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堃 郑州经贸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每门课程都要有思想政治课内容,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效应。体育本身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体育教学或体育活动中做到润物无声,盐溶于水,使体育育人功能与思政育人功能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当前各所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或体育活动中值得重视的,而体育本身也具有独特的思政元素,比如爱国主义、团体精神、竞争精神、不服输精神等,这些元素既能提高学生道德意识,又能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体育团队项目能够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团队凝聚力。基于当下国情,如何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政教育,特别是通过团队体育项目中,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增加凝聚力、家国情怀。
体育是国内大中小学校必开的公共基础课程。“课程思政”理念润物无声盐溶于水的渗透到学校体育教学中。在体育课堂上不仅有运动技能的教与学,还有思政的教与学,做到协同育人。最终实现学生通过体育教育或体育活动获得健康体魄,愉悦心情同时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竞争精神、爱国精神、坚忍不拔不服输精神以及规则意识,健全人格。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做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一)为适应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高校公共体育课以及体育活动是促进在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掌握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必修课。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每门课程都要有思想政治课内容,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效应。为促进高校体育课以及体育活动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应从“课程思政”的角度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师非常重视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体育参与和体育锻炼的程度,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健康以及意志品质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忽视了体育课以及体育活动的思政育人功能。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探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在高校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团体项目中实施思政教育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人才的重要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内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和最终目标就是培养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和活动中,旨在改变以往高校体育教学以及体育活动中思政元素未能充分应用的状况。目前,随着国家的重视各高校也对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重视起来。体育教师也加强挖掘体育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实施和教学评价的思政元素,注重知识技能的教学,融入德育教育,通过开展团体体育活动培养大学生团队意识,团队项目的开展也丰富了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因此,在高校团体体育活动中,既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锻炼意志素质以及团队精神,又能更好地实施高校体育思政教育课程模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育是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必修课程,它自身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思政教育和德育教育元素。而团体体育活动具有更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和开展团体体育活动中融入思政元素,既能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又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和团体体育活动中,更能体现体育的育人功能,通过团体体育活动又强化了思政教育,同时有利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设和培养。
(一)体育本身具有特有且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以及德育元素。在团体体育活动中既能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能强化思政教育。在体育活动或比赛中,运动员们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体育精神。团体体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最好方式。在团体项目竞赛中处理与他人的合作竞争关系以及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对学生的集体主义、团队精神以及进取精神是很有效的培养。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对输赢的态度。同时,结合不同的对手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位置,同时又以不同的策略进行协调和合作,进行责任意识渗透。
(二)国内高校人才培养首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指导思想。体育教学活动更应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在体育教学和团体体育活动中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和科学内涵润物无声渗透到每名学生,同时积极引导学生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以最健康的姿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在高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就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而言,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施既是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实施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出发点。高校体育教师要善于挖掘丰富的学科资源,把体育知识技能教学与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有效结合起来。这样,高校体育教师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锻炼出健康的体魄,还可以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素质等综合素养。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目标一致,教育效果方向一致,形成有效地协同效应。
在“三全育人”战略目标下,构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思想教育五大原则,避免高校体育课与思想教育分离或出现“两张皮”现象,这样就能打好打赢课堂、教师、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打破障碍五大攻坚战。为了加强高校体育教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实现两者的同向同行,结合当前理论研究基础实际研究形势,在“大思政教育”的视角下,坚持高校公共体育体系的五大基本原则。
(一)构建“课堂攻坚”基本原则。高校通过在课堂上开展课程思政,在体育课传授学生运动技能以及运动知识的同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做到价值引领,科学合理设计大学体育课堂。高校体育教师在设计课堂内容时,一定要转换意识,统一思想,做到以体育课为主导,深入挖掘体育文化以及体育精神等思政隐性资源,把思政元素和德育元素能够润物无声的融入课堂教学中,充分融合,使专业内容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特别是在团体体育项目中要正确引导学生,可以运用语言激励法、教学比赛法或榜样示范法重点培养大学生价值观念和意志品质。
(二)构建“教师攻坚”基本原则。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陈宝生专门指出思政课不单纯是思政课老师的事。因此,体育老师应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转变意识,挖掘体育的思政元素和德育元素,并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中,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当前,体育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单单是教授学生体育运动技能、体育保健、体育基础知识还应承担对班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领以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责任。体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充分融合。
(三)构建“教法攻坚”基本原则。教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运用好的教法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学生熟练掌握运动技能,在“课程思政”视野下,体育教师应创新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育人教学方法,转换思想改变传统重知识重技能轻思政轻德育的观念。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可以运动课堂教学比赛、言语激励或情景设置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在课下可以通过组织团体体育项目,结合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在团体活动积极正确引导大学生意志品质和价值观念,润物无声、盐溶于水的进行思政教育。
(四)构建“自媒体攻坚”基本原则。近年来随着网络课程的快速发展,很多网络课程资源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特别感兴趣,可以说是伴随网络长大的孩子。他们熟识网络并喜欢通过网络平台探知未来和展示自我,也是最容易受网络中一些思想和观点影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代。体育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机结合体育课程特色开展线上课程,体育老师录制相关专业线上课程,线上课程内容要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通过构建“自媒体攻坚”加强线上课程建设,高校体育老师通过录制体育理论方面网络课程能够传授健康知识给大学生;这样的授课模式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个性化需求,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终身体育目标;线上课程也可以剪辑一些精彩比赛视频片段,比如女排赛事这样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五)构建“破壁攻坚”基本原则。自2016年全面推动体育课与思政教育同向育人以来,在一段时间内体育老师不能处理好体育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出现“两张皮”的情况。“课程思政”视野下,一定要破除两者之间的壁垒,切实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原则,让两者的有效融合起到更好的育人效果。高校体育课全过程育人要做到课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课下(体育文化、体育社团、体育赛事)两个维度,特别是课下团体体育项目能够更有效地融入思政内容。
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是一项系统的、持久的、复杂的教育过程。高校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实施课程思政同向育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好五大攻坚战,不能急于求成。思政教育的渗透应贯穿整个体育教学以及体育活动中,教师应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和体育活动,从教育目标、教学组织方式,到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确保每个环节中都有思政教育的渗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思政教育与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借助体育团体项目进行思政育人,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团队意识、爱国主义精神、竞争精神以及不服输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