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凌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宁德 355100)
数学认知是幼儿园科学领域的一部分。幼儿以具体思维为主,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时通常会基于幼儿的数学认知特点,将实物、图片等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载体。所谓载体,在科学技术上是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不论是数学集中活动还是区域游戏,教师都要思考运用何种载体才能加深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巧妙选择合适的载体是非常重要且非常必要的,其能为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增色添彩,让幼儿的数学活动更灵动、有趣。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性的数学远比概念性数学、系统性数学来得更重要也更具有实际意义[1]。幼儿数学学习强调回归生活,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笔者认为,提供给幼儿的操作学习或游戏的材料也应回归自然与生活,教师应合理地将自然生活中多种多样的物质作为数学活动的载体。
自然生活性原则:幼儿数学学习强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载体的选择最好能贴近幼儿的生活,而源于自然生活的载体才是最恰当的[3]。
安全性原则:幼儿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选择载体时要考虑到是否适合幼儿操作,是否安全、无毒、无污染,是否干净卫生,等等。
简便性原则:教师在选择载体时要考虑是否简便易得,要选择不需耗费太多人力、财力及时间就可以收集到的载体。
同种物质指名称相同的同一种东西。同一种物质往往具有不同的特征与属性。如苹果有红苹果、青苹果,有大苹果、小苹果等。
同中见异,教师可以利用观察到的同种物质的差异特征开展数学教学。例如,在中班数学活动“去小猪佩奇家做客”中,教师可以选择常见且常用的泡沫地垫。通过观察,幼儿发现了泡沫地垫有颜色、大小、厚薄等不同属性。利用泡沫地垫的这些不同特征,教师先带着幼儿走小路(地垫铺好的有规律的小路)来感受并发现模式规律,然后鼓励幼儿自己铺小路。由此,幼儿铺出了蓝白相间的小路,以及“大小小”“大小大”模式的小路……
同中求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同种材料,创造性地改变方位、姿态等进行数学教学。还以中班数学活动“去小猪佩奇家做客”为例,教师请幼儿帮助小猪佩奇整理家中物品: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叉子、水彩笔、剪刀等。每位幼儿选择一种材料进行整理。幼儿A 拿到的是剪刀,在教师的引导下,他发现了剪刀可以变化方位。于是幼儿A 就摆出了这样的模式:剪刀头朝上、剪刀头朝下,剪刀头朝上、剪刀头朝下……幼儿B 拿到的也是剪刀,她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变化剪刀形状,摆出的模式是:剪刀口闭合、剪刀口张开,剪刀口闭合、剪刀口张开……幼儿C 拿到的是一次性叉子,他创造出的模式是竖着摆放、横着摆放,竖着摆放、横着摆放……这些模式的创造十分有趣。
以同种物质材料为载体的活动,改变了以往活动中教师需要制作一大堆教学用具的窘态,解放了教师的时间,最大化地挖掘了材料内隐的一些属性,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思维,让数学活动与众不同。
同一类物质,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集合,是指具有某种属性特征的事物的总体[4]。比如,水果包含香蕉、苹果、葡萄、梨等,蔬菜包含萝卜、青菜、白菜等。例如,中班数学活动“比较轻重”的教学目标是:(1)比较物体的轻重,能使用“轻”或者“重”表述物体比较结果;(2)能按轻重差异,进行正逆排序。教师通常采用的载体是海洋球、篮球、苹果、梨、西红柿、水、油、蛋糕等,虽然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物品,但收集起来比较费事,且整个活动材料显得多而杂。我们一改常态思维,巧妙地选用了同一类物质作为载体——球类,有皮球、足球、篮球、乒乓球、网球、玻璃球、实心球、健身石球、泡沫球、排球等。第一环节是猜猜哪个球重,哪个球轻。幼儿受惯有思维和逻辑的影响,认为大的就是重的。第二环节,跟球交朋友。通过拿一拿、掂一掂、玩一玩球,幼儿有了新的认知。第三环节,比一比。幼儿选择一个球宝宝,带着球宝宝去跟别人的球宝宝比轻重。在两两比较中,幼儿感受到了相对性。例如,幼儿A 拿到的是报纸球,与拿着钢球的幼儿B 比较,结果是报纸球比钢球轻。于是,他又找了拿着气球的幼儿C,这回报纸球比气球重。第四环节,根据轻重给球宝宝排队。教师借助用衣架和塑料袋做成的简易天平,让幼儿更准确地比较轻重。
整个活动中,幼儿在与球类载体的互动中,发展了比较、判断等多种数学思维。同一类载体的选用让整个活动更清晰、更富有层次。
幼儿自身也是可以利用的最自然、最本真的载体。自身投入的活动状态更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5]。幼儿身上有许多特征,比如,身体上的特征:性别、头发长短、高矮等,身上物品的特征:衣服、裤子、鞋子、帽子、饰品等。这些特征都能成为数学学习的载体。例如,在大班的数学活动“快乐转转转”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幼儿的身体特征,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二分法的数学学习。第一环节,幼儿观察并说说自己与别人相同和不同之处。第二环节,教师介绍游戏的玩法、规则:首先,找一个幼儿当召集人;然后组成小组,并观察本组朋友的特征,商量按什么特征来分,讨论出站到中间的幼儿的特征;最后大家拉手转圈圈,念儿歌“快乐转转转,快乐转转转,大风来了快快站,什么样的孩子站中间?”其他组的幼儿来猜,猜对的组加分。第三环节,幼儿分组准备游戏。第四环节,玩游戏,看哪组幼儿猜对的多。刚开始游戏时,幼儿思维没有展开,很容易被其他小组猜到,如“白裤子的孩子站中间”“黑皮鞋的孩子站中间”等。几遍游戏后,出题组幼儿就会出两个特征叠加的题目,如“长头发穿裙子的孩子站中间”,设置的特征也越来越隐蔽、细致,如“既有拉链又有扣子的孩子站中间”。以幼儿自身为载体,教师不用刻意收集材料,就能训练幼儿的数学思维。比如,排队可以排成“男生一队,女生一队”,也可以“穿裤子的一队,穿裙子的一队”等,教师可以把排队的权利交给幼儿。
自然生活中的各种物质取得方便、用得有趣。教师不要因循守旧,而应改变思想,深挖各种物质的特性,并将其合理应用于幼儿园的数学活动中,从而激发幼儿积极的数学思维,让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变得更灵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