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云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茅山小学 浙江 宁波 315193)
在新课程的实施下,教师不断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思维上的转变,尤其是在小学数学的学习当中,单元整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师主要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学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交流探索的方式真正的学会数学教材知识,并且运用到数学实验活动中。[1]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单元整体教学是比较有难度的,尤其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年纪,而四年级的课堂时间大约为45分钟,实则真正有效的时间在35分钟左右。教师应该如何安排时间,让学生对单元整体→分节学习→回归单元整体有一个贯穿性的学习。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更好的安排时间教学,让学生在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下展开学习,笔者以自己教学的《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一单元为例,谈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与同行一起探究。
新课标要求需要掌握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时,需要把内容融合成一个整体,再拆分成不同的知识体系。《平行四边形与梯形》这一单元的知识整体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在进行深入剖析之后,可以把本单元的知识分为两个体系:第一个体系是垂直与平行,另一个体系是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在了解了单元的知识结构之后,可以对本单元进行细节划分,从原来的传统教学转变为结构教学。教师在进行拆分总结时,需要注意知识点中的“核心内容”,只有掌握好核心知识点,对核心进行着重教学,就能够使整个单元的结构更加牢固,进而提高单元整体教学的效益。
小学四年级人教版教材当中,平行与垂直表述的是在同一个平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这一小节的学习为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学习奠定基础。平面上两条直线有两种位置关系:分别是平行与相交,而垂直只是相交的一种特殊形式。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平行和垂直的概念,并且能够在已知点、线的基础上,画出垂线与平行线,内容整体上是比较抽象的。笔者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平行于垂直,比如:桌椅、墙角等等,然后为学生准备两根小棒,放置于同一平面内,让学生找到平面,并且确定小棒的位置关系。通过这种实践操作性质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核心概念,以便于更好的开展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教学。
对于本单元的重点“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知识点,人教版教材当中是这样安排的:例1通过四边形的认识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初步了解;例2采用动手操作案例,让学生感受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并且了解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最后引入梯形知识点。[2]笔者首先对这一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再把拆分之后的知识点串成一条相关联的知识线,由这些知识线汇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面,最终构成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把知识体系归纳出来,比如在“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中,把四边形的关系图以画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四边形与梯形的概念,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掌握并不全面,很多知识点的学习都难以应用到习题当中。在“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学习当中,很多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于垂直的画法,也学会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概念,按道理来说,画这些图形的高应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是,在做题中经常会发现,画高会出现很多基本的错误,如:高的顶点在邻边上、画的不够垂直等等。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可以从单元整体结构开始,将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画高知识点相联结,让学生首先进行大量的画垂线习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把这些习题改成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这样“偷梁换柱”的概念可以帮助学生打造做题思路,也能够为日后其他图形的画高奠定基础。[3]
总而言之,单元整体教学符合当下新课标的要求,能够为学生打造出一个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并且有利于学生对于整体板块的学习和记忆,教师采用单元整体教学,可以把有限的上课时间压缩成无限的学习效益,进而能够提高单元整体的教学水平以及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