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洁 吕新博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018)
就被动句这一语言现象而言,从研究层次上来讲,对于被动句的研究多集中在句法层面;就英汉语被动句的研究方法来讲,多是基于文献进行理论研究,很少涉及具体语料。由于很多语言现象具有不确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语言学上的逻辑解释不了这类问题。近些年一些学者开始借用认知方面的有关知识来解释各种语言现象,如Lakoff提出的理想化认知模型 ICM(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可以用来解释汉语的零主语现象(zero subject)和英汉被动表达。
Croft在Lakoff的ICM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用动词来表示的事件的理想化认知模型EICM(Events of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他认为,“把过程化的事件表达成状态化的事件是被动式产生的根本原因”(1993)。熊学亮与王志军(2001)利用EICM对英语和汉语中被动句的原型和特殊形式进行了分析,发现英汉语的原型的认知语义结构相互一致,均是产生于表示状态的EICM,除此之外还从认知语义角度对英汉差异进行了解释。
除此之外,被动句的出现是否涉及使用者的感情色彩,也与人们的认知有关,一些学者对此作了相关研究。倪巍和邵志洪(2004)以英汉语重要报纸的新闻稿件为语料,发现在英汉语中被动句大多带有感情色彩,但是表达不同感情色彩的被动句在使用方面存在一定差异。TheBellJar即中文中的《钟形罩》是美国后现代主义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的半自传体小说,以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社会为背景,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很丰富,但是精神上的痛苦却无处宣泄,因此该作品有助于研究被动句的感情色彩。
从认知角度来分析英汉被动句的产生原因,首先应该了解被动句在这两种语言中的使用频率。统计Slyvia Plath的TheBellJar及其中译本正文部分的句子总数,英语中共有4327个句子,其中被动句占比为2.5%;而汉语中有4094个句子,将被动句数与其作比,其比例为2.7%。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频率较英语略高。
通过统计发现,对于被动句原型来说,英文原著中占比83.3%,而中译本中占比41.8%;关于被动句特殊句式,英文原著中占比16.7%,而中译本中占比58.2%。在汉语中,被动句原型与特殊句式的占比相差不大,基本相当,特殊句式略微高于原型;在英语中,被动句原型与特殊句式的差距较大,原型占比较多,英语中被动句原型的使用频率要高于汉语。
根据熊学亮和王志军(2002)对于被动句原型的研究,被动句的原型应该是基于事件的状态观,即原型应自给自足地表示事件的状态,如果不符合这个条件,即为被动句的特殊句式。与人类经验相符合的被动句即为原型,除此之外,如果受事由于被动动作的作用,其状态发生变化,或者受事由于被动动作而发生的变化不符合人类经验,那么该种被动句即为特殊句式。根据上文提到的英汉语原型,可以看出这两种语言的认知都是建立在受事和状态基础上的。基于语料的分析,验证了其不同点在于以下两点。
1.英汉语表达的语法手段不同。
英语表达被动的语法手段有很多,例如语序的变化、动词形态的变化及虚词的使用,除了基本的“主语(受事)+BE+V-EN分词”之外,其他句子结构均涉及受事状态的变化,因此归到特殊句式的范畴中;而汉语中被动的表达主要是采取语序变化及虚词使用的手段。以语料中的被动句为例。
E.g.It was divided into quarters like a compass.
这是原文中的一个被动句,其对应的中文为:
眼睛像个罗盘,给分成4等分。
可以看出,英语句子中,divide这个动词发生了形态的变化,整个句子的语序较主动句也有所变化。相对应的汉语中,这句话使用了语序的变化及用“给”字来体现被动语序,而动词“分成”并没有形态的改变。
2.英语被动句的原型只有一种,而汉语中则较多。
这是因为英语中有形态的改变,因此被动句的原型不需要区分有生命还是无生命,而汉语则比较复杂。以下是选自语料的一些典型的被动句原型及特殊句式。
(1)英语中:
对应原型句子的语料中被动句为:A.主语(受事)+BE+V-EN分词;E.g.A thick white china cup was lowered under my nose.
以较为简单的特殊形式之一为例:
B.主语+BE+-EN分词+介词+名词短语(施事者)
E.g.The night before I’d seen a play where the heroine was possessed by the dybbuk...
