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宇飞
(江苏省如皋市吴窑镇江中小学,江苏如皋 226511)
所谓走进文本,就是教师通过对课文的教学,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在带领学生品味文字的过程中,进入文本所描绘的世界,使其感知文字描绘的精彩生活,体会作者寄托于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品味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从而让文字变得有温度、有人情味,也更有魅力,让语文教学更加精彩。
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通过文字,把蕴含其中的生活“还原”出来,把冰冷的文字还原成拥有温度、富含情感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逐渐沉浸到文本中,徜徉在文字描述的虚构情节中,体会不同文本描绘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语文的魅力,畅享语文的精彩[1]。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文为例,课文记叙了作者童年时期,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美好生活。祖父的园子中有玉米、黄瓜、谷子、蜻蜓、蝴蝶、蚂蚱……简直就是一个无所不有的魔幻世界。整篇文章充满了儿童气息,富有童话色彩。而这种美好的生活,即便是现在生活在农村的孩子都很难体会到。教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把文本内容还原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再把一幅幅画面连缀起来构成一部微电影,从而把文本描绘的内容转变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使其感受文本蕴含的精彩生活,同作者一起在祖父的园子中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作家写文章,不只是为了告诉我们他经历了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描述自己的见闻,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文章是多样的,主题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想让学生学习得更深入,就要带领他们对文本进行“品味”,品出文字背后的“营养”,体会文本的真主题——作者寄托在文本里的思想感情(这也是文章的灵魂所在)。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一文,作者采用倒叙的写法,讲了“我”在童年时期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趣事。这篇课文完全是从儿童的视角,以儿童的口吻和语言写成的,不仅内容生动,语言风趣,主题也突破了儿童的认知。作者通过这样的内容来表现儿童求知若渴、寻根究底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鼓励孩子要大胆求知、勇于探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在充分感受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努力发现文中人物表现出的特点,并交流对事情的感受、对人物的评价,进而使其在交流过程中体会文章精彩的主题,提高思想境界。
文本,即书面语言的各种表现形式,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它是作者内容表达、情感抒发的载体,深藏着神奇的表达密码。基于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加强对文本的学习,使其体会语言的味道、探寻文字的表达密码、感受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妙处。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一文为例,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作者以细腻的文笔为我们还原了时间匆匆而逝的痕迹,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劝勉人们要珍惜时间。文章的语言看似平淡,实则非常细腻、生动,富有表现力,特别是文中比喻、排比、拟人和反问等手法的运用,更是让灵动的语言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语言进行“咀嚼”,进而体会语言的魅力。如课文开头运用一组排比句,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春天景色,可是又以一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同前面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怅然若失的感慨。作者把“八千多日子”比作“一滴水”,构成了新奇的比喻;用“挪移”“跨过”“溜走”等一系列动词构成生动的拟人,给人以时光匆匆而逝的遗憾。正是在“咀嚼”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借助文本同作者对话,悄然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的思想,在与作者的“交流”中,提出自己的个性化见解。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写的是小时候,父母评价作者写诗的事情。虽然很简单,但蕴含的思想十分深刻。在教学时,教师要带领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我红着脸问道。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神态描写“红着脸”体现出作者的腼腆,而后面的心理描写则凸显了作者急于让爸爸看到的心情。文本的最后三段表达了作者对父母之爱的理解。教师要抓住文本的这些细节,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自己的见解。
总之,语文教学源自文本,是以学生对文本的学习来实现的。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文本感受作者笔下的精彩生活,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美好情感,欣赏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在文本中畅游,感受语文学习的无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