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武术教学之武德培育研究*

2021-11-21 22:20
运动精品 2021年4期
关键词:武德立德武术

关 鹏 高 俊

中小学武术教学之武德培育研究*

关 鹏 高 俊

(哈尔滨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武德作为指导习武人行为的道德标准,其包含的内容不仅彰显武术的本真,同时也是中华文明智慧的体现。武德具有培养青少年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感、尊师孝亲的礼仪和良好意志品质的作用。但当前中小学武术教学中,存在着对武德认识不够、武德内容缺失、武德教育枯燥等培育问题,不仅影响了武术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难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文章从“立德树人”视角出发,提出提高武术教师武德修养、丰富武德内容和完善培育方式等对策,旨在为促进中小学校武术教学和武德培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中小学;武术教学;立德树人;武德培育

1 武德概述

武德,专指以武的行为特征、以仁义为准则的修习武术之人的言行举止操守准则[1]。武德是伴随着武术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抽象文化凝练和道德观念的集合体,它以正义、仁义、守信、高尚的品德、良好的修养为特点。虽然在发展之初,武德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但随着武德在武术发展中意义的不断凸显,我国古人最先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以“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对武德进行了概述。这些高度凝练的文字,不仅将武德从武者的意识中提炼出来,同时也运用中国传统朴素哲学思想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使武德从一种单纯的武术操守准则、道德观念上升为一种武术哲学。

武德文字化概述的出现及其哲学化的发展,不仅提升了武术的文化内质,使其从一种军事争斗技能成为一种代表中华智慧的“国术”,同时也进一步加速了武术运动与社会发展的契合和其他文化的融合。此后,在历经秦、汉、唐、宋、元、明、清、民国直至当代社会的发展中,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演进、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武术运动的不断变革,以儒家、道家、墨家、佛教等为代表的、更多的文化和思想融入其中,使武德不仅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包含的文化和内容愈加全面、涵盖习武者应遵循的各种日常伦理、具有武术意志品质、良好操守的广义概念;同时还形成了以“礼、义、仁、孝、悌、敬、诚、勇”等为主导的,兼容百家思想的道德体系。这种新的武术道德体系,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德”的内质更加趋近,同时也更加符合社会不同阶层对道德认同,使得武德不仅成为社会道德文化系统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指导社会不同阶层道德认知和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内容。当代,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不同专家、学者更是从不同的文化角度,进一步的对武德进行了不同的、新的文化界定。如,武德是一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培养人的和谐思维观、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载体;武德是一种使学生知礼明德, 塑造良好人格, 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武术德能素养等等。虽然这些新的、对武德概念和文化内涵的阐释各有不同,并赋予了诸如“仗义疏财、重尊任侠、重节守信、轻身敢为”等新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要求;但从古往今来人们对武德总的阐述来看,不论其怎样变化,武德的要义还是以“保家卫国”、“诚信守责”、“尊师重道”和“修身养性”等文化内涵为主。不仅没有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和融合被弱化,相反,却随着当代武侠影视剧的热播、武术运动及其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武术竞赛的发展和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等而愈加为人们所重视,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2]。

2 武德在培育学生“立德树人”中的作用

2.1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3]。作为“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中学生“德育”培养的首要内容,武德以无数的武术家曾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爱国主义精神,为维护民族尊严展现出武术人的热血豪情。如,孙禄堂年愈花甲时力挫日本武士道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举击败日本五名技击高手;韩慕侠将挑衅中国的“世界第一大力士”康泰尔踩在脚下;精武体育会创办人霍元甲,威名吓退俄、英国大力士,力战日本柔道会。正是这些武术家使帝国主义列强不敢在中国大放厥词,扬我中华国威。对于生活在和谐社会的青少年来说,爱国应做“知行合一”。青年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既要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明辨侵犯国家主权的行为,坚决抵制分裂祖国领土的活动;又要在行动上做到认真学习,做好本职工作,立志报效国家,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一份力量。

