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视角下的茶文化翻译研究

2021-11-21 21:25周亚娟
现代英语 2021年3期
关键词:茶文化译者内涵

周亚娟

(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一、引言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作为促进民族发展更基本强大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文化自信的坚定关乎民族振兴,关乎文化繁荣,关乎中国梦的实现。文化自信也是关系到民族精神独立的重大问题。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璀璨的一个分支。经过数千年漫长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渐渐与中国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合,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华之一。中华文明史,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民族精神和道德观念,都能在中国茶文化中得到体现。自“茶圣”陆羽的茶道崇尚“灵德”精神,至当今茶文化研究者钱亮教授所倡导的“团队精神”,无不渗透着和谐与中庸的理念,其中包含着修身养性与陶冶情操的内涵与理念。当代茶圣吴觉农曾这样说:“君子爱茶,因茶无邪。”这就是茶道精神所要求的,喝茶的人需有高尚节俭的品格,同时善良有温情,勤奋不怕苦。

由于地域差异和历史积淀,不同民族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文化的变迁要求各民族之间进行有效的文化交流,因此某一种文化往往比其自身具有更多的文化身份。民族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影响着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样,我们的民族文化,特别是茶文化,也需要得到重视,以促进与世界的有效交流与合作机制。此外,中国的茶文化在历史的沉淀中积累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在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行和人生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汉英翻译本身的局限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所固有的特点,在对外翻译的过程中,如何做到充分的翻译、生动的表达、准确的传达,仍然是一个令人费解而且棘手的难题。为了更好地保留和传扬传统文化的本质与内核,突破语言表达上的难关,更好地树立文化自信,文章将建立在茶文化分析的基础上,阐述茶文化在翻译过程中为保留优秀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对建构文化自信在茶文化翻译中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茶文化与中国传统

中国是茶文化的渊源,茶产于中国,具有漫长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神农时期。茶本身虽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与人类活动过程中,它被赋予了更多精神内涵,同时人们将这种精神内涵通过茶与茶活动体现出来,久而久之,经过不断的沉淀与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严格地说,中国茶文化始于中国的唐朝。被后人称为“茶圣”的陆羽在他的《茶经》中对茶的种植、生产和引用等方面的细节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与此同时,人们发现茶有许多功能,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不仅可以解渴提神,也可以培养性情、陶冶情操。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文人雅士赋予了茶更多的精神内涵,使其具有更丰富的意义,如著名禅学俚语“吃茶”就由此诞生。中国茶文化体系经过唐朝的萌芽、宋朝的巩固发展以及明清两代的完善,总体已经发展成为囊括种植、生产、诗歌、舞蹈、哲学和美术等各方面内涵的完整学说,它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优秀传统。中国传统茶文化包含了儒、释、道等百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代表,而茶文化的内涵与其精髓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它的内涵是中国“暖”与“礼”两者的结合,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翻译过程本身是一种语言的替代与变化,是中国文化对外传输的过程,这一过程影响中国文化的输出效果,字词的变化带来的意义不同会造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变异,直接影响到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因此,茶文化的外译环节在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茶文化外译为着眼点,探究在翻译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联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了这一点,强调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若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需要坚持文化自信,这有助于形成凝结统一的价值观,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这两者存在紧密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建立的根基

首先,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传统文化一直是一座灯塔,引导着中国人民的思想方向,作为人民的精神高标。在统一的价值观下,中国在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辉煌成就与发展。正是有了统一的思想引领,中国才能翘首于世界之巅,傲然世界之首,历经磨难,勇往直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是文化自信建立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与自信源泉。

其次,无论经历了动荡时代的颠簸或是如今多元文化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都是被所有中国人民所高度认同的,其广泛和深刻的内涵于每个炎黄子孙更是一份自豪,一份深深的文化自信。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有中正和谐、以礼相待、诚实守信、善良纯洁等传统美德,这些道德观念形成了中华儿女的道德准绳与精神内核。

独特统一的精神面貌使人们有了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方向,力往一处使,更有指引,更有动力。而这种凝聚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反过来也使人们饮水思源,加强对文化的认同,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二)文化自信是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支柱

坚持文化自信是对文化本身的肯定与实践,是推动文化发展与繁荣的动力,高度的文化自信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