(2)汉语中:
相对应的被动句原型为:
C.N受事+被+V
E.g.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俩被叫到一个下巴刮得铁青,穿细条纹西服的电视制片人的办公室里,看看能不能从什么角度给我们拍一个节目……
在特殊形式中选取一种为例:
D.N受事+被+N施事+V
E.g.要说有什么东西让我看不上眼的话,那就是一个穿蓝色行头的人。
在这句话中,“让”字的语法地位就相当于“被”,涉及施事“我”,因此属于特殊的被动句式。
文章选取三种感情色彩来分析语料,即:消极态度、中性态度和积极态度,来反映出作者的心理活动。语言使用者的消极态度是指厌恶、埋怨等负面态度;中性态度指对所描述的事件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积极态度则是指的是对事件有一种褒扬的态度。对Sylvia Plath的TheBellJar及其中译本中的被动句按照以上三种感情色彩进行分类,得到如下结果:在英文原著中,带有感情色彩的句子共有108句,其中表达积极态度、中性态度和消极态度的句子分别占比6.5%、44.4%和49.1%;而在对应的中译本中,带有感情色彩的句子共计110句,表达积极态度、中性态度和消极态度的句子分别占比14.5%、33.6%和51.8%。
由于所选取的语料是不同语言对同一情感的表达,因此具有可比性。英汉语中表达三种情感态度的被动句举例分析如下。
1.积极态度
...we had been shown around the endless glossy kitchens and seen how difficult...
这句话是在描述杂志社的女孩们被带着参观奢华厨房时的景象,句子中的“glossy”表达了一种艳羡和吃惊的心情,因此本句话可以归于积极态度。
2.中性态度
Doreen lit a cigarette and let the smoke flare slowly from her nostrils so her eyes were veiled.
这句话是在描述Doreen吸烟时的状态,她的眼睛被烟雾遮住,此处作者的态度可以理解成中性的。
3.消极态度
We were stuck in the theater-hour rush.“stuck”本身就带有消极的意义,表示“卡住”“陷于”的意思,因此表达了作者消极的态度。
1.积极态度
鳄梨是我最心爱的水果。
这句话很明显是女主人公在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因此属于积极态度。
2.中性态度
……镜子上部用花体字描着“多琳”……
这句话在描述女主人公在参加宴席时的所见所闻,只是在说明事实,可以看作未掺杂任何情感态度,因此属于中性态度。
3.消极态度
她的脑袋往那摊呕吐物里垂落下去,一根根头发被秽物弄湿了,活像沼泽地里的树根,我发觉她睡着了。在这句话中,“一根根头发被秽物弄湿了”,是作者在描述Doreen喝醉之后的丑态,展示出作者对其的反感,因此属于消极态度。
根据表格,可以看出在英汉语中,被动句表达的三种感情色彩基本相同,均是消极态度占被动句总数的比例最高,中性态度其次,积极态度最低。这说明作者想用被动句这种句式来表达一种消极的情感,与全文抑郁的基调相符合。但是,尽管两种语言中的积极态度和中性态度均较低,相比较之下,英语中积极态度的占比要低于汉语,而中性态度较高于汉语。纵向来看,在表达积极态度的被动句中,汉语句子占比较高,表达中性态度的被动句中,英语句子较高,消极态度的句子中,基本持平。
通过语料分析,可以总结出本篇作品及其中译本的对比结果。
(1)就英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频率而言,被动句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略微高于英语,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叙述抑郁主题时,英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频率大体相当,并无很大区别。
(2)就被动句的类型占比而言,进行纵向对比,在汉语中,被动句原型与特殊句式的占比基本相同,特殊句式略高于原型;但是在英语中,两者占比差距较大,原型占比较多;如果进行横向对比的话,英语中被动句原型的使用频率要高于汉语。
(3)就英汉被动句所表达的情感态度而言,英汉语被动句表达的三种感情色彩占比基本相同,均为消极态度比例最高,中性态度次之,积极态度最低。但是,英语中积极态度的占比要低于汉语,而中性态度较高于汉语。纵向来看,在表达积极态度的被动句中,汉语句子占比较高,表达中性态度的被动句中,英语句子较高,消极态度的句子中,英汉语基本持平。
以上结论的得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由于语料的选取类型比较特殊,因此该结论只能为相关同类文章提供启示,而不能进一步扩大;其次,对于被动句的分类仅仅是采用ICM作为工具,没有涉及其他分类方法。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扩大语料范围,得出更为科学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