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栋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教育发展中模式与以往相比出现了很大变化,工学结合的模式具有很多优势,这一模式下高职教学中也需要进行一些针对性调整。一部分高职院校进行了工学结合模式构建尝试,并基于这一模式进行了相应的教学管理改革。但无论是相应的教学管理改革尝试,还是最终的教学管理改革目标达成都不简单,多种因素的影响更是导致相应教学管理改革中存在着一些明显问题。正因如此,探寻出新型模式下体育教学管理改革的策略十分必要和重要。
工学结合模式简单理解就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工学结合模式最早出现于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1903 年该学院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开始实施“三明治”教育模式。在英国出现“三明治”教育后,很多大学、高职学校等都纷纷开始实施与“三明治”教育相同的工学结合教育,由此,工学结合模式影响越来越大。目前工学结合模式在我国高职教育体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工学结合模式之所以能够发展至今,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与工学结合模式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关。工学结合模式注重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指导。在工学结合模式中,学生可以灵活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在实践中有针对性提升理论知识。这对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专业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
另一方面,工学结合模式要求学校将体育训练与工作内容相结合,将未来工作的身体素质要求具象化到校内的体育教学中,以使得学生能够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身体素质的提升。同时,工学结合与高职院校的匹配度极高,无论对于校内体育锻炼氛围的强化,还是毕业生就业率的提升,都大有裨益。故而,新时代的高职院校要灵活运用工学结合模式,以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更重视体育锻炼,培养强健的体魄与身体素质。
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无法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在学校里,他们不了解他们将要面对的社会和他们将要做的工作。同时,一些学生不能适应快节奏的工作和下班后的生活,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通过工作与学习的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学校的未来工作,给学生时间适应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生产实践,通过实践发现并弥补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目的地完成学习。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现在和未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目的,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新知识和新技术大多来自生产实践,必然为生产实践服务。通过工学结合的模式,学生既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帮助学生吸收新知识,又能与新的方案和新技术的学习紧密相连。
通过综合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情况可以看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相较于以往,在一些特定体育测试项目中,学生各方面表现大不如从前。比如,立定跳远测试,与五年前学生测试平均水平相比大幅下降。而中长跑项目测试结果表明,同一距离路程测试现在学生所花费的时间却大大增加。此外,国家相关部门以及教育专家曾运用测试法与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高职院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体能测试和体质健康状况方面的全面调查,一系列调查结果可看出现代学生群体中超重、肥胖、近视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从侧面也真实反映出现代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趋于下降的问题[2]。
对于上文所述问题,其影响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具体而言,可以说主要由以下三种原因造成:
(1)对体育教学缺乏重视
高职院校比较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其教学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率。高职院校这一教育属性充分体现了学校缺乏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学校层面对体育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的考核也不够严格。此种情况下,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自然会受到直接影响,严重忽视了体育锻炼、体育课程学习等。
(2)学生思想发生了转变
学生在高职院校就读期间,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专业知识是最主要的学习任务,只有掌握足够的知识才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才能在社会中拥有自身过硬的谋生本领。当然,这也导致学生忽视了其他课程的重要性。另外,大学生活相较于紧张的高中生活而言,学习生活环境相对轻松。学生也大多抱有尽情放松的思想,进而也弱化了参与体育活动、锻炼身体等方面的重视。
(3)教学管理改革中缺乏有效沟通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体育教学管理改革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由于存在着一些实训基地,部分专业内的课程教学中与具体企业间存在合作办学关系,教学管理的主体也较为多样。但在具体的教学管理改革中,与之相关的沟通明显不足,教学管理改革中缺乏有效沟通也是一个具体问题。由于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学校与企业,以及各个专业教学中涉及的主体间缺乏良好沟通的,教学管理改革效率便相对较低。不仅如此,教学管理改革的沟通不到位时,一些具体的教学管理改革决策很难顺利实施下去,这也会弱化教学管理改革的实际有效性,甚至增加体育教学管理改革流于形式的风险。
教学目标是各个学科开展教学活动的导向。体育教育同其他各科一样,也需要科学设置教学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体育教育的作用,引导和规范学生体育知识的学习与体育技能的培养。体育教育是新时代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部分,对学生良好身体素养的培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健康水平,高职院校及相关教育人员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不能将所有传统体育项目都删除,应保留其中合理的部分使之与现代体育项目相结合,同时注重教学目标多元化设置,充分满足当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需要。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也在于“育才”,所以可以围绕学生所学专业或者其未来职业特点来设置教学目标。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兴趣,满足学生身体锻炼的需要,也能有助于学生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
而另一方面,根据工学模式的新要求,高职院校还应当联合企业,具体探明企业内各岗位所必须满足的身体素质条件,再将这些条件精准量化到学校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中,以此为基础开展体育教学。在这一情况下,学生能够有的放矢,根据未来的择业方向,具体锻炼就业所需要的身体素质条件,以此做到工学结合,目标明确。而作为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也能够对未来将要提供的岗位设置门槛,并标明要求,以透明化的原则指引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这也可以激励高职院校学生向目标展开努力,有益于学习氛围的强化。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听讲解、看示范、机械性练习的体育学习状态。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盲目示范、灌输又无法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自由化、趣味性等多方面的需求。基于此,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势必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现代化社会背景下,工学结合模式已经广泛普及,在开展体育教学时也可以借助校外企业庞大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撑。比如,开展乒乓球、篮球等球类运动的教学,教师就可以运用校外企业的资源搜集一些相关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球类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之后,结合如何发球、如何接球等球类运动的基本点进一步讲解,还可以请一些技能掌握熟练的校外人士一起示范,在开展技能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懂得欣赏他人。此外,在体育教学中适当纳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外体育活动,促进课内外体育教学的有机结合。可以成立以教师为主导的体育运动社团,在课外活动中也能有效发挥体育教师的教育职能,努力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好习惯以及专业特长[3]。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团队由学校教师组成,而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体育教学团队不仅包括专业技能强的学校教师,还包括一些企业体育教师。这些教师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体育运动技术,他们的思想、能力、素质和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优化了整个教学团队的建设,将这些教师带入课堂教学,让他们生动地讲述学生在专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和基本能力,然后重构和设定课程目标和专业目标,重点突出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团队的核心能力。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是教学管理改革中的第一主体,但由于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中需要教师、学生、企业的共同参与,教学管理中自然也要对教师、学生、企业的一些想法予以较好兼顾。为此,强化教学管理改革中的沟通,构建一个具体的沟通机制也十分重要。例如,高职院校可以以学期为单位,进行集中性的体育教学管理改革沟通,深入进行相应的改革调查,搜集各方意见与建议,基于这些意见与建议的分析,制定出基本的体育教学管理改革方案。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当畅通沟通与反馈渠道,在制定和实施了基本的教学管理改革策略后,结合师生群体与合作企业的一些建议,在教学管理改革上进行针对性调整,确保体育教学管理改革能够为工学结合模式运转提供更多帮助[4]。
高职院校需要给予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体育教学管理改革事宜更多关注,并积极进行相应尝试。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下,相应的体育教学管理改革阻力较高,动态的进程中产生一些问题也在所难免。为此,高职院校应当定期进行相应教学管理状况的审视、分析。依托阶段性评价的方式,更好掌握教学管理改革动态,更为及时的定位和解决教学管理改革问题,积累更为充足的教学管理改革经验。通过不断积累相应经验,高校在相应的体育教学管理改革中也能掌握更多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