进入21世纪,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经济与高新技术繁荣发展,与此同时,各种西方文化也逐渐渗透,影响了我国年轻人的思想观念,比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面临这种现状,如何抵制外来文化的渗透,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坚定把守意识形态防线,成为至关重要的任务。同时,这一阶段,传统文化也开始“走出去”,在世界各地散播馨香。

文化的典型特征是其容易被其他文化同化,面临世界各种文化的纷繁竞争,中国文化能否得到发扬和发展,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文化自信。

四、文化自信视角下的茶文化翻译研究

(一)文化自信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对外合作与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文化已处在不断对外输出的过程。翻译这一过程直接影响到中国文化的传播,在翻译中,如果仅仅是通过“直译”或“意译”来解释中国文化的故事或理论,就会冲淡独有的文化特色,失去原有的中国味,而且,这也大大削弱了中国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从而影响到我们的文化自信。

对文化自信,中华儿女要做到的首先是热爱。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是形成中国文化的核心精髓,中国不缺传播的原料与翻译人才,缺的是熟悉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只有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历史与古人的思维,这样才能使文化饱有灵魂与魅力,形成独有中国味的翻译作品。

因此,在对外翻译的过程中,关键不在于翻译水平,关键在于译者的文化自信。只有彻底解决了“我是谁,靠谁,为谁”的问题,从根本上建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坚守,这样才能翻译出中国文化的精髓与内涵。著名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内特曾如此说:“翻译当然是对原作的重写。所有的改写,无论其动机如何,都反映了一定的意识形态和诗学,所以文学的操纵在一定的社会中有一定的作用。”

回顾中国文化发展史,虽然有过一些文化内涵被破坏的情况,这些情况的产生是由一些特殊原因造成的。除此之外,无论是语言学家还是历史学家,都必然重视文化的传承。文本译者的工作就是把中国文化翻译成其他语言,以便对外交流。从另一角度讲,译者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因此,译者需在尊重其他文化的前提下,求同存异,坚持我国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华丽的中国形象,通过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二)翻译过程中构建中国文化自信的作用

翻译的本质是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解释,用一种语言来描述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而关于文化翻译工作,中国翻译常将“信达雅”与西方翻译“等值论”混淆。实际上,无论“信达雅”或“等值论”,关注的重点都是原文,无论哪种翻译方式,原文都是翻译的核心与本质。而中国翻译理论往往忽略媒介沟通等因素,造成文化翻译整体质量低下。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中国文化翻译提供新思路,开辟新局面。当前,功能主义的翻译视角还是更受学者的青睐。由于译者受到语言、文化、地域等差异的影响,更多是追求接近原文意思的翻译,于是在翻译过程中更多注重语言文字表面的意思,但不注重原文表达的精神内涵。因此,翻译过程既要“重表”,也要“及里”,综合分析多种因素,在坚持文化自信的根本前提下达成最终准确且具有灵魂的翻译。

1.文化自信为更准确的茶文化翻译助力

中国是茶文化发展的源头,作为茶的故乡,可溯源至唐代,作为对外贸易的出口,茶叶和茶文化是对外传播的主力军。虽然西方国家有几百年的饮茶传统,但与中国相比,茶仍然作为一种进口产品而存在。茶产品的传输无可避免要面临的就是翻译问题,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茶叶产品的翻译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中国的红茶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可以翻译为“red tea”,但在许多西方国家,比如英国,“black tea”指的才是红茶。这表明如果简单地使用“形容词+茶”的形式,显然不能达到中国产业产品的翻译标准。

相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福鼎白茶系列中的白牡丹,如果简单地译为“white peony”,就引起许多外国消费者的误解,他们分不清这究竟是茶还是花。近年来,流行市场上也出现了一种新的受欢迎的茶品“小青汤”。“茶+陈皮”的产品属性用中文描述很容易,但英文“Citrus”的描述显然就丧失了原本的含义。

通过以上的分析举例论证可以发现,翻译过程中坚持文化自信,保留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元素,更容易区别各式各样的茶产品。如果在产品名称中添加原产地,并采用音译名称进行翻译,很容易被国外消费者识别。例如,绿茶中的“西湖龙井”和“信阳毛尖”可以翻译成“West Lake Longjing Tea”和“Xinyang Maojian Tea”,表达更加精确,茶叶产地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体现。

2.文化自信有利于优化茶文化翻译过程

茶文化外译的目的是通过文化转换达成文化传播,在刺激国外消费者购买欲的同时,还要达成更好传播中国文化的效果。因此,译者应在了解和熟悉中国文化历史的前提下,坚守文化自信,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并结合翻译目标的实际情况,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留当地文化的精髓与内涵。

