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晶
班主任是班级的引路人,要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使得整个班级积极向上。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学生的生活环境里,充斥着大量的恶性信息,从游戏广告到校园霸凌,社会性校园事件层出不穷。为避免学生模仿或做出恶性行为,教师需要加强德育教学,及时扼杀不好的苗头。班主任担任的是班级管理工作,需要严谨但又不能严肃死板。工作不能一味照搬教条,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对策,将德育教学变得有趣又润物细无声。
针对德育工作,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很多思想理念,到今天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著名的四颗糖故事,就是陶老实践理念的最好例子。有人会质疑陶老的思想已经过时,事实上现今的小学德育工作中,他的思想还能得到很好的应用。我将就自己的德育工作经验谈一谈如何将陶老的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中。
“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出自陶老的生活教育思想,旨在给学生提供人生真正需要的教育,不是假的教育,让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密切联系,血脉相通。小学德育教学目的之一就是教导学生成为一个遵纪守法,懂文明有礼貌的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足见礼仪意识的重要性。现在很多孩子备受家里宠爱,有些养成飞扬跋扈的性子,对长辈随意指使,缺乏基本的礼貌。教师要有意识地强调礼仪之道,像政府提出的八礼四仪,就是引导未成年人的行为准则。
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等等要求学生要保持面容干净穿着大方,爱惜粮食,用语文明,这些虽然看上去都是小细节,但不是瞬间就可以养成的好习惯。班主任先从学生意识上改变,灌输礼仪理念,再渐渐地要求学生从行为上做到。作为班主任,更要严于律己,一言一行都体现礼仪风范。比如有一次我主动和一位同学打招呼,尽管那位同学显得有些局促和害羞,但也向我问好了。等到下次再遇见时,他就主动开口问老师好。不仅是在学校里,在家里也要坚持保持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家校合力,父母要以身作则,班主任要多和家长们沟通,让父母督促孩子养成懂礼仪的好习惯。用礼仪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增大礼仪学习在德育工作中的占比,将礼仪之道发扬光大。
陶行知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这句话足见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小学时期的学生需要约束和规范,仅仅用语言是没有办法制约他们的。像低年级学生无序的情况,管理制度就显得尤为关键。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根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制定详细的班级管理制度,是帮助学生们建立秩序化的第一步。
比如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可以将制度细分化,班级分为几个秩序小组,组员轮流当组长记录同学们有没有不规范的行为。包括擦黑板值日,打扫,午间休息时讲话等等,分门别类地设置好“奖”“罚”的措施,清晰明了。教师要时常强调规范纪律,带领学生们落实到行动上,让他们学会分辨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当然班主任也要用真诚的态度关爱孩子,耐心引领,使学生能够逐渐走向自律,不再依靠制度的约束。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劳动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的思想,从劳动中学到有益的技能和经验,帮助孩子认识社会认识家庭,培养孩子爱劳动爱思考的积极意识。
结合上面提到的制度建设,班主任可以展开班级劳动活动,选一选劳动小能手,鼓励孩子参与。在班级之外,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也能促进孩子热爱劳动。像邀请父母记录孩子在家里完成的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展“家务比拼”,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旨在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社会实践方面,带领学生做小小志愿者,帮助环卫工人清理街道;去养老院陪老人们聊天,做一做家务,这都是爱劳动,爱助人的表现。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总结来说,班级就像个大家庭,班主任担任着大家长的角色,此时德育工作就尤为重要。基于陶行知先生的思想,让小学德育工作可以从生活化入手,培养学生礼仪意识、制度意识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得德育不刻意,而是体现在学生生活的一点一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