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学生的心灵之旅

2021-11-22 02:07周志磊
读与写 2021年31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狐狸词语

周志磊

(山东省东营市育才学校 山东 东营 257505)

课标中多次强调朗读的重要性,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又如:“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简言之,朗读除了字正腔圆、文从字顺的基本要求外,还要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日常教学中朗读的落实并不理想,那该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让朗读真正提高语文教学实效呢?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让学生在朗读中爱上祖国的语言和文字

读书声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最显著特征。读,是学语文最基础的方法;读,是学语文最基本的路径;读,是学语文最有效的手段;读是通往背诵最厚实的道路。

语言文字的美,就应该通过朗读来感受。读《刷子李》一文,一袭黑衣、把刷墙的苦力活干成艺术的“刷子李”让人叹为观止;读《桂林山水》一文,静、清、绿的水,奇、秀、险的山让桂林山水甲天下实至名归。

语言文字的情,就应该通过朗读来传达。当我们读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时,历史的悠久、战争的不幸跃然纸上;当我们读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但我们读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时,有志少年的形象呼之欲出。

朗读赋予了语言文字强大的生命力,朗读让语言文字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正确的朗读指导会让学生爱上祖国的语言和文字。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通向理解最佳的途径。在朗朗书声中,语感得以养成。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读中慢慢喜欢上祖国的语言和文字。喜欢上语言和文字的时候,就已经喜欢上了语文。

2.朗读,应该是一个让学生自己发现的过程

有些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有些简单粗暴。直接把词语或者句子标红了,让孩子们重读,或者拉长。这不符合“学为中心”的理念。学生是主体,教师最好是引领与启发。朗读,应该让学生自己发现语言文字中暗藏的秘密。

2.1 朗读让学生发现词语丰富的内涵。

《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有很多描写声音的词语。有一次外出上课,我在课件中列出了下列词语:

美妙 拂过 温柔 雄伟 激动

呢喃细语 汹涌澎湃 波澜壮阔

淙淙 潺潺 哗哗 唧哩哩 滴滴答答 叮叮咚咚 叽叽喳喳

怎么让学生读出词语的美妙,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内涵?

我先让孩子们试读,孩子们保持一个节奏、大声朗读了一遍。

“孩子们,读词语可不能这样读,拂过是一种什么感觉?”

“老师,拂过,是一种十分轻柔的感觉。”

“那我们该怎么读这个词?”

“读得轻柔一些!”

“对啊,这样读就好了!”

学生很快学会了,能够读出大自然中声音的美妙、温柔与激动。

当读到“雄伟”这个词的时候,学生没有找到感觉。

“孩子们,雄伟是一种什么感觉?”

“老师,雄伟就是很高大,很有气势!”

“对啊,那应该怎么读,你来读一遍!”

“你读得还不够雄伟,谁再来读一读?”

“听了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一点雄伟的样子,但是还不够,请你再来读一读!”

“好,我终于感受到雄伟了!”

“孩子们,咱们再来看看这些词语:呢喃细语、汹涌澎湃、波澜壮阔,这次词语怎么读?”

“老师,呢喃细语应该是特别轻柔的悄悄话;汹涌澎湃应该是波浪的怒吼声;波澜壮阔应该是一种宽广雄浑的声音。”

“知道该怎么读这几个词语了吧?”

“淙淙、潺潺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呢?”

“老师,应该是水流不大,流速也很慢的一种声音。”

“对啊,就像我们在散步,不急不慢的!”

在老师一步步引领理解词语内涵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读词语的秘诀,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2.2 朗读让学生发现文本应有的味道。

当发现学生没有深入文本,朗读浮于表面,教师应不失时机创设情境,借助联想、想象、画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回归自然。

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金色的鱼钩》,孩子们读老班长临终前的话,读得字正腔圆、圆润饱满,本以为可以得到我的赞美。

“孩子,老班长为什么起不来了?”

“饿的!”

“是啊,一个快要饿死的人,会怎么说话?”

“老师,我知道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再进行朗读,孩子们就能读出老班长临终前的无力与遗憾,奄奄一息这个词就表现得淋漓尽致。常言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的学习就应该是这样的,在朗读中品味语言,在朗读中感受人物,一切都从文中读出来。

还有一次听《景阳冈》,老师让学生读“武松打虎”这一段:

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学生读得不紧不慢,稳若泰山。老师还表扬学生读得很好。课后,我单独找了那位年轻教师。

“这一段,写的什么?”

“武松打虎啊!”

“打虎的过程怎样?”

“扣人心弦,惊心动魄!”

“是啊,这么惊心动魄的场面,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到底怎样读才贴合实际?”

“周老师,我知道了,要读得紧凑,语速也要快!”

“对啊,一定要快,速度不快哪能表现出打虎的心惊肉跳之感?”