2.2 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

王翰之在《拳道》一书中对其弟子定下“武道八德”,其中提到“仁义是本,助人为乐”。仁义是武德中的重要内容,在习武之人都有着强烈的正义感。他们或重义轻利,嫉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或重诺守信,为实现内心誓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或为一种正义的追求而以身相许,献出宝贵的生命。正是这种高尚的道德品质,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习武之人,使之成为武者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这种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侠者精神”,不仅契合“立德树人”中对学生教育引导其“明辨、笃实”的培养思路,同时也有利于将自己的人生价值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4]。由此,对中小学生开展武德教育,旨在培养青少年的正义感,使青少年有担当、有责任,具体表现为遵纪守法、尊老爱幼、文明礼貌、救死扶伤等。换而言之,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2.3 培养青少年尊师孝亲的礼仪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信仰。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许多多有关“孝”的历史典故,如“卖身葬父”、“卧冰求鲤”、“百里负米”等耳熟能详的故事。“孝”也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思想,而儒家文化对武德的影响可谓是意义非凡。在武术的发展历程中,其早期的传承方式一直以师徒传承为主。师徒关系是一种伦理关系,师父将毕生所学尽数传于徒儿,徒儿则将师待若亲父。于是自古以来就有“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久而久之,“尊师重道”的精神成为传统武德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武术已经成为一种大众体育运动,虽然师徒传承的方式逐渐消失,但传统武德中“尊师重道”的文化精神仍教导着习武之人。由此,通过武术教学中武德的培养,不仅可以让学习者既“尊师”又应做到“孝亲”。“尊师”要求青少年做到挚诚恭敬、依教奉行、传承教师所教知识。“孝亲”则要求青少年既做到从物质上赡养父母,又要从精神上敬爱双亲。

2.4 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意志品质

武术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永远不是一蹴而就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唯有通过时间的积淀,踏踏实实的刻苦练功,方能“功成身就”。武术宗师孙禄堂曾言:习拳“勿求速效,勿生厌烦之心,务要有恒”。习武之人须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方能忍受得了枯燥、艰苦且日复一日的武技练习。因此,专心、苦心和恒心不仅成为了习武者必须具备的道德意志品质,同时也成为武术社会教化的重要内容。如今的青少年,在亲人无微不至的呵护下成长,很少经历心理与生活上的磨练,导致不仅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也极易为生活的挫折所击倒。而对其开展武德培养,让学生通过武术技能的刻苦练习,不尽能明确脚踏实地、立足平实的从成功之道,同时也有利于意志品质的磨练。因此,武德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

3 中小学武术教学中武德培育不足

3.1 武德认知之缺

教师,作为武术教学的开展者和学生武术技能学习的引导者,不仅要传授武术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武术教学作为中小学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虽然开展了诸如课上、课下抱拳礼,“理、智、仁、义、信”等武德内涵的讲解,但广大学生对于武德的认知仍不明确,且不能表现于体育行为和学习生活之中[5]。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武德培育意识的缺乏。因为很多武术课程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开展的抱拳礼,“理、智、仁、义、信”内涵讲解、武术发展史的讲述等内容,不仅已经符合武德培育的内容,同时也足以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了。但这些教师忽略了武术德育“行知合一”的特点所在,仅语言的史学讲述而缺乏与武术运动动作的外在联系,不仅让武德的讲解较为空洞,同时也难以有效阐释武德的文化本真。由此,不仅使得中小学武术教学中武德的培育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同时也难以提升中小学生对武德文化本真的内在认知。

3.2 武德内容之缺

课程内容,作为中小学武术教学的实质,是实现培养中小学生身心素养、发展武术运动技能,提高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的重要所在。虽然从现有的教学来看,虽然武术教学内容蕴含了一定的道德培育教育,但与“立德树人”的关联性不强。如,教师教学中主要以传授学生拳术技法为主,对于武术在保家卫国、振奋民族精神中作用的讲解却相对不足。这使得学生在学习武术运动技能过程中,往往只掌握了技术动作的要领和特点,但却难以有效认知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从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来看,其不同拳术不仅起源与保家卫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每一招、每一式动作的命名,也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动作发展与演变。这种武术技击文化内容的缺失,不仅会影响学生对于武术在民族发展作用中的认知,同时也会造成学生对武术文化自信的缺失。

3.3 武德培育方式之缺

武德培育方式,是帮助学生通过武术学习建立德行操守,遵循社会道德规范和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从武德的本质特征来看,不仅是习武之人良好德行操守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武技高超、心胸宽广、以礼待人、尊师重教、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等等的具体行为表达。由此,武德的培养不仅是一个综合化、多样化的教育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连续性的培养过程。但目前中小学武术教学中,教师培育武德的教育方式大多以理论讲述为主。这种间接性的武德历史经验教育,虽然能给学生呈现一定的德育映像,但照搬前人的教学模式,不仅缺乏武德深入的讲解和同时也缺乏武德培育方式方法的创新;同时,单一的讲述和武德融于技击动作的实践操作匮乏,使得学生缺少直接领悟经验的机会。由此,单纯的记忆和理解,不仅无法使中小学生形成自己的道德标准,同时也必将会对社会中的伪道德、伪武德难以进行正确的辨识。由此,不仅影响中小学生武德的形成,同时也难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4 中小学武术教学“立德树人”之武德培育

