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玲
(福建省建瓯市通济中心幼儿园 福建 建瓯 353100)
做事条理性是一个人能够健康成长、拥有良好生活工作习惯的一个主要标志,做事毫无条理、章法全无的人,其必然难成大事。而根据“人”的成长规律,在大班的幼儿正是培养其做事条理性的最佳阶段,因此大班幼儿的家长及老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幼儿做事条理性的培养,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步入小学及更深更高的学习、将来的工作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培养幼儿习惯,需要家园两方面共同注意、共同发力,从幼儿日常的独立事件开始,引导幼儿做事条理性,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做事条理性习惯。比如幼儿的用餐习惯,在大多数家庭中存在这样的情况,只要幼儿开始了独立进餐便欢天喜地,逢人夸耀,对于幼儿的独立用餐习惯毫不注意。在幼儿园方面,在加餐(小餐点)过程中,只要幼儿能够自行快速吃完,且不去与别的幼儿产生矛盾就可以,但是对于幼儿的用餐过程、用餐细节并不注意。造成的现状就是,部分幼儿用餐时,在家庭顺着一圈碗沿吃,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在幼儿园用小餐点时,哪里顺口吃哪里,没有次序、毫无章法,吃的过程中总会丢落很多碎零食。从这一方面来说,看似很平常,却关乎到一个条理性的问题,虽然这样的问题随着幼儿的成长最终会改变,但对幼儿养成做事条理性的良好习惯起到不良作用。在实际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只要家长和幼儿老师共同注意,让幼儿按照一定的顺序食用,不仅可以起到让幼儿自己感受到有顺序的食用会更加自然,同时让幼儿能够从小注意自己的动作顺序,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进而促进幼儿做事条理性的良好习惯养成。
习惯的养成需要日常注意,但培养幼儿习惯的主要方式还是教育,因此在实际的家园共育过程中,幼儿家长和幼儿老师要教会学生做事条理的方法和道理,让幼儿认识到做事条理性的巨大“好处”。比如,前文提到的用餐,其巨大好处便是剩余的零碎零食更少,那么幼儿吃到肚子中的便更多。具体的教会幼儿做事条理性的方法,还要因事而定。比如,幼儿对于书包的整理,从幼儿的习惯以及“顺手程度”上来说,一般都会先往书包里面装自己最容易放进去的文具盒,然后是小书本,最后是大点的书本,如果有游戏性的工具器具,则放在最前。我们知道,按照整齐性的理论,最先装入书包的应该是在书包里面占地面积最大、最规则的书本,然后是相对较小的,依次往下推,最后装占用空间最小、可以“填缝”的文具盒,这样装好的书包,不仅里面书本文具更加整齐,在从里面寻找东西的时候也更加便捷、更容易看到。对此,就需要幼儿老师、幼儿家长共同教育,并且在教会幼儿这样按照先后顺序装书包的技巧之后,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感受从其中取东西的方便性,让幼儿感受到其中的巨大“好处”,使他们学会并养成良好的做事条理性的方式方法。
暴躁是做事条理性的天敌,耐心是做事条理性的基础。培养幼儿做事条理性,首先要培养幼儿做事要有足够的耐心。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因为不合乎心中预期,动辄哭闹发脾气,究其原因就是做事没有耐心、不够条理,造成心理预期无法实现。此时,就需要家长和老师耐心引导,在帮助幼儿寻找问题原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耐心寻找,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是因为“着急”而造成现在的情况,引导幼儿去进一步增加自己的耐心,按部就班、每一步到位到点的重新开始拼凑。
我们在各个幼儿教育专家处都能听到这样的话,不要轻易打断幼儿做事过程,要注意倾听、观看,让幼儿自己结束之后或遇到问题之后自己询问家长或幼儿教师。经过课题组的研究,在这一方面,可以说幼儿园无论是老师还是其他的方面,做的还是比较到位、比较科学的。但是在家长这一块,由于家长的“急切”的心理,经常出现打断幼儿做事过程的情况。比如,幼儿独立用餐时,家长会急切的说“来,我给你……”;幼儿想帮助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比如刷碗,很多家长未等幼儿说完便急切的打断,“你耍不干净,越帮越忙”;等等。在这一方面,需要引起家长的注意,轻易不要打断孩子的做事过程。因此孩子自己做事的过程,不仅出于自己的好奇、兴趣,同时也有对这件事的探索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幼儿会自己认识到某件事需要几个环节、各环节之间必须有一定的前后搜顺序等。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的这些环节,自然对各环节的关系印象更加深刻,其渗透于无形的做事条理性基本认识、良好习惯,比家长和老师教育的前后顺序,效果要更加良好。
培养幼儿做事条理性是一项系统的教育过程,是幼儿成长过程中需要家园共同关注和引导的一大课题。本文仅根据课题组成员的实践,就培养幼儿做事条理性的几个策略作了简要表述,还有一些不够成熟的理论欠缺一句,比如幼儿的思维能力与做事条理性的关系及培养策略等,还需要课题组进一步研究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