随着科技进步与时代的发展,网络语言日益冲击着中国语言体系,许多新词与流行词呈爆炸式增长。如果翻译时仅仅采用直译,有时不仅不能被对方认同,反而使中国人也对其费解,适得其反。

文化自信是双向的。无论是英语还是其他语言,各个国家的语言体系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丰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译者也需兼顾当地优秀文化的完整性,考虑到两国的文化差异与文化观念,找到正确的连接点,使译文更加准确和客观。

五、文化自信视角下的茶文化翻译策略

在把中国茶文化翻译成英语时,要合理选择翻译技巧与方法,不仅要充分体现文化自信,将中国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展示出来,还要能使读者能够接受,乐于接受,推动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一般来说,中国茶文化英语翻译时常采用的翻译策略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一)直译+注释

一般情况下,在翻译茶叶形状颜色、产地、民族特色等方面内容时,为了更好地翻译出原文中所具有的含义,可以应用直译+注释的方式来进行,即可达到目的。这种翻译形式的最大好处在于,其可以更完整地将原文的文风与作品风格保留,帮助读者读到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地道内容,从而进一步了解认识中国茶文化特色。如“雨前龙井”(The Longjing Tea picked before Grain Rain)、“碧螺春”(Biluochun Green Tea)、乌龙茶(Oolong Tea)等一些茶名是根据采摘时节、香气等条件来取的,或者是含有一些古老的文化内容,这样用直译的方式就能够充分地表达出精髓所在,然后再通过注释的方式,读者就会更好地感受到中国茶文化魅力。

(二)音译+注释

在翻译带有地名、人名等内容的时候,音译是最好的翻译方法,不过,由于许多外国读者朋友对于中国地理信息与传统文化并没有太多的了解,注解的增加能够减少许多阅读过程的障碍,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比如中国的茶名中一些特定名称:“安溪铁观音”(Anxi Tieguanyin Tea)、“黄山毛峰(Huangshan Maofeng Tea)”,通过音译+注释这样的翻译形式,不仅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同时也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引起他们对中国文化了解的欲望。

(三)归化+异化

中国的茶文化是基于传统文化土壤生发的产物,它融通儒释道三者思想精华,因此茶文化的思想体系结构极其复杂,勾连缠绕,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茶文化在译为英语的过程中,如果译者忽略文化差异,不能结合具体的文化背景与特色翻译茶文化,那么就会产生一些问题,与当地人思维习惯不符,导致无法理解其所说的内容,这在无形中对茶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阻碍作用,削弱了其影响力。如将“龙井”简单译为“Dragon Well Tea”,显然不符合西方人的认知(dragon在西方社会指强大,邪恶的生物),所以更好的翻译应该是“Longjing Tea/LungchingTea”。

由此看来,译者应当基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采取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统一的方法构筑中国茶文化在英语翻译的体系。一方面,译者可以运用翻译语言理论,考虑到茶文化的社会文化内涵,尊重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以此为基点,尽量以直译的方式翻译茶文化内容,不能直译的则采用目的行为翻译理论来归化意译,从而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译者可以从译语国家当地文化习俗特色为切入,考虑当地的交际模式与居民的思维方式,对茶文化进行更加地道、原汁原味的表达,同时可以结合当地的俚语,筛选与茶文化意思相近的语句对其主体内容进行注解,帮助外国朋友加深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

六、结语

文章之所以以茶文化为例,是因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核有很多相似相通之处。通过对茶文化外译的分析,可以很好地说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翻译中建立文化自信的作用。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中国茶必将和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相结合。如今时代的竞争关键在于软实力,主要以合作、融通为主,而中国茶文化将继续作为和平的使者,向世界人民表达和传播中国茶所包含的传统价值观,如东方哲学、处世哲学和道德观念。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找到合适的方式,以国际化为目标,唤起东西方文化互动的共同价值观。

翻译作为文化载体和交流工具,是跨文化对话的桥梁。通过更有效的翻译,可以使连接世界的中国茶文化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巨大力量,助力传承、传播中国优秀文化,进一步提升国家软实力,成为文化强国。

猜你喜欢
茶文化译者内涵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照金精神的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探究融合茶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
茶文化的“办案经”
林岚微 把红边茶文化传播得更远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