4.1 提高教师的武德培育认知

“言传身教,身行一例,胜似千言”,教师是学生的学习对象,对没有建立完善价值观体系的中小学生来讲,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身为武术教师,自身须具备高尚的武德修养,规范自己言行,成为学生的榜样,为学生武德的养成起到表率作用。根据当前武术教师武德素养不足的情况,提出对武术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的对策。鉴于小学武术教学专业武术教师匮乏,多数武术教学教师缺乏对武德培育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认知的不足的现状,应对教师展开系统化的德育思想培育培训,不仅要让教师认识到武德培育提高“立德树人”教育成效的重要性,同时还要能提升教师教学中主动开展武德培育的积极性,由此使之达到将武德教育贯穿其中的教学目标。

4.2 构建适宜的武德培育内容

中小学武术教学的武德培育内容构建应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围绕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进行武德培育内容的构建。首先,塑造人。就是在武术教学中,通过选取具有打造学生挺拔身姿、蓬勃朝气的南拳、长拳等拳术,通过练习打造学生强健的身体、稳健的步伐,勇猛的攻击和暴喝的助威声,展现学生的青春朝气和强干的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刻苦的练习打造学生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在拳术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技能的反复练习捶打其筋骨,磨炼其心性,将其塑造成具有一身正气的中小学生。其次,改变人。在武术教学中加入武术对练、3人以上集体表演等内容,通过学生间小群体的武术学习与练习协作,打造一种集体化的学习氛围。一方面,可以通过小群体的武术学习与练习,让学生感受到相互帮助、沟通、交流的重要性,让协作成为“仁、义、信”培养的温床;另一方面,通过小群体的相互指导与帮扶,改变小学生自我主义、个人主义的不良思想意识,将其塑造为性格开朗、阳光朝气的正能量学青少年。

4.3 构建丰富多样的武德培育方式

首先,文史阐释法。在武术教学中,武术教师应根据教材中武德内容,根据“立德树人”的人才培育目标,生动形象的讲述一些蕴含武德的故事,以此使学生通过反思故事中的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武德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从而大幅度的提升武术课堂中武德培育的教学效益。例如,武术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武术家霍元甲在面对“日本领队企图黑手伤人,但霍元甲虚晃一招,用肘急磕其臂,使日领队骨断筋折,不得不认输。”教师在讲到这一段时就可以加上肢体动作,吸引学生注意力。讲完故事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技能模拟操作感悟武技的奥妙和爱国主义精神。其次,认知映像法。教师在教学中将技能传授与武德阐释融合,以此加深学生对武德内容的映像,逐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学生在生活中以武德约束自身行为。如,以抱拳礼为例,武术教师将抱拳礼的动作要求及其中蕴含的武德内容教授于学生后,在每次课的开始及最后中以抱拳礼作为课堂教学的结束时,不仅要求学生动作标准,同时还要求学生口诵武术礼仪之要诀,以此将武术之“礼”的说与做贯穿于课程之中,让学生领悟武术的“礼”文化,最终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礼仪意识。

5 结语

中小学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人。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对其德育的培养,并由此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基于“立德树人”视域下的中小学武术教学,不仅要重视武德的培育,更要将武德融入技能教学之中,通过技能的学习与练习,不仅能使中小学生更加了解本民族的优秀传统运动技能与文化,同时也更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与践行。

[1]李凤成.传统武术的哲学理念溯源[J].体育与科学,2019(2):81-87.

[2]李文鸿,吕思泓.西方体育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武术的现代危机与传统再造[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0(1):42-47.

[3]柴广新,孙有平,杨建营.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新思想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59-66.

[4]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所课题组.深化课程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7(7):1-6.

[5]王海鸥.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8(4):460-464.

A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Martial ArtsEthic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GUAN Peng, etal.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Heilongjiang, China)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7TYB056)。

关鹏(1996—),硕士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高俊(1976—),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武德立德武术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武德修养在当代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体现
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