对翻译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英语翻译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翻译技术、师资提升等多方面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朝着更科学、更智能、更有效率的方向进步。英语翻译课程应将专业课程的育才与育德功能有机结合,打造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英语翻译课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培养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民族立场坚定的新时代翻译人才。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围绕课程目标,以教材为根本,仔细研读,积极思考,敢于创新,借助网络、图书、多媒体等途径深挖课程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内容,同时在有限的课本内容外,增加丰富鲜活生动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丰富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内容。在原有课程教学设计基础上进行调整创新,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
整合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多方资源,如尝试与其他课程,尤其是思政课的合作教学,邀请其他课程教师参与课堂教学,分享与行业发展有关的思政案例;利用翻译公司或校外其他企业资源,丰富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途径;借用多媒体设备,网络教学平台、翻译实践平台等辅助思政教学,也可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App、图书杂志等途径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于无形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借助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借助已有的并尝试开展本课程特有的英语类、翻译类或思政类第二课堂活动,如开设选修课、举办专题讲座、活动日、思政主题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语言类志愿者活动,组织学生到思政教育基地参观等,延伸课堂思政教学,巩固思政教学效果。
改革现有课程评价模式,将对课程思政元素纳入课程考核,实现评价内容多维度、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课程评价,尝试创建过程化、多元化的课程思政考核模式。
要做好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师资队伍自身的课程思政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是关键,可借助线上线下、校企合作等模式,促进课程任课教师及团队成员思政素养及意识的提升,同时增强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及中国的快速发展,新时代赋予翻译人才新的责任和使命,翻译不再是单纯的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也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的推进。高校翻译课程作为国家培养翻译人才的主阵地,应重视翻译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融入,为中国走向世界培养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能扎实、有国际化视野又具家国情怀的高素质翻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