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阿锋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职业高级中学 陕西 商洛 726000)
在我国,以服务社会主义为总方向,加强完善学生人格,丰富学生知识的素质教育,以此培养德智体美劳五项全面发展的、有纪律、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感的学生,从而提高国家公民的素质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美术教育离不开对学生智力和才能的培养。其教育目标主要为以此为核心,在素质教育中开展审美教育,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完成美术教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在审美教育教学中,其目的在于教育者能够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通过课程实践,受教育者能够自主欣赏、鉴赏以及创造美,最终让美术成为从应试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桥梁。
美术教育教学并不是单一的活动。它是复杂的,并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美术教学需要“因材施教”,给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并标记出不同的侧重点。尽管美术教学中不同阶段、层次的侧重点不同,但都必须以提高学生感受形式意味的能力和感知形式审美的水平为核心,以提高学生鉴别美的辨析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宗旨,再开展美术教学。
对于中学阶段的美术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全面的美术教育在中学阶段进行,不仅能使学生熟悉美术的基础知识,具备基本识美、赏美的能力,又能使其了解美术的基础技能知识。中学美术教育按学制分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中学生年龄一般在十二至十九岁间。高中的学生已经逐渐成为青年,而初中生基本都可称之为少年。少年时期是特殊的人生阶段,一方面,少年的身上存留着热爱幻想、可育性较强的儿童时期的优点;另一方面,又具有青年般有独立思想等行为意识特点。作为少年的初中学生,其身体不断茁壮但并不成熟,意志力不断增强但并不如青年般坚定,情绪丰富却冲动,缺少自制力,兴趣盎然但不持久,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是非美丑的分辨能力并不强。其不稳定的身心特点使得中学教育重要且艰巨。我们不能简单的把这两个阶段一刀切,而是要有机辩证地统一、系统的衔接起来。
每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都会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复杂的情感过程,它是人类外部行为在内心不断升华形成的。所以情感总是与道德相互依存,与道德交融相生相长。
美是情感的升华,是素质的本质体现。曾有调查显示,对于中学生而言,记忆文章是再简单不过的,但从美学角度去赏析文章,可谓是难上加难。而欣赏课程的开设,可以弥补学生的这项短板。
欣赏教学与传统的知识教授存在差异。由于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学习体系等多方面的不同,师生、生生之间的审美皆不相同,这无疑会影响个人对美的鉴赏。而于教师而言,必须以自身良好修养和丰富知识,多角度理解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包容学生个体不同的艺术感受,来发掘学生的审美潜能,从而让学生能够将情感变化上升为审美判断。
审美价值在不同主题的艺术中,会给予人不同的情感体验。它有一定的客观性,是需要主体在实际情境中体会的。举例而言,当一个人处于丧亲的人生阶段,即使形式充满欢欣也不会给人以快乐的感受。同样,一个人若经历快事,哪怕是乌云漫天也会有欢愉的氛围。审美价值也因文化差异而不同,如西方人普遍都无法立马接受中国国画。而且形式的价值客观与主体感知能否相符在于主体利用的欣赏媒介与其习惯相符与否。正如一个人并不会围棋,他便无法理解形式之美如何藏匿于棋盘,哪怕其美术经验十分丰富。
在当下普遍的学校中,美育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开设音乐、美术和体育这几门基本课程。但就当前审美素质看来,不言而喻,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审美教育的目标应该由所有课程的设计教学来一同担负。美术课程尤为重要,需要其发挥本身的特点,成为审美教育的领头课程。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并引导其将审美知识利用于生活是美育教育更为重要的目标。学生的想象力是其艺术创造的基础,美术技能是实现艺术创造的方法手段。故而在美术教育中,技能教授是十分重要的。学生们能够创造有一定审美价值的作品,需要教师孜孜不倦的指导,利用有关线条、色彩、构图、比例等造型创作手段,再加以个人对客观事实的细致观察,才能将无形的脑中想象转变为可视的艺术形象。
综上所述,只有我们掌握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整个中学阶段美术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站在纵观全局的高度,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任务、有步骤、有教法,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才能更好地使学生了解美、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圆满完成中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