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蓬,沈守涛
(西北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哲学学院,西安 710127)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和“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劳动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事实起点,又是历史唯物主义建构的逻辑起点。鉴于劳动的特殊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内容中始终包含着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劳动者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的应有之义。劳动教育的宗旨是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自觉劳动,增进与劳动人民的感情,靠劳动奉献社会并实现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塑造劳动观念、传递劳动知识、传授劳动技能、端正劳动态度、培养劳动习惯、激发劳动热情、提升劳动者素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教育思想。《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培养其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行为。
首先,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和发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劳动教育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是马克思对劳动的价值认同。劳动贯彻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过程,马克思“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马克思立足劳动,完成了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鉴于劳动的本体论意义,恩格斯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人类历史是一部奋斗史,也是人类的劳动史,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2]只有通过劳动这种对象性活动,人才能彰显自身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劳动是确证人的社会地位的基本手段。
二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劳动教育的重视。鉴于教育对于物质生产劳动的重要性以及劳动教育的突出地位,马克思认为,“为了能够得到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教育就必须让年轻人不断地接受各种形式的生产劳动,并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3]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憧憬“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4],“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5]。同样,列宁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他认为“没有青年一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6]
其次,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劳动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优秀的劳动思想在中华大地上显示出恒久的生命力。在优秀劳动思想的指引下,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也正是通过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中华民族才逐步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其一,对劳动价值的认可。“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阐述了勤劳的重要性。“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敬姜论劳逸》)指出劳可培善、逸则生恶。明末清初学者颜元认为,“养身莫善于习动,夙兴夜寐,振起精神,寻事去作,行之有常,并不困疲,日益精壮”,并对弟子明确提出:“凡为吾徒者,当立志学礼、乐、射、御、书、数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7]颜元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曾国藩在给儿子曾纪鸿的信中说:“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曾国藩家书》)意在劳动可以成就人格。
其二,对辛勤劳动的倡导。《诗经》中“不稼不穑”痛斥了剥削者的不劳而获,“先之,劳之”(《论语·子路》)引导百姓辛勤劳作,墨子认为“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墨子·七患》)强调了劳动成果的重要性,“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阐释了劳动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徐行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孟子·腾文公上),主张统治者应当和农民一起参加劳动。如此渲染、赞誉、倡导劳动的思想数不可枚举,这些优秀的传统劳动思想一直激励着人们建功立业,为中华民族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同样,这些优秀劳动思想对于指导广大劳动人民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具有积极意义。
最后,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观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都对劳动教育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认可,致力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提升劳动者改造世界的能力。
一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1934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方法,他认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8]。延安时期,“提高儿童的劳动兴趣,锻炼儿童的健壮体格,增进儿童生活所必要的知识,培养儿童为大众服务的精神”[9]作为陕甘宁边区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劳动教育观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为建国后我国教育方针的制定积累了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方针得到发展,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爱劳动作为公德被提倡,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把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纳入党的教育方针,指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8]毛泽东同志认为几千年来,都是教育脱离劳动,现在要教育劳动相结合,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思想。邓小平同志充分肯定劳动教育在青少年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对社会的巨大影响。他在197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的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10]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教育创新,对劳动生产与教育的协同一致作了进一步阐释,“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11]胡锦涛同志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指出“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加强劳动教育,着力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加快改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状况。”[12]充分体现了劳动教育对培养创新能力的巨大作用。由此可见,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无不重视对劳动教育的提倡和践行。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群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13]。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党的十六大以来“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育人目标发展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增加了劳动教育,还原劳动教育应有的地位,体现出新时代教育的新思路和新要求。“十四五”规划中,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4]劳动教育价值得以复归,一方面是由于劳动教育在育人过程中面临突出的困境,另一方面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始终追寻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中国梦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而必须汇集全体中华儿女的力量,依靠所有劳动人民的持续奋斗。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观应该遵循以下价值原则。
