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课堂中审美教育的实践路径

2021-11-22 02:07
读与写 2021年31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美的语文

刘 芳

(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光明小学 河北 沧州 061000)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知识内容,如文学知识、母语知识、审美知识等,在语文课堂中融入审美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说,语文教学为审美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从语文学习中获得了想象力与观察力的提升,从而能更好地发展自身审美能力。而通过审美教育,学生又能更加深刻地感悟语文课文的意象之美,发现语文学习的魅力。因此,教师要抓住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特点,将两者巧妙融合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1.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积极意义

首先,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与价值判断形成的初始阶段,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意义深远,能够使其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秉持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行为准则。其次,在语文课堂中融入审美教育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单一枯燥的问题,通过针对化、立体化、趣味化的审美教育活动让语文知识生动且富有吸引力,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以及学习热情都能得到有效提升。从德育角度来看,美育与德育本就关联紧密,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欣赏身边的美好事物能够启发学生寻找美并尝试创造美,从而对生活抱有积极的态度,以真诚、友善的眼光对待他人。

2.小学语文课堂中审美教育的发展现状

2.1 审美教育流于表面。实际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教师对审美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审美教育流于表面的问题,部分教师在开展审美教育活动时,仅仅采用课本内容作为审美素材,对其进行简单的讲解与分析,并没有脱离灌输式教学的本质。在此类课堂中,学生只能机械地做笔记,听取教师自己的审美观点,难以真正投入知识学习。此外,部分教师仅仅将审美教育当作教学既定流程,认为“走走形式”就可以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自我解说、提出封闭式的问题,学生仅需判断教师说法的正确性,却没有发表自己想法与见解的机会。

2.2 审美素材较为局限。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审美教育素材,这些充满美感的知识内容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基础材料,但若想进一步提升审美能力,仅凭教材内容显然是不够的。当前,部分语文教师存在着功利化教学的想法,只重视课本内容的讲解,很少进行知识拓展与延伸,反而局限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教材中的审美素材大多是文字类的,以小学生的喜好较难对单纯的文本感兴趣,也不能全面理解其中的美感。此外,并非所有教材内容都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联系,如何让学生理解此类素材中的审美观念也是一大问题。

2.3 学生对于审美教育不够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影响学习成果的关键性因素,但当前许多学生对于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高,究其原因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在更为开放的审美教育中也只是听从教师的讲解,认真记笔记完成作业,缺乏创新性的看法与见解。同时,家长与教师习惯性以分数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行为也加剧了学生的应试思想,将自身精力都放在提高分数上,对审美教育活动则参与兴致不高。

3.审美教育与语文课堂的融合原则

3.1 开放包容原则。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审美教育的实施初衷本就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在审美教育全过程贯彻开放包容的基本原则,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体验,避免以成人的眼光选择审美素材;实际课堂中,教师则要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于美的感悟与看法。让学生处于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才能使其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去理解美、欣赏美与表达美。

3.2 由浅入深原则。审美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教学任务,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也不是短期就能达成的,因此,教师要以长远的发展的目光设计审美教育活动,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比如,在进行审美教学时,教师应遵循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的递进方法,首先带领学生感知分析文本内容的美感,进而深入到创造美的阶段,让学生通过写作美文等方式进行美的创作。同样的,在对低年级段学生实施审美教育时,教师要更多关注学生对于美的认知,适应各项审美教育活动。到了中高年级段则应更加注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讲授审美技巧方面的知识。

4.审美教育与语文课堂融合的具体方法

4.1 以情境创设优化审美体验。教学情境的创设是辅助审美教育开展、优化学生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在进行审美教育时,教师应当利用好情境创设的优势,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审美素材。信息技术手段无疑是创建情境的有力工具,教师也要适当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以满足审美教育的基本需求,在具体实践中利用网络搜索完善教学素材,使用文字结合图片、视频的材料代替长篇的文本,让单纯的文本变得更加生动具象。

例如,在《雾在哪里》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想象出雾淘气、顽皮的样子,并能描述雾来时的情景,笔者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生活化的情境,展示了云遮雾绕的山川、云雾弥漫的树林、大雾弥漫的城市远景等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点名教学主题。在接下来的练习说话环节同样以信息技术为辅助,笔者提问:淘气的雾朦朦胧胧,像一层纱笼罩着大地,它还会把什么藏起来,出现什么情况?同时出示图片,如麦田、树林、学校等,帮助学生开拓思路。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学生能够感知到课文中所蕴涵的生活情趣,也更加愿意留心观察自然、观察生活了。

4.2 以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审美效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让学生们摆脱课堂学习的拘束感,在合作探究中更高效地完成任务。因此,教师可将小组合作模式与审美教育结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就既定的审美观点进行组内讨论,达到解放学生的想法并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这也为语文教师的执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教学过程设计水平,掌握班级学生的学情与认知偏好,也要规范学生的合作活动,使讨论内容聚焦于审美体验,这样才能实现高效率的审美教育。

例如,在《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教学中,本课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与艺术价值,理解其历史价值并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情。笔者在大致讲解完《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及主要绘画场景后,便组织学生进行主题为“我眼中的《清明上河图》”小组讨论活动,各小组可选取清明上河图中的一个画面来赏析,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后由小组组长汇总展示成员的审美体验。许多学生在表达自身观点时都会有所顾虑,小组合作的形式则能有效消除这种畏错情绪,让学生在同学面前大胆发表自身的审美感受,并在交流与探讨中获得新的启示,使自身对美的看法更加深刻。

4.3 以读写结合促进美的创造。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同属于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在审美教育中,教师也应发挥读写结合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将从阅读中获得的美通过写作来创造美。基于此,教师还要确保教学流程设计的科学性,在深层次阅读的基础上自然过度到写作环节,让学生及时记录美的感悟,久而久之就能培养学生记录美、创造美的良好习惯。

例如,《爬天都峰》一文通过描写作者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天都峰的场景,揭示了在困难面前,我们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息,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道理。本文的文字应用朴素自然,重点突显了深刻的精神品质,笔者便引导学生选择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回想这件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描述自己当时的想法以及事后的感受,参考课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通过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展开写作活动,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细微的事情背后也可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真善美。

4.4 以课外阅读完善美的认知。阅读是积累文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不断提升文学素养,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完善对于美的认知。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外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将优秀文学作品读透、读精,例如,可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会活动,由教师向学生推荐一本好书,再定期将学生聚集到一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中某一章节的阅读,读后学生们可自由发言表述自身心得体会。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能收获更多对于作品内容的解读,能够从多角度赏析作品。在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后,教师可鼓励学生统筹全文,将自己对于全文的理解或读后感悟写成一篇小文章,完成质量高的同学可获得一定的奖励,以此进一步调动学生创造美的积极性。教师推荐的书可以是《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类的,学生在童话世界遨游时能充分感受到爱与美好,有益于学生完整人格与善良品质的培养;也可以是《伊索寓言》等经典寓言故事,让学生了解小故事背后的深刻道理,以此指导自己更好地生活。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审美教育意义重大,教师应正视现阶段语文审美教学中存在的审美教育流于表面、审美素材较为局限、学生对于审美教育不够重视等问题,采取积极的对策优化审美教育质量。应遵循开放包容、由浅入深两大原则,采取以情境创设优化审美体验、以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审美效率、以读写结合促进美的创造、以课外阅读完善美的认知等方法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美的语文
有效整合 “妙”“趣”横生——语文课堂学生情趣激发策略的实践和思考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师生合作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实践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打破平衡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