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成霞
(宁夏大学中卫校区,宁夏 中卫 75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体系中,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推动高校学生德育和美育素质的发展,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相融合。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指出:“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大学英语作为高校的通识必修课之一,对大学生的英语能力提升至关重要,而且大学英语课也是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主要渠道。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利用英语课堂,秉持“育人”理念,帮助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文化自觉。
课程思政,顾名思义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的元素。近年来,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也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地落实,需要加强“育德”“育人”的教育目标。在此要求之下,不仅要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阵地,其他课程也要坚持知识传授与道德修养并举的主要任务,各自守好自己的“主渠道”,“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教学的各个环节覆盖知识教育和品德教育的内容,实现德、识、能三位一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程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
高等学校是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主要场所,为了避免教育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呈现两张皮,课程思政理念与其他课程紧密贯通、有效融合,体现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对高校教师、学生和教学设计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大学英语作为公共课程之一,以西方国家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等为主要学习内容,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也是一个自身修养完善和素质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课程思政内嵌在核心知识与核心技能中,引导学生正确、理性地认识世界,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作为给学生传授正确知识和引导学生行为端正的人,须在具备一定知识储备的同时要有坚定的政治站位、良好的思想素质、优秀的专业素养和精湛的教学方法。
2.要教书,先做人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要品行端正、师德高尚,在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环境下,更要先立“师德”,在言行举止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所以,教师要教书,必须先做人,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模范,不断感化并影响学生。
3.加强学习,提升素质
活到老,学到老。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要想使自己的课堂高效有趣,并且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政策,教师就需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课程思政相关的教学培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
学生不仅首先要充分学习和领会教师讲授的知识和智慧,还要在教师的知识和智慧的基础上有所升华,有所提高。其次,学生要做到先成人,再成才。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课堂上,认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汲取学习环境中各种优秀的文化素养,使之滋养自己的心灵,丰富自己的内涵,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优秀人才。
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个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英语课程是贯彻课程思政理念的载体,教学设计的方方面面都必须涵盖课程思政元素。
目前,各大高校十分重视课程思政理念的落实落地,因此,英语课程教材大多规定使用思政智慧版。教学大纲在听、说、读、写、译各种技能训练过程中,通过选取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资源,结合不同的主题,提炼丰富的思政元素,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提高英语技能的同时,能够学会以批判性思维看待事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除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还要加上思政目标,也就是育人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巧妙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生搬硬套,而是通过一个故事或者真实的案例融入一个道理,讲授给学生,让学生的思想、理念、价值观等得到塑造和洗礼,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学过程结束后,教师要通过教学实施过程反思教学效果,是否实现了育才与育人的有机统一。
课程思政不是生硬地讲道理,也不是纯粹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嵌入到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的具体的情感品质、自我管理和核心价值。教师要把课程思政内嵌在讲授核心知识与核心技能的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通过读、写、思、辨(辩)、创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程内容真、善、美作为育人的资源,把课程中的教与学作为育人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将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前沿知识、热点问题、国际视野结合,作为育人的动力,课堂讨论中用情、义、爱和温度营造育人的活跃氛围,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一位教师影响学生或者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往往不只是他/她讲过的一门课,还是他/她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一个举止,给予学生的激励,或者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挑战自己的方式。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令明确且雷厉风行,对课后任务严格要求、及时反馈,这就在无形中督促学生形成做事一丝不苟、不拖延等良好的习惯。
另外,大学英语某教材第二单元的主题是Civil-RightHeroes,课文内容讲的是为自由努力的英雄人物,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材料,学习古今中外为了自由、平等而奋斗过的英雄及英雄事迹并在课前分享给同学们。课前10分钟,教师随机选取了3组学生,让他们分别展示自己的作业,学生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口头讲述,有的借助PPT、视频等方式讲述。通过课前资料收集和展示,学生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英雄身上学到了他们热爱和平、热爱自由、甘于奉献、勇于奋斗的精神,同时,学生纷纷表示要学习英雄为了自由和平等努力奋斗的精神,更应该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课前10分钟的分享,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探索课文内容的兴趣,顺理成章地导入了课堂教学,也有效地融入了课程思政元素。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增强课程思政在课程教学中的融合,英语教师要不断丰富课堂内容,改进大学英语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任务型教学法,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讨论与互动,巧妙地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学习中,深入学生的头脑里。其次,教师利用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使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有机统一,实现语言的输入和输出相协调,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习惯,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迭代,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也呈现出多样化等特点,传统的一贯式的讲授形式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其积极性存在困难,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根据新课的内容设置新颖的问题,挖掘潜在的课程思政元素,设计嵌入思政元素的微课。学生在上课前观看微课,不仅接收到新课内容中所包含的课程思政内容,而且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为新课内容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高校课程思政资源数据库等网站检索自己所需要的视频等资源,带领学生观看视频,真实感受视频中课程思政的元素,并学习其中的优秀思想、楷模人物精神等品质。
在以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立身之本的教育环境下,“课程思政”理念对于思想政治课与其他课程的开展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大学英语课作为传播英语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的重要渠道,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中英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为了避免学生产生一些认知上的误区,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学习、以身作则,遵循“课程思政”育人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先应该提高自身修养,强化师德作风,不断深挖教材中课程思政元素,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和内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落实做到以德立学、立德修身、以德施教,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