首先,劳动态度是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反映人们是否心甘情愿地参与劳动、从事劳动,还是拒绝劳动、逃避劳动。劳动情感是人们对于劳动的心理感受,是喜欢、热爱还是憎恶、反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观旨在通过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群体热爱劳动、积极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鼓励人们特别是学生将劳动视为人的幸福生活的需要。
其次,人们对于劳动的价值评判和对劳动者的尊重程度构成了其人生观的基础部分。人们如何选择自己的成长、成才、幸福之路,是通过踏实的劳动还是通过投机取巧,是辛勤劳动还是好逸恶劳,如何看待不同职业之间的差别,如何评判劳动中的利益得失等等,都是劳动教育所关涉的本质问题,也是检验劳动者人生观是否正确的标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观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来创造幸福,实现劳动致富的梦想,并号召劳动群众自觉把个人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进程中,用劳动托起中国梦。教育劳动者养成正确的人生观,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时刻准备好从事为人民服务的劳动。“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15]
最后,劳动能力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展现的体能、心理状态、技术水准,是判断劳动者对具体劳动能否驾驭的重要指标,也是评判劳动者素质的主要因素。劳动分工不同,对劳动者技能、知识水平、智力等的需求不同,劳动复杂程度不同,对劳动者能力的要求也不一样,以劳动者素质为核心的劳动能力是当前国际竞争的核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观十分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14]劳动教育对于增强人的体魄、增进人的智力具有重要作用。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教育,可以鼓舞劳动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身体优势,在劳动中“野蛮其体魄”。体力劳动的适当参与,可以强健人的心肺,锻炼人的骨胳肌肉,完善人的协调能力。劳动足以增智,劳动过程中,人的脑髓、语言器官等都会得到发展,人在劳动中可以感受到劳动的美,从而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世界。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观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科学的劳动教育观,其内容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也关照了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既关涉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指引。因此,需要在新时代境遇下大力提倡、发扬和践履。
一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思想。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思想的精华。但是绝不能将其完全照搬,必须立足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承、创新、发展自古以来的优秀劳动思想,立足国情、世情、民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劳动教育观旨在引导广大学生,在学习和劳动的结合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坚决摒弃不劳而获、贪图享乐的念想,自觉抵制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的侵蚀,在实践中坚守中华民族优秀的劳动传统,崇尚勤劳勇敢、诚实肯干、踏实认真、勇于奉献的劳动作风,秉承“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的理念,坚守“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价值遵循,这也是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二是大力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新时代倡导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在劳动中增强学生对劳动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理性认知和实践自觉。表彰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让学生了解先进、向先进学习,在心里敬畏劳动、崇尚老动、热爱劳动。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坚决反对不劳而获、贪图享乐、一夜暴富等错误理念,营造热爱劳动、崇尚劳动、主动劳动的氛围。工匠精神不是纯粹守正,不是墨守成规,一定是在扬弃中创新。无论是《诗经》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还是荀子“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都体现了亘古不变的工匠精神,近年来“蛟龙号”下水、“复兴号”运行、载人飞船升空、C919上线等都展示了工匠精神的难能可贵。当前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加剧,地区保护主义抬头,要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大力发扬工匠精神,全力攻克核心技术,尽快解决“卡脖子”问题。当前,人类正迈进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量子信息技术、物联网、3D打印等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如火如荼,要求我们在劳动教育中要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实现引领。
三是摒弃歧视观念,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举。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应梳理各种劳动范畴的关系,明确劳动的本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劳动的形式,从本体论上没有差别,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的根扎在劳动人民之中。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16]
四是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符合教育规律。纵向来看,劳动教育涵盖各个学段、各个年龄层次,不同阶段的学生由于体力、智力等发展水平不同,对劳动模式、劳动强度、劳动方法都有不同的需求特点,能否因人而异的开展劳动教育直接关系教育的成果。从横向看,劳动教育同时覆盖全国各地,各地区由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经济条件、文化风俗情况等存在很大差异,能否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劳动教育主体的地区之别,尽可能地依靠当地教育资源进行劳动教育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与时俱进、因人有别、因地有异地去开展,做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同时兼备,充分考虑不同劳动主体对劳动教育内容的不同需求,体现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区域性。
五是综合实施,各负其责,全方位发力。推动劳动教育融入学习全过程,“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17]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主体和支持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家庭教育在劳动教育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家长要坚决摒弃劳动偏见,尤其是不能以让孩子做家务或从事体力劳动作为惩罚孩子的方式,应引导孩子从小就树立平等的劳动观念,让对德智体美劳的认可与时俱进。在行动上,在充分尊重孩子成长的前提下,减少对孩子体力劳动的过度替代,培养孩子基本生活技能,在劳动中塑造孩子吃苦耐劳的性格。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体,是劳动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者,在对待学生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应该改变以往劳动教育形式化的做法,使劳动教育归位,彻底摒弃只论学习成绩的偏见,统筹课内课外时间,让劳动和教育形成合力,达到教人育人的成效。社会对劳动教育起着巨大支持和保障作用。社会应该为劳动教育的实施做好宣传引导、物质保障、氛围营造。
总之,进入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一个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立德树人的战略举措。围绕立德树人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观立足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的全过程,五育并举,这既是百年大党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历史经验而做出的战略举措,同时也是对现阶段我国劳动教育存在不足的深刻反思与警示。因此,劳动教育的归位,为新时代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了可能。当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境遇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关键力量,只有给予劳动教育以足够的重视,才能契合人才培养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需求,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战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