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英
(吉林省通化县综合高级中学 吉林 通化 134100)
中国传统文化是比较多的,这些内容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实践的探索中创造出来的,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着比较大的影响。现在教师在对学生教学的时候,需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将传统文化加入到语文教学当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这种渗透也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了学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师在对高中学生教学的时候,除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知识内容以外,还要帮助他们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让他们可以做到多方面的发展。高中的语文知识内容有许多是涉及传统文化内容的,像一些诗词和古文,这些都体现着传统万户,所以对他们教学的时候,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内容的时候,对他们在学习到这些诗词和古文的时候,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此外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思想教育内容,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对他们的情操做到正确的培养,这也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提高。而且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意识,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去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不仅仅是可以帮助他们保护传统文化,也可以让他们在学习的时候对传统文化有着比较深的了解,让他们去继承。
2.1 深度解析高中语文教学知识内容。现在高中语文的知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和传统文化相关的,这些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体会到古时候人们的情感。而且现在的高中教材中也是存在着许多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是古代诗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创作出来的,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书中诗词的教材内容,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挖掘,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看到传统文化距离他们并不是遥远的,而是和他们的学习相关。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融入这种传统文化知识内容,更好地让学生去理解和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
教师在讲解到《边城》中的片段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讲解作者描绘的生活场景和地域代表,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此外教师可找到小说中传统文化中的部分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赏析,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除了可以了解到其中的教材知识,还可以学习到一些传统的文化节日和音乐,这样学生可以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精粹和魅力。而且对于书中描绘的地域风土人情有着深一步地认识,这些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
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传统文化内容是隐性的,这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挖掘。做这种改变之后,也可以给学生传递一种信息,他们在后续自主阅读其他文本时,也会更注重去挖掘其背后的内涵。这可以促使学生的阅读更加深入,而不是浮于表面。比如《大堰河——我的保姆》这其中蕴含着爱国情感,蕴含着感恩的情结。再如《烛之武退秦师》,这是《左传》人物画卷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篇。除去文言文本身具备的传统文化属性,这一篇文本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深明大义,临危受命,机智勇敢的烛之武形象。而且可以对当时春秋时代政治,外交风云变化,社会里是面貌有一定的了解,这些也都是和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是需要教师做深入挖掘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能多加关注的。在此基础上,也可以让学生对这一时代的历史有强烈的了解兴趣,对《左传》有阅读兴趣。这样的语文课堂,不仅是将传统文化展示给了学生,更是将关注传统文化的理念植入了学生的脑海中,他们在自主阅读的时候,也会更关注这一方面的内容。
2.2 作文教学和传统观念文化结合在一起。我们知道高中作文在考试中占据着很大的一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写作的时候,会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在作文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多地接触到传统文化。虽然高中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是偏向于议论文写作,可是传统文化中也是有着很多经典的素材供学生选取,而且题目的选取对于作业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教师在对学生教学到《劝学》和一些半命题题目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用一些传统文化的字眼和词语来进行命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的题目有着深层次的提高,也对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时候,让他们做到分析和解读。而且诗词中也有许多代表传统文化的意象,学生也可以采取这一部分作为写作的题材。教师在教导学生的时候,只有将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学生才可以培养出传统文化的意识。
2.3 在节日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对高中生进行教学的时候,也要注意到在传统节日的时候让学生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学生在节日期间可以了解到传统文化节日的一些知识。像在清明节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普及一些清明节的知识,让学生可以了解到传统节日的习俗,这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教师在传统节日的时候,可以选取一些和节日有关的作品和诗词让学生进行赏析,在节日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可以对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在传统节日中宣扬传统文化的时候,要注意到模式的创新,这样学生才可以在学习的时候,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从而更好地去主动学习传统文化内容。
2.4 巧用教材中的栏目。当我们在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时,归根结底是要落实到课堂上的,因此就必须围绕教材来进行。万变不离其宗,也就是这一道理,这里的宗具体到教学中指的就是教材。对高中语文教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有数理探究这一栏目是和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比如高一语文必修一种梳理探究部分,包含三个板块内容,分别是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在必修二中梳理探究部分的三个板块分别是,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这一栏目就应该被当做渗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加关注。
此外,语文教材中的名著导读栏目更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自然离不开对名著导读栏目的重视。比如必修三的名著,导读中给学生推荐了《红楼梦》和《高老头》这两本名著。《红楼梦》自不必多说,这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在教学时,让学生能重视这些内容,给他们讲解相关知识,调动学生读名著的积极性,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举措。
2.5 优化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当前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而让这一目标顺利实现,收获更好的效果,就需要从教学方法入手进行优化,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接受度更强,让他们能够更主动地去学习,这是我们渗透传统文化最终的目的。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而这必须是让他们更自主的去完成,这才是教育工作者的初衷。此本文提出以下两种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加以选用。
2.5.1 兴趣教学法。众所周知,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对这一部分内容有强烈的学习兴趣,那么他们在面对所有学习任务时,都会把他们当作礼物来领受。因此,要让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目标顺利实现。采用兴趣教学法,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是非常好的一个方法。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就可以采用设置悬念法,或者设置一个有趣的话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比如在“优美的汉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汉字,比如:茅、空、简、芳、菲、竿、蓝、苋、篮、董、篼、芒、花、茗,让学生来分析这些汉字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通过分析,则能够发现这些汉字都是上形下声的。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活动,会让学生对汉字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会迫切想知道优美的汉字还有什么奥秘。当学生在课下时,他们也会更主动的去搜集汉字相关知识,从而深化对这一部分传统文化的理解。
2.5.2 探究教学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如果是直接告诉学生的内容,他们往往隔一天就会出现遗忘的情况,但如果是学生自己通过分析,探究得来的内容,印象往往会比较深刻。所以在渗透传统文化是时,要让渗透更有效果,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其中,自主探究。对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悟,从而逐渐将他们引向思考深处,让学生将课文内容和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去理解。比如学习《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这三首古诗时,就可以让学生探究,诗人在创作诗词时,他风格的形成和时代背景有没有关系?还要让学生能够举例说明,比如陶渊明,他是一位田园诗人,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对大自然的向往。时代背景对他这种创作风格的形成有没有影响呢?再如李白,他生活在盛唐时期,因而他的诗词常常能让人感受到豪迈的气魄,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学生通过探究理解了这些内容之后,就会对古诗词内容有更强烈的学习欲望,他们在课下会更主动地去拓展学习,了解我国的古诗词文化,而这是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学生通过探究,所得到的关于传统文化的所有知识,他们都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
整体来说,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的渗透还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了解到教材内容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只有将传统文化和教材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学生才可以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做到全面发展。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在以后也会去继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念树立,也有着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