其实,朗读就是还原文本,就要符合故事形势,也就是要回归自然。

2.3 朗读让学生发现故事独有的乐趣。

《狐狸分奶酪》这篇课文,让学生讲述故事是教学重点。很多老师可能要求学生回家将故事讲给父母听,当成课后作业对待。可是,如果课堂上不进行相关训练,讲故事这个教学目标就不算完成。

讲故事,最精彩的是什么?当然是人物的对话。如果把故事当中人物的对话讲好了,就成功了90%。

《狐狸分奶酪》中,憨态可掬的小笨熊、油嘴滑舌的小狐狸让人过目不忘。但是,这个故事讲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狐狸笑着说”看似简单,实则很难表现。

好几个孩子站起来讲故事,讲得都不尽人意。

“孩子,如果你的朗诵作品得了一等奖,拿着证书回家你会怎么说?”

“妈妈,你看我得了一等奖!”

“对啊,这就是笑着说!

“如果你的同位刚刚取笑你雪地上摔倒了,结果她紧接着摔倒了,你会怎么取笑他呢?”

“哎呀,还说我呢,你看你也摔倒了吧!”

“对啊!我们平时就是这样说话的,怎么讲起故事来却那么拿捏呢!我们要自然一些,就像我们平时说话一样!”

但是要读好狐狸的话,只有自然是不够的。还要帮助学生理解狐狸这个人物形象。

“狐狸为什么会笑呢?这个笑背后有什么意思?”

“老师,狐狸很狡猾,是狡猾地笑。”

“老师,狡猾的狐狸肯定是想出了吃奶酪的计策,所以才笑。”

“是啊,这真是一只狡猾的狐狸!”

“狐狸笑着说,这事好办,我来给你们分吧……”

孩子们学会了笑着说。但是,故事讲起来还没有那么吸引人。

“孩子们,这两只小熊的话,同学们还没有好好研究。怎么讲述才能更吸引人呢?”

“老师,是不是应该读得笨一些!”

“对啊,你试试!”

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读得慢了些,读得厚重一些,读得瓮声瓮气的。

这样一对憨态可掬的,笨笨的熊哥俩的形象就出来了。孩子们再讲故事,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就通过朗读讲述传递出来了。那真是惟妙惟肖,百听不厌!

2.4 朗读让学生发现自己应有的自信。

班里的孩子,总少不了说话朗读声音小的。朗读声音小的,一定是不自信的孩子。老师一定要让他们大声读出来,从而在朗读中培养孩子的自信。

读课文或者说话的时候,越是听不见,老师越是不能急,你越急,她越低,我们只能给这些孩子创造机会。

“这孩子,声音比昨天好多了哈!”

“这孩子,声音比昨天大多了哈!”

“听了你的朗读,我觉得你更适合当船长!”

“同学们,你们一定向她学习这种执着、不放弃的精神!”

渐渐地,渐渐地,这孩子就有了自信。慢慢地,慢慢地,这孩子就有了精气神。当一个人能够大声朗读的时候,她就有了自信和底气!

3.朗读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不要大篇幅的齐读。有的学校的晨读,从一年级开始就让学生齐刷刷地读。殊不知,大篇幅的齐读,长时间的齐读,就是“唱读”的根源所在。因为,朗读就应该是个性展示的过程。

有的学校判断晨读好坏的标准是声音响不响,洪不洪亮。殊不知,这已经偏离了朗读评价的标准。如果读《白鹭》或《妈妈睡了》声音响亮行不行?肯定不行!违背了朗读的规律,与入情入境背道而驰。

3.2 千万不要用一种腔调一成不变地朗读。担任“曹灿杯”朗诵大赛和“国学小名士”比赛评委时发现,有些孩子第一句听起来还不错,可是越听越发现不大对劲。这些孩子,读什么东西都是一种味道。我时常跟孩子们说:朗读就像是我们平时的菜,啃骨头和吃豆腐我们不可能用一样的力道;吃辣椒炒肉和吃醋溜藕片肯定不能是一种表情;看到广袤无垠的草原和看到茫茫的戈壁肯定不是一种感受;所以朗读同样也是如此,不能用一种腔调一成不变地读。

3.3 注意朗读配乐的选择。如果配乐朗读,还得注意乐曲的选择。朗读古代诗文,最好配上我们中国的古乐,试想一下,如果伴着一首钢琴曲朗读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另外,要注意节奏是否合适,感情基调是否准确。恰当的配乐朗读会让朗读者和听者进入一种奇妙的境界。

我的电脑里存着50多首不同风格的配乐:旷远绵邈的编钟、行云流水的古筝、格调高雅的钢琴、让人肝肠寸断的二胡、使人心胸开阔的竖笛等应有尽有。每上完一篇课文,我总会发给学生一首乐曲,让他们配乐朗读。当孩子们配乐朗读的时候,家长们都赞不绝口。

“周老师,真想不到我的孩子还有如此天赋!”

“周老师,真想不到我的孩子还能如此厉害!”

“周老师,真想不到我的孩子还有如此格调!”

当音乐与朗读相遇,迸发出超乎想象的魅力,这就是音乐的魔力!

《诗经·大雅》这样记载:“吉甫作诵,穆如清风。”自然美妙的朗读让人如沐清风。让我们共同努力,重现语文课堂中的书声朗朗,这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回归语文教学本真的心灵召唤。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狐狸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找词语
语言文字规范 中华通韵(征求意见稿)
狐狸和猫
狐狸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狐狸便当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