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政 邱 卫
(大连市烹饪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辽宁 大连 116000)
随着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教育日新月异的进步,新课程改革也接踵而来。新课改涉及的内容有九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关于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而跨学科教学正好可以解决各学科各自为政、彼此孤立的情况。跨学科也称交叉科学,是一种教育方法,整合两个及更多学科或专业知识体系的信息、理论等。各类课程都包含课程思政内容,课程思政就是通过探究与挖掘隐藏在各类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搭建一架坚实的桥梁,加强各类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使各类学科彼此联系、相互融通,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统一。
新课程改革给中职学校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带来了新的挑战,综合性学习也进行的如火如荼,为学科整合带来了良好的契机。课程思政是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使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促进当前中职学科群的形成,进一步推动中职学校各学科的发展。
1.1 课程思政的内涵。“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可以理解为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课程思政化,各科教师全员参与,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并能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中职文化和专业教学内容及活动实践当中,从而实现课程育人功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课程思政”体现了课程设置的全局观念,要求中职学校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将思政教育贯穿其中,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突出教书育人中育人的作用,将理想信念等正能量的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以德育人的目的。
1.2 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整体推进中小学学科德育。中职学校也要深度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相互联系,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进行中职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新课改对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各类课程都要实施课程思政,要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有机、密切地结合,明确思想政治课程在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并且充分挖掘中职各类课程所蕴藏的思想政治元素和资源。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中职学校各学科的结合可以促使课程教学从单一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拓展至思想品德、道德素养等方面的德育培养,使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同时进行,促进了各类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协调一致,是学科知识与道德修养的统一,是一种全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具有划时代创新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模式。
中职学校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任务,为社会培养第一线需要的生产、建设、服务的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中职学校要以“立德树人”作为新课改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更要自觉、主动地增强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发挥思政课程作为德育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同时其他课程也要肩负起育人功能,与思政课程协同一致,加强中职学校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完成“思政课程”的单一育人到“课程思政”的门门育人的转变。中职学校还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具有“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的职业能力,为以后就业创业奠定基础。课程思政的实施,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中职学校各科教学,注重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让课程结构更具综合性和均衡性,实现相关学科方法、策略、技术的综合、提炼与超越,对于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1 根据各学科特点,准确挖掘思政元素。中职学校各类学科的教学内容融入了思政教育就形成了课程思政。思政教育的内容要根据各学科特点,结合课程、专业以及学科的内容,准确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增强课程育人的功能。语文课要让学生懂得责任与担当、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敬老孝亲的传统美德。通过赏析优秀的文学作品,学习杜甫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敢于攀登的自信与勇气;学习鲁迅先生用一生去战斗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学习李大钊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英勇献身的精神等等。在语文课上要积极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中职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专业课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开拓进取善于创造的创新精神,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了解国内外烹饪大师的成长历程,学习烹饪大师坚守职业道德、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其他学科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国际国内、社会热点、重大事件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去分析问题,增强中职学生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各科教师对于挖掘的思政元素要进行重构再造、不能生搬硬套,要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使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协调统一。与此同时,还应根据各类学科的特点,采取各种新思路、新方法,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形成一套符合“课程思政”的教改方案,形式多样地体现各类课程的德育立场,使德育教育同知识教育相结合,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职业能力。
2.2 强化教师思政意识,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实施者,是知识传授和德育教育的主体,教师要站在育德育人的高度主动担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的新时代职业人的责任。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能力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因此,中职教师要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首先,中职学校各科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通过阅读相关理论著作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其次,中职学校专业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专业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着力提升课程建设的政治高度、人文情怀和责任担当。在专业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评估等环节渗透德育教育。再次,定期举办课程思政教学研讨实践活动,让各科教师和思政教师一起参加思政系列专题培训、专业研讨、专项课题研究。开展各学科课程思政示范课展示活动,各科教师集体备课,备专业知识、备思政内容,确保思政内容走进教案、走进课堂、走进试卷,体现各类课程技能、文化与育人方向的一致性。最后,中职学校各科教师要把正能量内容引入课程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和时代价值,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及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将其中所蕴含的德育价值内化为自己外显的行动,不断激励学生成长。
2.3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课程思政新格局。中职学校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各学科内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亲学、亲看、亲感受,有效实施课程思政。例如:组织学生观看《大国工匠》,让学生了解24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当代中国工匠的感人故事,展示他们非凡、精湛的职业技能,培养中职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开展品读优秀文学作品交流会,学习道德模范和爱国人物表现出来的民族大义、职业理想,进而感悟先进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怀;围绕政治课堂以讲解国家大事、时政热点的形势与政策为主进行假期社会实践,组织红色主题参观等活动,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各种团建活动,培养学生团结一心、团队协作以及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的优良品质;开发网络思政课堂,利用网络思政知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水平。开展全方位的有意义的课内外活动,可以将正确的价值现、成才观渗透到教学全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想陶冶、政治引领、品格培养,以充分发挥活动的德育功能,形成课程思政三全育人新格局。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中指出:“加强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通、衔接和配合,强化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突出实践育人。”《方案》为中职学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融通整合提供了依据和方向。目前中职教师也逐渐认识到,许多教育问题不是一门学科能单独解决的,需要会同相关学科共同解决,这就构成了各类学科整合的基础,跨学科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教学整合的思路,帮助学生将不同学科相互关联的知识组织成连贯的、系统的知识。跨学科教学是寻找不同学科的共同点,将其有效地结合起来,而课程思政就是各学科的共同点,为中职学校各学科搭建了互相融合的桥梁,把各个学科融通整合起来。当然各学科整合不是单纯的捆绑,而是充分发挥各个学科德育资源和作用,达到完成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
课程思政发挥了中职学校各类课程之间价值的一致性,同时也尊重各类课程的差异性,注重不同课程在育人当中的内容互补、功能协同的作用。课程思政利用中职学校各类课程,将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协同进行,使各类学科教师与思政教师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实现了在价值中凝聚知识、在知识中传播价值的育人目标,达到了协同育人的效果,塑造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
总之,课程思政是中职各类课程改革的新探索,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打造了一种全新育人的课程体系,围绕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合理定位、有效实施,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中职学校各类课程,使各个学科互相融通整合,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